数字时代高校创新生态中的信息共享策略探究

来源 :教育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lijin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校创新从单线程的合作探索逐渐深化,进入细分层次、类别、阶段以及多元主体、多种模式、多重效益的新阶段,创新生态成为高校创新的重点内容.在以数据流成为资源交互常态手段的数字时代,高校创新生态中理想的信息共享状态应当包括:信息的存量与变量能得到统筹兼顾,信息群组间的矛盾能得到有效规避,信息共享与协同创新能实现良性互动.适应数字时代发展,加快推进高校创新信息共享应当以信息的共享管理为切入口,立足高校自身禀赋优势,挖掘知识信息资源丰富创新元素,建立数字学习组织强化创新机制,明确信息资源边界提高创新效率,搭建信息交互平台延长创新链条,平衡信息供求双方实现聚合创新,促进多方信息流通优化创新生态.
其他文献
大学治理是新时代我国大学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治理效率的提升是实现更高水平大学治理的关键所在.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逻辑、知识本位的学术逻辑、服务社会的市场逻辑和革新发展的历史逻辑等多重驱动下,生成了大学治理效率提升的现实论题.提升大学治理效率,需以培育现代化大学治理思维模式为前提条件,培育过程性、整体性、多元式、文化性思维;以构建多元共治的现代化大学治理结构为变革核心,构建党政分工合作共同负责、教授治学、学生民主参与、政府引导和监督、市场机制调节的多元治理结构;以加强大学治理制度设
实施课后服务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减少家长负担和增强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课后服务中的强制与自愿偏差、规制与多样化难题、动力与能力不足、责任与合力缺位、长时与效率局限等困境.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做到“减负不减质”“减负而增效”,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相关制度配套,合理开展课后服务;加强校内外资源利用,促进课后服务多样化;强化师资动力和能力,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增强家长责任意识,协同课后服务育人;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合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
中考目的是为了选拔出优秀的后备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青少年普遍性的存在身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开始尝试探索将体育纳入到中考,鼓励各地方积极进行中考体育改革,可以将体育成绩划入学生中考的总成绩当中,这样在总成绩的驱动下,才能有效地去激发出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为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根据对中考体育改革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中考体育改革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旨为能有效地去促进我国学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类型之一.基于研究实践形成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成果是关于中小学教育问题的内在属性的深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术,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特征.依据成果内容的知识属性,可将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成果分为思想类、资源类、方法类和证据类四种常见类型.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提炼需要做到求真为本,言之有质;系统建构,言之有序;严谨阐述,言之有据.
文化与人最本质的关系根植于人的存在,因为人的存在而产生的文化育人本质演变,经历了人类“批判生存”与“学会生存”的认知困境、品尝了人类“尝试生存”与“认知生存”的行动阻碍,最终沉淀在人类“理解生存”与“追求存在”的生命期盼中,形成了今天文化化育生命的基本向度.文化育人的本质演变遵从人类学会生存与追求存在的自然演化逻辑,在人与文化的共同生长繁荣中孕育着人与文化的共同生成.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乡村学校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体,占有一定生态位.2000-2015年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最重要的15年,这期间农村学校不仅在量上有所改变,而且更在于其生态位空间、资源、功能日渐弱化态势,直接影响了乡村学校的生态地位,也影响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在乡村振兴发展要求下,乡村学校的生态位也亟需提升.提升策略不在于数量上的恢复,而在于乡村学校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价值重塑.重塑乡村学校生态价值的策略在于:提升乡村教育资源利用率,规范教育行政行为,改进乡村学校运行机制,建立城乡学校
“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从中国哲学视角进行阐释,“势”具有四重内涵,即“势”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可能性、倾向与必然趋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运动过程,其运动状态、速度与方向等受“势”的变化过程中各参与要素的影响,是不断变化、发展、转化,出现新的可能性与趋势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基于人性固有之“势”的变化、生长的实然样态,教育回归人性的逻辑起点与实践路径应当是:应势而动,尊重学生生命之“势”,做到教育“适性”;顺势而为,把握学生向学之“势”,做到教育“适时”;因势而新,留有教育空白,达到学生成长
当前我国小学教学环境存在物质环境简单化,缺乏新颖性;心理环境形式化、控制化,学生主体性丧失,教学环境缺少生机,忽视动态生成等弊端.具身认知理论具有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小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形成,打造优质高效“活课堂”等作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创设高效的小学教学环境的实现路径,通过改造教室环境和利用现代技术等,创设具身性的小学教学物质环境;通过人际交往、角色扮演和姿态动作等,创设具身性的小学教学心理环境.
学校公共生活是指发生在准公共领域内的有限公民间的准公共交往,或称为准公共生活.准公共生活通过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知识结构、突破纯“知识教育”,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方法路径、突破纯“灌输教育”,作用于学校公民教育的价值理想、突破纯“理想教育”来发挥作用.因而,学校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需重点构建准公共生活:以公共善为理念引领,以学生共同体为组织依托,以民主、平等、协商的活动方式为动力支持,建立准公共生活的制度保障.
“OECD2030”提出了学生适应未来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的复合能力框架.“OECD2030”视域下,学生的复合能力包括全球能力、媒介素养、可持续发展素养、计算思维/编程/编码能力、财经素养和企业家精神六个维度,其详细地表述了复合能力下每一“能力”维度的划分标准,并将之转换为一系列可量化的行为表现,涵盖了认知和实践技能两个层面,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推动青少年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OECD2030”视域下,培养学生复合能力的策略是:拓展知识面,形成跨界思维;融入生活,树立世界观;创设问题情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