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西域文人高克恭交游考论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xj8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高度华化的西域文人,与汉民族文人的交游是高克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杭州是高克恭的主要交游场域,交游对象按艺能可分为善书画者、善书者,善诗者。交游活动包括在场的雅集、游览与非在场的诗歌寄赠。画始终是交游的重要媒介,与善画者高克恭可以互赠、评赏画作,若是不善画者,高克恭一般是单向赠予,关于绘画的谈论也少于前者。但无论哪一类友人都会以题诗或题跋与之形成互动。交游为高克恭的诗歌写作提供场域同时,影响了题材的选择,从而形成"不尚钩棘"的诗风。
其他文献
沈从文并非典型的“五四新青年”一代,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他频繁撰文谈论“五四”运动,这一举动异乎寻常。比较沈从文撰写于40年代前期与后期的文章会发现:沈从文对“五四”精神本质特征的阐释从赞颂学生的青春之气变为主张学者的君子之风;对进步群体的界定由“少数青年”改为“多数青年”;其思考立场从“批判者”转为“自省者”。这些变化与他在政治、生活方面的具体经历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对自身价值经历了怀疑、否定与重估,从“沉默归队”到“沉默工作”,其内在动因早在40年代就已渐显端倪。尽管逐步放弃了尖锐的
瓦历斯·诺干是台湾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泰雅作家,他在《战争残酷》中将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记忆同世界其他民族的战争经验相连结,并始终将之置于后殖民语境进行思考。此外,战后帝国主义遗绪和新殖民主义的侵略亦是瓦历斯批判的重点,从而呈现了具全球史视野的文学景观。
媒介技术的迭代升级使人类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社会观念,甚至是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口头传统进入互联网之后,随之建构起了一种新的时空关系,催生了新的话语体系,给口头传统带来了新的机遇.媒介不仅改变了演述人、文本、受众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歌手演述、文本传播和受众接受的方式,形塑出新文学生态与文化样式.在赛博空间中,口头传统具有明显的语境化、空间化和祛魅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交互性"为核心的互动叙事;从零度受众到参与式受众的转变;技术赋权与自由叙事.媒介融合改变了口头传统的书写方式和传播模式,
刊印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的满文译本《金瓶梅》底本来源问题,尚无定论.据满文刻本与汉文原著之诸版本间颇为复杂的文本关系和同一词汇在译本前后文中出现的迥然相异的译法,可以推知满文刻本《金瓶梅》是多人利用《金瓶梅》崇祯本和张评本两大系统多种版本分工翻译的.满文刻本《金瓶梅》底本来源的定谳是其深层次研究的前提,也是其版本史研究和传播史研究的关键课题.
老舍与郭沫若之间见面次数很多,通信也不少,但保存下来的却很少。他们通信中目前能够查阅到的老舍致郭沫若的书信共有9封,但这9封通信却存在着时间考证、认字有误等多方面问题,笔者在梳理老舍致郭沫若通信刊发情况的基础上,对其中两封信通信的时间进行了重新考订,并对信件中的识文错误进行勘误。借此提出现代作家书信刊发时"原件为真"的编撰准则。
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作家身分建构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文本叙事方面表现出独特性。文章以河南回族作家阿慧为例,从叙事身分出发考察作者进入作品的方式及作品的叙事方式,在对"谁在讲故事"的追问中有可能发现那个被各种现实身分所遮盖和困扰的主体性自我。当然,叙事的多种可能会造成叙事身分的不稳定,这一点应该引起创作主体和文学批评者足够的重视和警惕,避免叙事身分陷入"形而上学--美学"的陷阱。
1933年,久佚于中土的贯云石《孝经直解》元刊孤本在日本被发现。作为珍贵的元代白话文献,《孝经直解》被京都的"元曲研究会"引为重要参考资料,被视为解开"元杂剧兴起"学术难题的钥匙,之后元史研究、汉语研究也从该书之中发现新的研究路径。经过日本学界的推动,英语世界对此书的思想与文学也有较多研究。贯云石《孝经直解》孤本的发现与影印出版,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了20世纪中日学者的密切互动与学术交流。
历史上研究《越人歌》的一些学者,对《越人歌》的背景理解不够深入,对"交欢"一词的理解有误,从而歪曲了鄂君子晳和榜枻越人的关系,这与《越人歌》本意明显不合,即与形势不合、与场景不合、与民俗不合、与民族关系不合、与目的不合。《越人歌》之所以能够长期流传,是因为它提倡的是一种谦虚礼让的品格。
新中国70年以来,元代诗歌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其中萨都剌研究一直是元代诗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萨都剌研究的"热"与"难"都与文献紧密相关。文章从文献整理与萨都剌研究的关系出发,主要从作家生平文献质量与诗歌辨伪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和研究,借此对文献整理研究对元诗研究质量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作一次管窥。
"中华美学精神"对于中华美学而言,是活的灵魂,是充满生机的内蕴。通过"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解与阐发,我们可以看到,中华美学是动态的、发展的,具有强烈历史感与现实感。辽金时期的文艺活动与作品,对于中国文艺发展史和审美意识发展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的阶段。作为具有统治地位的契丹、女真上层及士大夫的文化观念,尤其是华夷关系方面的观念变化,对于辽金文艺有深刻影响,也产生了很多新的审美质素,从而为中华美学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