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卒中直接取栓和桥接治疗的对照研究

来源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卒中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间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醒后卒中患者189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直接取栓组(n=141)和桥接治疗组(n=48).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取栓术后NIHSS评分、术后7 d NIHSS评分、住院期间NIHSS评分改善例数和90 d mRS评分≥3分例数.结果 直接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患者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比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基线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接取栓组术后24 h NIHSS评分、术后7 d NIHSS评分高于桥接治疗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住院期间NIHSS评分比率和90 d mRS≥3分例数比率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直接取栓和桥接治疗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醒后卒中临床疗效相似.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爆发式磁刺激(TBS)联合多感官刺激对CNS损伤致意识障碍患者促醒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56例CNS损伤所致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TBS治疗的2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的性别、年龄、疾病、意识障碍程度相匹配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GCS、昏迷恢复量表(CRS-R)、Braden压疮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MEPL)和静息运动阈值(RMT)的改变.结果 对照组、观
2008 年后推出的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 ,ASM)通常被称为第三代ASM,包括拉考沙胺、吡仑帕奈(perampanel,PER)、卢非酰胺、瑞替加滨、醋酸艾司利卡西平以及布瓦西坦等[1-2].第三代ASM由于其新靶点和新机制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药物的耐受性.PER作为第三代ASM已在超过55 个国家被应用于局灶性和全面性癫痫患者.本文选取 2020~2021 年国内外发表的关于 PER 抗癫痫的研究文章进行综述,包括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单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