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记住了概念规律但不会做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质量的练习作基础。它具有纵横知识网络、巩固双基、完善知识系统、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促进教学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抓好习题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课堂例题又是习题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更好的设计课堂例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对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中例题的选择进行了探索。
总体来说例题设计应有明显的设计目标和可测性。一般课堂时间有限,例题设计首先必须有设计目标,即明确设计的例题是着重于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如果是设计陈述性的例题,则应着重于概念的辨别;如果是程序性的知识应着重于变式练习。在物理教学中,多数的知识既有陈述性又有程序性,所以对教师的例题设计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次,设计的例题应具有可测性,即通过一道例题要求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应该能被比较准确的测量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先预设一个可能值,并具体体现在课后的同类型习题中。例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方几面着手:
一、例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非常了解,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例题。选择例题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所选题目适合多数学生,而不是个别的或少数学生。如果教学过程中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将繁、难、深、怪的习题作为例题,通常会使学生屡尝失败的苦涩,将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极有可能会摧毁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影响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能否持久,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二是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我们所选择的例题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例题设计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以课本为本
习题的排列要有一个梯度,要从学生的基础和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出发,避免一味地选择难题、偏题。教材中的习题是编者根据教纲要求精心优选的,它起点低,注重基础知识和物理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培养,面向大多数学生。它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运用、基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习题作为例题,把它讲深讲透,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中学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教材中还设计了说一说、做一做以及思考与练习栏目,这是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这里面蕴含的物理思想以及解题方法是高中阶段常用的,比如测反应时间、无限分割思想等。如果能够充分地、合理地利用课本习题,既给学生减轻了负担(经济负担和作业负担),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必修一第29页问题与练习四第四题
为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3.0cm的遮光板。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1=0.29s,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1=0.11s,遮光板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电门到开始遮住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3.57s,球滑块的加速度。
这道题考查了对加速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公式的应用,同时提出了运动学上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
三、例题设计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选择例题时,我还注重挑选有趣味性的例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要使例题具有趣味性,教师平时要注意科学发展、社会中的热点,注意它们跟物理的联系;注意物理在生活、生产及体育中的应用。
比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其中的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我就作为例题选用的,让学生当堂动手做并计算出自己的反应时间。这给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既巩固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应用,也使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反应时间以及该如何计算反应实间,注重了物理知识与实际的应用。再比如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时,就可以选择关于嫦娥奔月、神舟六号升天的习题,既了解了时事,又达到了目的。
为了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会应用知识,促进学生通过思考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在例题设计过程中,注重选择开放性例题。教师对自己选择的例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选择开放性例题,这样可以在学生理解透彻的前提下,将试题进行变形,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真正掌握。比如学习《电场》知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在绝缘的水平面上方存在着水平向右的匀强磁场,水平面上的带电金属块在水平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移动。已知金属块在移动的过程中,外力F做功32J,金属块克服电场力做功8J,金属块克服摩擦力做功16J,则在此过程中()
A.动能增加8J
B.电势能增加24J
C.机械能减少24J
D.机械能增加48J
这道题立意在于考查学生对能量的转化与做功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由于涉及做功和能量转化的相关因素较多,对学生的思维干扰较大,容易造成学生概念的混淆。因此在讲解这道例题时紧紧围绕各种类型的功与能量的转化规律以及相对应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其本质。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扩展习题,比如改变设问的角度,改变情景的设置或者改变物理过程的条件等,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这道例题可以扩展为这样:在绝缘的水平面上方存在着水平向右的匀强磁场,斜面上的带电金属块沿斜面滑下。已知金属块滑下的过程中动能增加了12J,金属块克服摩擦力做功8J,重力做功24J,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块带正电荷
B.金属块克服电场力做功8J
C.机械能减少12J
D.电势能减少4J
四、例题设计具有前后知识的连续性
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同时也为了适应快速审题的要求,例题设计应具有前后知识的连续性。课堂所设计的例题可以是以前出现过的例题的简单修改,也可以是学生出现过的错误题。这样学生既可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也可以迅速审题,节省了一定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习题课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质量的练习作基础。它具有纵横知识网络、巩固双基、完善知识系统、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促进教学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抓好习题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课堂例题又是习题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更好的设计课堂例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对物理习题课的教学中例题的选择进行了探索。
总体来说例题设计应有明显的设计目标和可测性。一般课堂时间有限,例题设计首先必须有设计目标,即明确设计的例题是着重于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如果是设计陈述性的例题,则应着重于概念的辨别;如果是程序性的知识应着重于变式练习。在物理教学中,多数的知识既有陈述性又有程序性,所以对教师的例题设计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次,设计的例题应具有可测性,即通过一道例题要求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应该能被比较准确的测量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先预设一个可能值,并具体体现在课后的同类型习题中。例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方几面着手:
一、例题设计要有针对性
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非常了解,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例题。选择例题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所选题目适合多数学生,而不是个别的或少数学生。如果教学过程中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将繁、难、深、怪的习题作为例题,通常会使学生屡尝失败的苦涩,将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极有可能会摧毁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影响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能否持久,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二是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我们所选择的例题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例题设计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以课本为本
习题的排列要有一个梯度,要从学生的基础和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出发,避免一味地选择难题、偏题。教材中的习题是编者根据教纲要求精心优选的,它起点低,注重基础知识和物理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培养,面向大多数学生。它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运用、基本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习题作为例题,把它讲深讲透,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中学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教材中还设计了说一说、做一做以及思考与练习栏目,这是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这里面蕴含的物理思想以及解题方法是高中阶段常用的,比如测反应时间、无限分割思想等。如果能够充分地、合理地利用课本习题,既给学生减轻了负担(经济负担和作业负担),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必修一第29页问题与练习四第四题
为测定气垫导轨上滑块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3.0cm的遮光板。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配套的数字毫秒计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1=0.29s,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1=0.11s,遮光板从开始遮住第一个光电门到开始遮住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为t=3.57s,球滑块的加速度。
这道题考查了对加速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公式的应用,同时提出了运动学上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
三、例题设计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选择例题时,我还注重挑选有趣味性的例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要使例题具有趣味性,教师平时要注意科学发展、社会中的热点,注意它们跟物理的联系;注意物理在生活、生产及体育中的应用。
比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其中的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我就作为例题选用的,让学生当堂动手做并计算出自己的反应时间。这给了学生探索的空间,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既巩固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应用,也使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反应时间以及该如何计算反应实间,注重了物理知识与实际的应用。再比如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时,就可以选择关于嫦娥奔月、神舟六号升天的习题,既了解了时事,又达到了目的。
为了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会应用知识,促进学生通过思考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在例题设计过程中,注重选择开放性例题。教师对自己选择的例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选择开放性例题,这样可以在学生理解透彻的前提下,将试题进行变形,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真正掌握。比如学习《电场》知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例题:在绝缘的水平面上方存在着水平向右的匀强磁场,水平面上的带电金属块在水平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移动。已知金属块在移动的过程中,外力F做功32J,金属块克服电场力做功8J,金属块克服摩擦力做功16J,则在此过程中()
A.动能增加8J
B.电势能增加24J
C.机械能减少24J
D.机械能增加48J
这道题立意在于考查学生对能量的转化与做功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由于涉及做功和能量转化的相关因素较多,对学生的思维干扰较大,容易造成学生概念的混淆。因此在讲解这道例题时紧紧围绕各种类型的功与能量的转化规律以及相对应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其本质。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扩展习题,比如改变设问的角度,改变情景的设置或者改变物理过程的条件等,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这道例题可以扩展为这样:在绝缘的水平面上方存在着水平向右的匀强磁场,斜面上的带电金属块沿斜面滑下。已知金属块滑下的过程中动能增加了12J,金属块克服摩擦力做功8J,重力做功24J,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块带正电荷
B.金属块克服电场力做功8J
C.机械能减少12J
D.电势能减少4J
四、例题设计具有前后知识的连续性
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同时也为了适应快速审题的要求,例题设计应具有前后知识的连续性。课堂所设计的例题可以是以前出现过的例题的简单修改,也可以是学生出现过的错误题。这样学生既可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也可以迅速审题,节省了一定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