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激情碰撞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37912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一九八六年,艺术大师李可染教授有感于科学巨匠李政道博士相对论离子碰撞之原理,挥毫创作《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之力作,是为科学艺术融合的美好佳话和巨擘友谊的历史见证。李可染夫人、雕塑家邹佩珠女士化墨宝为雕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鼎力制作而成。清华科技园立此雕塑,以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相融合,创建科学与艺术之伟业。欣以谨记。
  2007年4月 清华科技园
  ——“科学与艺术”主题雕塑题记
  
  2007年4月26日,由已故绘画大师李可染的夫人、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雕塑家邹佩珠女士根据李可染生前画作创作而成的《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科学与艺术”主题雕塑在北京清华科技园落成。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两个重要方面,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有一句名言:“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缘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正是因为科学与艺术的这种亲密关系,才有了科学巨匠李政道与艺术大师李可染的深厚友谊,才有了现在落成的这座雕塑。
  早在1979年,李政道就与李可染就一见如故,此时李政道对李可染已经慕名十余年。1986年,李可染有感于李政道相对性离子碰撞之原理,挥毫创作《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画作——两头壮牛角对角奋力相抵,用力之大牛背都高高拱了起来。这幅艺术杰作用凝练的水墨技法表述了宇宙间一个永恒的科学真理——二物(正负)相撞,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对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共同期望使两位大师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几乎每年的回国,李政道都要拜访李可染,关于科学与艺术,他们有说不完的话题。除了《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这幅画作,1990年,由李政道邀请,李可染还为当年国际性科学会议创作了一幅抽象画《超弦生万象》。李政道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超弦理论:“想象用一根三维的线来绣一幅二维的图,我们可以绣出人、马、马车和许许多多其他东西。再想象这根线可以按任何方式运动,三维空间中线的运动就产生了人、马等二维图像的运动。”根据这种解释,李可染挥洒出《超弦生万象》这幅水墨抽象画,充满动感的点与线,生动地创造出既与超弦理论有联系,又有独特艺术意境的绘画作品,使众多科学家为之感叹。
  2006年,值李政道80寿辰,李可染的夫人、雕塑家邹佩珠女士亲自策划指导,根据这幅画作二次创作了同名雕塑小模型,历经半年。时至2007年,也即李可染诞辰一百周年,在邹佩珠的指导下,这座雕塑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精心制作完成。这件艺术品既是对绘画艺术大师李可染的卓越成就的纪念,也是用来铭记李政道与李可染的深厚友谊,同时,这座雕塑也凝聚了人们对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厚望,展现了人们对科学与艺术相融合之理想的倾力推动。
  《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科学与艺术”主题雕塑的落成,其实是当前科学与艺术密切互动的一种反映。相对绘画、书法等其他艺术形式,这种互动在雕塑领域里的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在一些当代雕塑中,随着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的应用,出现了诸如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影像雕塑等全新的雕塑形式,它们不再是传统的加减法一类的“雕”与“塑”,不仅丰富了雕塑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雕塑概念的界限,给当下雕塑发展状况的理论清理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在雕塑领域,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更多更深入的关注与思考。
其他文献
几千年来,人类与传染病因子一直进行着殊死的斗争。在于传染性病毒斗争的历史中,人类付出的代价非常惨痛,直到20世纪抗生素被发现,免疫預防方法不断臻于成熟,我们才逐渐掌握了主动权。本期“奇闻大视野”栏目将解读人类与传染病之间此消彼长的“搏杀”。
朱光萍:生于196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艺术馆国家一级美术师。棕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北京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多个艺术机构收藏。  在嘈杂而喧嚣的现今生活中,有一股强而有力的自然之风,用它亲切、温暖、质朴、纯粹和宁静的气息吹遍了我们冰冷的都市,带来了别样的艺术感受。这便是朱光萍棕编艺术所蕴含的千年原生文化的力量。  中国是一个名扬四海的织物大国,其织造传统悠久
1958年生,重庆市荣昌县人,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雕塑创作室主任,四川省天府画院院长,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山水画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四川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1977年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198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200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香港华夏艺术交流中心理事,日本东方艺术株式会社,新加坡中华艺术馆,台北对外文化交
编者按:“艺术与消费”是十五届中国雕塑论坛的主题。旨在探讨当下消费时代环境下的文化形态;艺术演变和艺术与经济之间的消费文化逻辑。自中国的艺术市场出现“井喷”以来,艺术与资本之间便步入了一个新的语境,成为时下的热点话题。本届论坛便是切中当下的文化脉搏,提出了“艺术与消费”这样一个问题,以引起对当下不可回避的时代特性中的艺术境遇之探索与争论,以此来梳理和认识文化在中国政治、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所应担负的
1970年出生于贵州遵义  1980年开始学习绘画  1993年9月至1995年7月就读贵阳师范学院设计系  1996年至1997年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家工作室工作  1998年至2001年就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2年9月至2004年7月就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主干课程研修班  2006年 创办杭州天际环艺雕塑有限公司     部分雕塑作品  1999年 创作《二龙戏珠》喷泉地雕  1999年
Jiao Xingtao, who has been the director of Sculpture Department of Sichuan Fine Arts Academy since 2009, said that the typical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sculpture education in this Sculpture Departmen
Affection Toward “Our Mother - Yellow River”   by Yan Shi  一次与观众对话的城雕维修     1986年4月30日建于兰州黄河之滨的花岗岩城雕《黄河母亲》,于1987年获得首届全国城雕优秀奖,至2006年已度过了20周年。  20年来,她迎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炎黄子孙和台湾同胞、海外华侨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达二百万余人次。    《黄河母亲
殷小烽教授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在2008年4、5月间他应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美术学院邀请赴澳洲进行学术交流。期间,殷小烽带领南澳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专业学生创作雕塑《嬷嬷人》,并采访了澳大利亚公共艺术家Anton hart。本期刊发访谈录,以飨读者。  2008年4月26日~5月31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殷小烽教授应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美术学院之邀,赴澳州学术交流考察一个月。  在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深夜,难以入睡的我,突然想起了意大利艺术家迪奥尼西奥·契马莱利和他的雕塑。我本早该动笔写他:一个来自意大利安科纳省杰西城,有着栗色卷发、高鼻深目、精致整洁的男人。他曾四处游历,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成功且富足。这样的人应该有很多故事,可以让我大书特书。然而,在阅读了形形色色的媒体对他的报道之后,我把这篇文章放下了近一个月。我一直在问自己,在这些被故事化了、通俗化了的艺术颂歌中,究
1966年4月出生于福建省闽候县,1989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寿山石雕刻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师,福建省雕刻大师。现为福建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玉石雕刻专业委员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