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视角下农户土地流转制度障碍及其解决路径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zzb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现阶段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较少,流转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制约着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以乾佑镇为调研对象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制约土地流转的相关因素和面临的法律及制度障碍,提出要提高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应明确土地流转主体资格,依法设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规范流转程序等建议。
  关键词 农村 土地流转 制度障碍
  作者简介:林寰,西北大学2012级法学专业本科生;易艳霞,西北大学2012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203-02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土地流转作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农业经济实现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来看,存在着流转程序不规范,市场配置效率低下,政府干预过多,社会保障体系落后等诸多缺陷,导致农村土地流转效率不高。从法律制度方面来看,规制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规范滞后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对于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缺少具体健全的制度保障。因此,对当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制度障碍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提出针对性、可行性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土地流转的概念界定
  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多指的是作为土地使用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承包人之间的自由流转。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将其合法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①
  二、陕西农户土地流转制度障碍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以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乾佑镇为样本地点。乾佑镇位于柞水县西南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截至2010年7月,全镇共辖7个行政村1个社区38个村(居)小组,总人口24115人。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382亩。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于2014 年7月在乾佑镇对具有户籍身份意义上的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乾佑镇梨园村、马房子村、北关村、什家湾村、石镇村及三星村6个行政村。通过随机抽样,向乾佑镇6村落发放调查问卷共270份,回收问卷238份,其中有效问卷211份,问卷有效度达89%。
  (二)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问题——以陕西省柞水县乾佑镇为例
  1.流转形式多样、征收为主、被动性强。调查后统计发现,征收(52.3%)占全部流转方式的首位。以转让方式和出租方式流转的农民分别占比17.6%,并列成为调查中所有流转方式的第二大方式。而其他流转方式如互换(1.5%)、转包(3.5%)、拍卖(3.5%)等则占比极小。结合访谈,得知该镇主要的几种流转方式实际多为基层政府以国家公共设施建设或城镇化发展之名强行推进,农民常常处于被动服从且维权乏力的弱势状态。可见,当地农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约束及必要的行政监督机制,基层政府和乡村组织过度干预农地流转甚至借机寻租的情形时有发生。这些做法不仅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还给国家促进土地流转和培育土地流转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2.中介组织缺乏,流转市场发育迟缓。市场中介服务体制是市场本身形成的必要条件。②因此,在调查中以当地的中介组织数量及农民对其是否了解来衡量当地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发展状况及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状况。数据显示,约48.8%的农户表示不存在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36.0%的农户表示存在中介组织,且由政府组织形成;仅2.4%的农户认为中介市场存在,但由市场形成;除此之外,还有12.8%的农户表示并不知道是否存在中介组织。同时,问卷调查得知,70.4%的农户依靠亲人邻里和自己联系的方式获取农业信息,21.2%的农户借助村委会或政府的公告得到农业信息,仅1.4%的农户通过中介组织主动或被动地获取信息。然而,主要采取亲友口耳相传及村委会公告等传统乡村信息获取渠道的农民,在打算流转土地时,却“不知道谁愿意转入”(14.3%,比重居所有原因的第三位)。综合以上这些数据,可知当地中介组织较为缺乏,农民获取农业信息主要凭借自己与亲人邻里等的熟人关系。但由于该类非正式渠道获取的信息存在着滞后性强、准确性差等局限,农民往往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取流转受让方的出价信息,更难以充分了解土地流转市场的即时行情,进而难以以最优方案流转土地。同时,该市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缺失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区域内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进程。
  3.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纠纷难以解决。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尽管国家对不同流转方式做了不同的程序规定,进行了土地流转的144户农户中仍有较大比例的农民因对相关程序认识不清,流转时采用的手续随意性较大。调查显示,有42.1%的农户在流转土地时流转手续经过政府批准,44.7%的农户以村或村组的批准完成流转手续。但农民反映,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手续,主要是因为流转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而在自发流转中,农民多采用仅双方私下协议的手续完成流转,这一占比达到13.3%。同时,虽然在流转过土地的农民中有71.2%签订了书面合同,但仍有多达27.4%的农民仅进行了口头约定,未签订书面合同。因此,流转程序总体上仍不够规范。现实中,若流转缺乏书面合同或者合同条款约定不明,极易导致土地流转纠纷。且纠纷一旦发生,很难解决。调查中参与土地流转的144位农民中就有24.6%的农民在流转过程中发生过纠纷,且多达78.5%的农民认为纠纷是难以解决的。
  4.土地养老保障功能仍然较强,社会保障制度待完善。在中国乡村社会中,土地一直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保障角色。调查中76.7%的农民同意“土地是农民养老保障”这一说法;65.4%的农民表示“假如能获得和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将愿意(增加)土地流转。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广大农民的土地观念仍然较为保守。土地对于他们来说仍然具有很强的生活和养老保障功能。而要逐步解放农民保守的土地观念,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是必经之路。然而,虽然乾佑镇农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较高(91.1%、53.2%%),当地医疗、养老保险的满意度也较高(83.9%),但是在访谈中,农民表示家里少地、失地后经济收入基本是不升反降(25.7%),进城务工收入也未能很大程度地改善家庭生活,对今后的生活、养老较为担忧。因此,农民的土地观念有待解放,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有待于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以弱化。   三、农户土地流转制度障碍解决路径
  基于现状分析,针对乾佑镇土地流转所存在的制度障碍,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明确土地流转主体资格,规范政府行为
  我国《农村承包经营法》规定,承包方享有自主流转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因此,土地流转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确保流转在“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进行。
  在立法层面,一方面要对政府、村委会、村集体组织、企业和农户等土地流转参与主体的流转行为进行严格规制,明确权责边界;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土地流转行政监督机制和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对政府部门越权流转、损农利益的行为做出惩戒性处罚规定。
  在行政层面,政府应明确自身在土地流转中引导和服务的职能,正确定位自身角色。一要在正确认识农户为土地流转主体的前提下,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在职能上不越位。二要在做好土地流转宣传和引导工作的同时遵循经济法的国家干预和社会本位原则,对土地流转活动进行适当干预,防止过度流转、无序流转等问题,做到职能上不缺位。
  (二)依法设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加快培育土地流转市场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介组织还比较缺乏,很多地区的中介组织职能都是由基层政府部门或村委会承担。因此,应该从制度上为中介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其在土地流转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应该逐步建立健全保障中介组织独立地位和合法权益、规范中介组织运行管理的系统性法律规章体系,实现中介组织有关规定的体系化。其次,要敦促和鼓励形成一定量具备信息沟通、土地测量、质量定级、价格评估、合同管理、法律咨询等职能健全的中介组织体系,同时加强中介组织自身在质量上的水平,在组织内构建起完备的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
  (三)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健全纠纷解决机制
  尽管当前我国诸多法律都对农村土地流转程序给予了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规定内容笼统,程序不具体,实践性不强,造成土地流转不规范、流转纠纷难以解决。因而如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减少土地流转纠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首先,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设立土地流转纠纷专门仲裁机构和纠纷调解干部队伍,从制度上确保程序规定明确。其次,在土地流转程序执行过程中,推行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并使之得到普遍适用。最后,要确保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制度落实到位,乡(镇)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妥善保管流转合同及对有关资料进行归案登记的同时,要通过广泛宣传引导,使农民具备流转登记意识。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土地流转后顾之忧
  现阶段在我国,土地在农民阶层当中的生活、养老保障作用仍然十分显著,这成为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的一大现实瓶颈。因此,必须努力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总体上,我国政府应改变以往“重城轻乡”的做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都适度向农村地区倾斜。
  一方面,鼓励兴办缴费方式为政府投入、个人出资、社会援助三方统筹的农村医疗、养老、就业、伤残等保险,提供更多农村社会救助途径和相关福利补贴,尤其关注失地农民和流转土地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安置和保障问题,建立起城乡公平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另一方面,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财政投入和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安置的职业培训投入,弱化农民的土地依赖程度,同时增强农民自身的参保能力及受保程度。
  注释:
  ①王小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27.
  ②陈锡斌.困境与出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讨.湖北社会科学.2010(3).53-56.
  参考文献:
  [1]张平华、李云波、张洪波.土地承包经营权.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吴雨才、叶依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2005(8).
  [3]叶剑平、蒋妍、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6(4).
其他文献
摘要 台湾地区近年出台的农育权制度和法制史上的永佃权一脉相承。传统的永佃惯例实践已久,在民国时期法典化为永佃权,如今在台湾地区被农育权取代。本文探究这一演变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成因,尤为关注主佃双方法律地位的变化,期待有助于对农育权的进一步理解和观察。  关键词 农育权 永佃权 一田二主 用益物权  作者简介:张弘毅,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史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2010年2月,在台湾地区“
摘 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全面依法治国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支持推动下,法治海门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必将在已有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以检察机关为视角,浅析贯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推进法治海门建设路径。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海门 检察机关  作者简介:刘利、曹锋,江苏省海门市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当今时代,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网络犯罪这一重大问题,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许霆案的分析引入对网络犯罪的思考,对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类型做出初步探析,介绍了网络犯罪现状和带来的一些问题,并针对网络犯罪对传统刑法理论的冲击提出了针对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建议,以期能更好的规制此类犯罪,使刑法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 网络犯罪 许霆案 刑法理论  作者简介:王天裕,天
摘 要 本文以章诒和小说《刘氏女》中刘氏为例,探讨刘氏杀人入狱前犯意的形成过程及对诱发其实施杀人行为深层原因的分析,借此对预防女性犯罪主体实施暴力犯罪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女性犯罪 犯罪预防 犯因  作者简介:杨新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刑法。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279-02  “‘妈,你腌的爸爸的肉该吃了
摘 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优势是企业以技术和品牌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本文指出,知识产权产业化背景下强化区域品牌保护,有助于实现区域知识产权资源潜力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增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提升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助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关键词 知识产权 产业化 区域品牌 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孙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法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教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商标与品牌。  中图分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发展之间并不冲突,选择适合的产业化发展路径,并加强产业化过程中的法律监管,必定能用适合的产业化成果反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产业化  作者简介:黄彬,法学硕士,贵阳中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法社会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
摘 要 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及妇女权益保障运动的深入发展,加强对刑事女性被害人的保护尤其是性侵类刑事女性被害人的保护日益提到日程上来。本文试图从A区检察院被性侵女性被害人的基本情况入手,根据该类案件的特点,针对易被侵害的女性被害人类型,深入剖析其成因,力图构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犯罪预防机制,保障女性安全,实现社会和谐。  关键词 性侵类犯罪 女性被害人 防范意识  作者简介:张红,天津市北辰区
摘 要 随着摄影照相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作为新的传媒手段传播信息的速度和受众群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新的社会背景下,许多记者利用最新的远程摄像技术偷拍艺人工作之外的生活细节,甚至经过长期的跟踪和踩点,偷拍艺人出行,室内或者车内的照片,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利用曝光艺人隐私制造轰动,一时间极大的关注度使此类记者名利双收。然而,令人们费解的是,个人隐私受到极大侵害的庞大公众人物群体,竟只有极少
摘 要 本文主要试图就苹果公司与三星公司之间“专利战”(Apple Inc. v.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探讨现代语境下的知识产权中专利制度的保护界限问题,厘清公共物品与专有领域之间的界限,探讨专利“圈地”的正当性,在就中国现当下手机领域的专利保护制度给出自己的分析和建议的同时探究专利诉讼的必要性。  关键词 专利战 保护界限 专利诉讼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近已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媒体的集中报道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凸显。虽然媒体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但媒体责任缺失的现象亦同时暴露。查阅了近几年相关的研究成果后,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留守儿童留守生活本身给其带来的心理影响,而忽略了新闻媒体的介入和社会舆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心理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媒体的相关报道现状及实地调研结果,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