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开篇明确: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计算兴趣、学会掌握计算方法、养成准确计算好习惯等方面,逐步提高小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培养学生计算兴趣
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更为重要。只让学生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计算能力,绝对不是一个好方法。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促使学生喜欢算,才能算对,算好。
课堂上,教师可以用游戏、情境创设等方式,让学生明确计算的重要性,并喜欢计算。比如开设“争当小小售货员”的游戏,训练大家的口算能力。如果计算太慢,或者出现错误,就要换其他同学做售货员。因为学生们都喜欢做拥有丰富物品的售货员,而且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大多热衷于购物,如果不能准确计算,就不知道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所以谁都不想失去购物的乐趣。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竞赛、轮流当“小老师”的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也是一个好方法。儿童喜动不喜静,喜欢体会当老师的感觉。如果能够最快最准的计算出结果,就可以当“小老师”来评判其他同学算的对不对。这样,学生们自然兴趣高涨,努力计算,积极表现。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卡片、小黑板等多种形式,丰富计算练习的方式,将枯燥乏味的训练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教学生学会计算方法
新课标规定,要使学生具备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整数、分数、小数的计算方法,就是学生首先要准确区分和掌握的。低年级的整数运算相对简单,学生们除了对乘法口诀表在开始时可能会记乱之外,其他内容一般都能够很快掌握。到了小学高年级,计算就变成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混合运算,这就要掌握准确的计算方法。
比如异分母分数的计算,首先要化成同分母,分母不变将分子相加。要想在计算过程中不出错、少出错,首先要明确掌握计算方法,熟练运用运算规则。学生对运算规则掌握不够熟练,在遇到比较复杂的四则运算时,就会容易出错。在计算14×5÷7 0.25×(40 8)×3÷7时,很多同学会注意到括号,运用乘法分配律将0.25×(40 8)×3÷7错误分解成0.25×40 0.25×8×3÷7,这样计算结果必然就出错。对于这些比较复杂的运算,不仅要学生基础知识过硬,更要一步步地按照递等式计算,不能急于求成。
为保证学生计算的准确率,要让学生多用竖式计算。在进行四则运算时,让学生将竖式写在递等式的下面,这样一来,就相当于让学生把整个演算过程都写在作业本上,避免了学生口算时可能因粗心而出现错误,也杜绝了因为草稿本太乱而出现错误,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得到提高。
鼓励学生使用简便算法,也是提高计算准确率的一个好方法。简便计算方法运用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方法,将复杂的计算转变成简单的运算,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而且能有效减少计算的错误。
养成准确计算习惯
计算习惯不好是影响学生计算准确率的重要原因。边玩边算,急于快速算完后出去玩,都会影响到计算的准确率。要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就要养成计算的习惯。
在计算过程中集中注意力 小学生自身定力差,容易受干扰和走神,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写错数字,看错计算符号,甚至漏算部分数字。针对因书写潦草、口算不认真造成的错误,教师要严格批评,让学生深刻认识,不能再犯这类错误。学生注意力要集中,计算题目贵在精而不再多,学生做作业时要专心校对,即学生在每一步计算过程中都要与题目、上一步进行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培养验算的好习惯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通常来讲,学生会觉得计算过程重要而忽视验算,认为其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是学生检查计算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学生认真对待验算过程,能大大降低计算的出错率,保证计算正确。验算过程利用的是加减之间、乘除之间的相对关系,将计算过程倒过来重来一遍,本身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过程。初期教师也通过让学生将验算过程也写到作业本上,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而在验算过程中,学生自然也会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逐步养成好习惯。
养成及时订正的习惯 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避免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出错的原因,据此因材施教,找到问题的根源,解决方法自然也就有了。如果是因为计算方法出错,就要多做几道相似的题目,做到熟练掌握运算方法;如果是因为粗心犯错,就要做到每题都验算,自我检测,逐步改正。教师可以让学生建一个错题本,每道算错的题目都要收进错题本,经常查看,预防再犯同样的错误,提升计算准确率。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需要师生一起努力。课堂上,集中学生注意力,教授计算方法,锻炼口算准确性;课后,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培养的良好计算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外国语学校)
培养学生计算兴趣
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更为重要。只让学生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计算能力,绝对不是一个好方法。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促使学生喜欢算,才能算对,算好。
课堂上,教师可以用游戏、情境创设等方式,让学生明确计算的重要性,并喜欢计算。比如开设“争当小小售货员”的游戏,训练大家的口算能力。如果计算太慢,或者出现错误,就要换其他同学做售货员。因为学生们都喜欢做拥有丰富物品的售货员,而且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大多热衷于购物,如果不能准确计算,就不知道多少钱能买多少东西,所以谁都不想失去购物的乐趣。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竞赛、轮流当“小老师”的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也是一个好方法。儿童喜动不喜静,喜欢体会当老师的感觉。如果能够最快最准的计算出结果,就可以当“小老师”来评判其他同学算的对不对。这样,学生们自然兴趣高涨,努力计算,积极表现。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卡片、小黑板等多种形式,丰富计算练习的方式,将枯燥乏味的训练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教学生学会计算方法
新课标规定,要使学生具备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整数、分数、小数的计算方法,就是学生首先要准确区分和掌握的。低年级的整数运算相对简单,学生们除了对乘法口诀表在开始时可能会记乱之外,其他内容一般都能够很快掌握。到了小学高年级,计算就变成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混合运算,这就要掌握准确的计算方法。
比如异分母分数的计算,首先要化成同分母,分母不变将分子相加。要想在计算过程中不出错、少出错,首先要明确掌握计算方法,熟练运用运算规则。学生对运算规则掌握不够熟练,在遇到比较复杂的四则运算时,就会容易出错。在计算14×5÷7 0.25×(40 8)×3÷7时,很多同学会注意到括号,运用乘法分配律将0.25×(40 8)×3÷7错误分解成0.25×40 0.25×8×3÷7,这样计算结果必然就出错。对于这些比较复杂的运算,不仅要学生基础知识过硬,更要一步步地按照递等式计算,不能急于求成。
为保证学生计算的准确率,要让学生多用竖式计算。在进行四则运算时,让学生将竖式写在递等式的下面,这样一来,就相当于让学生把整个演算过程都写在作业本上,避免了学生口算时可能因粗心而出现错误,也杜绝了因为草稿本太乱而出现错误,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得到提高。
鼓励学生使用简便算法,也是提高计算准确率的一个好方法。简便计算方法运用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方法,将复杂的计算转变成简单的运算,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而且能有效减少计算的错误。
养成准确计算习惯
计算习惯不好是影响学生计算准确率的重要原因。边玩边算,急于快速算完后出去玩,都会影响到计算的准确率。要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就要养成计算的习惯。
在计算过程中集中注意力 小学生自身定力差,容易受干扰和走神,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写错数字,看错计算符号,甚至漏算部分数字。针对因书写潦草、口算不认真造成的错误,教师要严格批评,让学生深刻认识,不能再犯这类错误。学生注意力要集中,计算题目贵在精而不再多,学生做作业时要专心校对,即学生在每一步计算过程中都要与题目、上一步进行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培养验算的好习惯 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通常来讲,学生会觉得计算过程重要而忽视验算,认为其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是学生检查计算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学生认真对待验算过程,能大大降低计算的出错率,保证计算正确。验算过程利用的是加减之间、乘除之间的相对关系,将计算过程倒过来重来一遍,本身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过程。初期教师也通过让学生将验算过程也写到作业本上,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而在验算过程中,学生自然也会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逐步养成好习惯。
养成及时订正的习惯 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避免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出错的原因,据此因材施教,找到问题的根源,解决方法自然也就有了。如果是因为计算方法出错,就要多做几道相似的题目,做到熟练掌握运算方法;如果是因为粗心犯错,就要做到每题都验算,自我检测,逐步改正。教师可以让学生建一个错题本,每道算错的题目都要收进错题本,经常查看,预防再犯同样的错误,提升计算准确率。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需要师生一起努力。课堂上,集中学生注意力,教授计算方法,锻炼口算准确性;课后,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培养的良好计算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