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后期黑暗政治考察

来源 :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hbrth565657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后期的政治黑暗,已是学术界公认的历史事实。然而这种黑暗政治的实质是什么?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又是什么?这是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一、东汉后期黑暗政治的实质 东汉后期的政治黑暗,用《后汉书》作者范晔的话讲,就是“主荒政谬”。
其他文献
段商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发现甲骨文以来,尤其是田野考古发掘莲勃开展以来,几乎完全改变了方向。一批批重要的考古资料陆续出土,有如一条条可靠的史料,在文献不足征的情况下,实物史料就更显其珍贵了。许多研究殷商历史与文化的学者,面对殷墟、妇好墓、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黄陂商城、广汉三星堆器物坑、新干大洋洲大墓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考古发现,先后进行过一些诠解。正确地解释田野考古获得的实物史料,用它们复原真实的历史,并不足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除陌”又称垫陌、抽贯,是唐代的重要财政措施,但旧史记载颇为疏略,值得探讨。《中国史研究》一九八五年第四期发表《唐代“除陌”释论》一文(以下简称《释论》),首次就有关问题作了较全面的阐释,弥补了以前研究的不足。
始于北魏、历北齐、北周至隋唐长达三百年之久的均田制度,近四十年来,虽研究成果不断问世,但由于均田制度内涵的复杂、文献记载的漏落,仍有诸多问题尚处在扑朔迷离之中。令人欣慰的是,一九九一年八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际平先生的《均田制新探》(以下简称《新探》),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将均田制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隋唐五代宋初,私社盛行;这个日期,也是中国寺院的兴盛时期。研究二者的关系,不论对了解私社的历史,还是对佛教史,都有重要意义。隋唐五代宋初的私社,犬体有两种类型,一类主要从事佛教活动,一类主要从事经济和生活的互助活动,有些社则兼具上述两类社的职能。而这些兼具两类社职能的私社,又大多是从第二类演变而来,本文拟对这类社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寺院的关系略作探讨。
一《金史·食货志》二《牛具税》载:“牛头税,即牛具税,猛安谋克部女直户所输之税也。共制每来牛三头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顷四亩有奇,岁输粟大约不过一石,官民占田无过四十具”。这是一条有关女真牛头地分配制度的重要史料,但记载简略,既未说明阿时形成制度,也未提供如何具体实施的情形。因此有必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考定。
所谓“钱荒”系指流通领域中的货币数量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而形成的货币短缺现象。这一现象从唐代便发生了,入宋之后更为严重。特别是宋神宗熙丰时期,产铜量与铸币额都达到宋代最高峰,就在这种几十倍于唐代的铸币高峰期,却发生了宋代最显著的“钱荒”,这不能不引起政治家、思想家的重视和关注。
以往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一般侧重于丝路贸易兴盛的汉宫时期,而蒙元时期丝路贸易很少有人涉足。其实,蒙元时期是中外关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东西方陆路经济交往仁丝绸之路贸易史上也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因此很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周礼》是一部理想国的鸿纲大典。作者通过设官分职的种种安排,层层展示了终邦治国的政治思想,治官思想是其中最重要的方而之,研究它的特性,对于把握《周礼》的主体思想,进而推定其成书年代,具有重要的意义。战国以前的学者很少研究官僚机构的管理问题,而只是在“德治”、“礼治”的大题目之下泛泛涉及。
清代前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湖南四川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商品粮产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接近。这里从事商品粮食生产的小农,成为当时小农经济的一个重要类型,具有与当地具体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的发展道路。本文拟对此作些粗浅探索。
《史记·赵世家》载,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曾遭族诛之祸,赵朔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这个历史故事在宋元之际被改编成剧本“赵氏孤儿”,从此广为流传,几乎妇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