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尽管诗歌包罗万象,风格各异,却有三个情结始终深深植根其中,不因朝代更迭时空转换而改变。
一、忧患情结
忧患情结不仅源自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慨叹、对前途的迷惘和对人生的一些主观感悟,更来自于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注和对黎元百姓的关爱,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如果说张继《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饱含诗人落榜后的失意和对命运的担忧,那么屈原《离骚》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曹操《秋胡行》的“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些诗作中无不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忧患情结是诗人个体“小我”和国家民族“大我”相结合的产物,以“小我”为切入点,以“大我”为情感的最终归宿,使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身世凄凉之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通过描写自己遭受到的痛苦体验——“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来表现“天下寒士”的苦难,从而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这样,也就不难理解杜甫为什么会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忧心忡忡,会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而狂喜不已。
忧患意识的核心是儒家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位卑不敢忘忧国”,强调个体对国家社会民族所负有的责任。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元缜、白居易等,都是从贫寒中挣扎、奋斗出来的,他们的诗歌也都突越了个人荣辱的局限,表达普通百姓的心声,反映时代社会的民生兴荣和哀苦。可以说,这种忧患情结早已渗入到诗人的血液当中,成为诗人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了。
二、田园情结
田园情结是古代诗人的精神家园,源于道家思想和天人合一。在他们的思想中,人仅仅是与万物平等的自然之子,人只有顺应自然,与道沉浮,才能得到心灵与生活的和谐。他们始终把山水田园当作自己最佳的审美对象和最终的精神归宿,在山清水秀、草木荣枯中领悟自然法则和人生真谛,而万事万物也因此获得了与人类相对应的生机。其实,这是诗人生命意识的自觉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像李白仕途失意后的“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虽屡遭贬谪依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都体现着诗人个体生命的需要和精神的突围。
田园诗中充满了诗人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一首中,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由衷喜悦。又如《饮酒》(其五),在“悠然见南山”和“飞鸟相与还”中,诗人获得恬静的心境,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人应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的本性。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人以轻捷的笔触,描绘“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幅快乐无拘的图画,正反映了其高洁自守、悠闲自乐的情操。
最早的田园诗,却是诗人因仕宦无门而被迫走向归隐的产物,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洁志趣。“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可以说是诗人在“大济苍生”的理想破灭之后,追求“独善其身”的必然结果。到了唐代,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则更多是诗人主观选择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田园诗还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其中首推王维。禅宗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顿悟”。顿悟自性,反照自心,无念见性,等等,它与传统儒家的“感于物而动”(《礼记·乐记》),饥者歌食,劳者歌事,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正义》卷一)的作用朴素的反映论完全不同,却与诗歌创作的思维活动相通,促进了诗歌里主观感兴、主观意象的表达。王维的《辋川绝句》,心融物外,浑厚闲雅,也是诗情、禅意相交融,正是抒写自己空灵心境的典型作品。如《秋夜独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就表现出了“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的思想倾向。此外如杜甫在西川写的那些流连风物、抒发闲情逸致的小诗也透露出浓厚的禅意。
三、思乡情结
从《诗经·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清代的龚自珍,甚至到现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都能找到一脉相承的浓浓的乡愁。这其中月亮承载了太多的思乡浓情。当中最有名的恐怕是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还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然,团圆佳节最能够牵动游子思乡的情绪,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高适的《除夜作》中“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同时,羁旅漫漫也无时不在勾引诗人心中的思乡情愫,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中“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还有诗人遇见故乡人或回到故乡时的百感交集,如王维的《杂诗》(其二)中“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中“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思乡情结的诗歌,应可车载斗量,其中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
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征夫白发,浊酒一杯;游子漂泊,落叶归根,这大概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而诗歌中的乡愁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化。这里的故乡已不单单是地理概念上的家了,而是诗人最后的精神家园,就如同田园情结一样,当诗人在外漂泊,被古道西风折磨得人憔悴时,当诗人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时,当诗人惆怅满怀忧愁萦肠时,故乡就成了诗人疲惫心灵的避风港。可以说,诗歌中的思乡情结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和亲情的依恋,符合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另一方面则是诗人在现实和精神的双重挤压下找到的某种心灵的慰藉。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
一、忧患情结
忧患情结不仅源自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慨叹、对前途的迷惘和对人生的一些主观感悟,更来自于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注和对黎元百姓的关爱,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如果说张继《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饱含诗人落榜后的失意和对命运的担忧,那么屈原《离骚》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曹操《秋胡行》的“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些诗作中无不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忧患情结是诗人个体“小我”和国家民族“大我”相结合的产物,以“小我”为切入点,以“大我”为情感的最终归宿,使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身世凄凉之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通过描写自己遭受到的痛苦体验——“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来表现“天下寒士”的苦难,从而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这样,也就不难理解杜甫为什么会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忧心忡忡,会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而狂喜不已。
忧患意识的核心是儒家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位卑不敢忘忧国”,强调个体对国家社会民族所负有的责任。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元缜、白居易等,都是从贫寒中挣扎、奋斗出来的,他们的诗歌也都突越了个人荣辱的局限,表达普通百姓的心声,反映时代社会的民生兴荣和哀苦。可以说,这种忧患情结早已渗入到诗人的血液当中,成为诗人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了。
二、田园情结
田园情结是古代诗人的精神家园,源于道家思想和天人合一。在他们的思想中,人仅仅是与万物平等的自然之子,人只有顺应自然,与道沉浮,才能得到心灵与生活的和谐。他们始终把山水田园当作自己最佳的审美对象和最终的精神归宿,在山清水秀、草木荣枯中领悟自然法则和人生真谛,而万事万物也因此获得了与人类相对应的生机。其实,这是诗人生命意识的自觉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像李白仕途失意后的“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虽屡遭贬谪依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都体现着诗人个体生命的需要和精神的突围。
田园诗中充满了诗人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一首中,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由衷喜悦。又如《饮酒》(其五),在“悠然见南山”和“飞鸟相与还”中,诗人获得恬静的心境,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人应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的本性。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人以轻捷的笔触,描绘“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幅快乐无拘的图画,正反映了其高洁自守、悠闲自乐的情操。
最早的田园诗,却是诗人因仕宦无门而被迫走向归隐的产物,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洁志趣。“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可以说是诗人在“大济苍生”的理想破灭之后,追求“独善其身”的必然结果。到了唐代,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则更多是诗人主观选择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田园诗还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其中首推王维。禅宗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顿悟”。顿悟自性,反照自心,无念见性,等等,它与传统儒家的“感于物而动”(《礼记·乐记》),饥者歌食,劳者歌事,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正义》卷一)的作用朴素的反映论完全不同,却与诗歌创作的思维活动相通,促进了诗歌里主观感兴、主观意象的表达。王维的《辋川绝句》,心融物外,浑厚闲雅,也是诗情、禅意相交融,正是抒写自己空灵心境的典型作品。如《秋夜独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就表现出了“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的思想倾向。此外如杜甫在西川写的那些流连风物、抒发闲情逸致的小诗也透露出浓厚的禅意。
三、思乡情结
从《诗经·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清代的龚自珍,甚至到现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都能找到一脉相承的浓浓的乡愁。这其中月亮承载了太多的思乡浓情。当中最有名的恐怕是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还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然,团圆佳节最能够牵动游子思乡的情绪,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高适的《除夜作》中“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同时,羁旅漫漫也无时不在勾引诗人心中的思乡情愫,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中“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还有诗人遇见故乡人或回到故乡时的百感交集,如王维的《杂诗》(其二)中“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中“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思乡情结的诗歌,应可车载斗量,其中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
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征夫白发,浊酒一杯;游子漂泊,落叶归根,这大概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而诗歌中的乡愁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化。这里的故乡已不单单是地理概念上的家了,而是诗人最后的精神家园,就如同田园情结一样,当诗人在外漂泊,被古道西风折磨得人憔悴时,当诗人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时,当诗人惆怅满怀忧愁萦肠时,故乡就成了诗人疲惫心灵的避风港。可以说,诗歌中的思乡情结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和亲情的依恋,符合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另一方面则是诗人在现实和精神的双重挤压下找到的某种心灵的慰藉。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