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控制电路辅助设计软件开发

来源 :铁道通信信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c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岔控制电路是信号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如果由设计者人工完成图纸和配线,会产生大量重复性工作,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都难以保证.结合道岔控制电路原理,借助计算机技术开发了一套完整的道岔控制电路辅助设计软件.该软件在各项目设计中出图规范、兼容性强,缩短了项目设计周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为探究钢筋锈蚀对衬砌结构性能的影响,基于应力场与温度场的耦合分析建立拉拔试验数值模型,并通过试验与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最终构建锈蚀作用下的衬砌结构性能劣化模型,分析不同锈蚀率下衬砌结构的性能退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衬砌内部钢筋锈蚀率的增大,衬砌各部位的变形量与第一主应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随着钢筋锈蚀的发展,拱脚、拱顶处的安全系数先后低于规范要求,表明拱脚及拱顶对钢筋锈蚀敏感程度较高;(3)存在一个锈蚀率临界值(10%),当锈蚀率小于该值时,钢筋锈蚀对衬砌结构的影响相对有限,高
为解决高铁桥梁运架施工中2台或多台运梁车桥上会车问题,提出一种垂直会车技术方案,并研究与之配套的会车提升装备.通过比较平面会车、垂直会车两种技术方案的优缺点,研究会车提升装备的组成、技术参数、技术特点和会车作业程序.结果表明:利用2台或多台运梁车配合1台架桥机进行长运距运架梁,可显著提高架梁作业效率;通过在桥上安装会车提升装备,利用其提升空载运梁车,使重载运梁车从下方通过,实现了桥上运梁垂直会车作业;随着运距的加长,会车提升装备可方便地转场前移,会车点位置变化灵活,从而始终保持最佳的运梁效率.与既有会车方
为研究小净距平行隧道下卧土体长期沉降规律,以上海地铁1号线人民广场站—新闸路站区间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平行隧道仿真模型.以人工激励函数模拟列车荷载,并采用反映动偏应力的长期沉降模型,结合分层总和法计算隧道及对称轴处土体沉降值,分析隧道净距、列车运营速度和隧道衬砌刚度对土体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沉降值随列车运营次数增加呈指数增长,相较于衬砌刚度,隧道净距、列车运营速度等两种因素对土体沉降影响较大;随着净距增加,隧道长期沉降值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减小至趋于单线运营时沉降值,当净距为1.2
以青岛市新机场高速连接线主桥2×120 m钢箱T构连续梁上跨胶济货线、胶济客专双线、青荣城际双线、机场专用线6条既有铁路设计为背景,针对设计中所面临的主桥跨越既有线多、跨度大、铁路及航空双重限界、复杂环境下长期运维等诸多技术难题,从安全性、经济性、施工及长期运维便捷性等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公路主桥采用2×120 m钢箱T构连续梁的结构形式,转体悬臂长度2-115 m,上跨6条铁路线路;(2)采用临时索塔辅助措施,有效减小了转体过程中T构根部截面负弯矩及梁端挠度,确保了施工期双悬臂状态下钢箱梁
盾构隧道穿越富水泥岩地层时,受盾尾注浆压力和地下水的共同作用,其衬砌管片会出现上浮现象.为研究盾构管片上浮时的位移与力学特性,分析速凝型浆液与管片堆载的抗浮效果.依托南宁地铁5号线下穿邕江段区间,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考虑流固耦合及管片的纵向拼装效应,对盾构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盾尾同步注浆压力是导致管片上浮的重要因素,浆液不完全填充时管片上浮量可达2.70 cm,与浆液完全填充的工况相比增加了37.05%;(2)上浮病害对管片内力分布具有显著影响,管片结构拱底轴力降低,拱腰与拱
为计算钢-混凝土组合梁剩余承载力,采用适用于组合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建模方法,提出疲劳简化分析法并用于组合梁剩余承载力计算中,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探究抗剪连接度与荷载幅值对组合梁剩余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组合梁疲劳简化分析法用于计算组合梁剩余承载力可以简化计算过程,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平均误差为15%;组合梁剩余承载力退化呈单调递减趋势,荷载幅值增大及抗剪连接度降低会提高组合梁剩余承载力退化速率,增大剩余承载力退化量,使处于加载末期的组合梁剩余承载力呈指数型退化.
为研究铁路隧道紧急救援站合理间距,给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土建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在分析铁路隧道紧急救援站设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综合考虑隧道设计参数、列车制动性能、人员操作失误、火灾燃烧特性等关键因素,演绎分析建立相应的故障树模型,得到火灾列车不能到达紧急救援站事故的风险概率.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故障树分析法能够直观地阐明不能到达紧急救援站这一事故的逻辑关系;(2)提出紧急救援站间距为20 km时,火灾列车不能到达紧急救援站概率为0.0634%~0.0661%,当间距增大到30 km时
列车在通过电分段时,由于绝缘锚段关节与受电弓之间存在很大的电压差而产生电弧,受绝缘锚段关节特殊位置的影响,列车行驶很慢,造成电弧难以熄灭,电弧的长期维持会对弓网系统造成严重的烧蚀,影响列车安全稳定运行,出于安全性和成本的考虑,难以通过相关实验复现,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物理场仿真模拟真实情况,针对列车受电弓通过绝缘锚段关节时产生电弧后电弧的极限拉断距离展开研究,评估当前绝缘锚段关节设置的合理性.基于磁流体动力学理论,考虑列车以18、108、144、180 km/h等不同的车速通过绝缘锚段关节的情况,分析了不同强
新建某高原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部分路段地方电网十分薄弱,220 kV及以上主电网基本为空白.由于桥隧比高、战略地位特殊,该铁路牵引变电所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但由于地形条件复杂,沿线新建变电站选址和输电线路通道选择难度极大.在研究现有牵引变电所接入电网技术存在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牵引变电所接入电网技术,新技术提出2座变电站和2座牵引变电所采用串联方式连接,同时明确了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和运行方式.研究表明,新技术可提高该铁路牵引变电所供电可靠性,减少变电站布点及接入电网线路长度,降低工程投资.该项技术适
站台雨棚在旅客乘降空间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有柱雨棚结构形式固定、形态单一、运维成本较高,为提高旅客感官体验、满足日益增加的设备排布需求、降低维护难度,需对有柱雨棚设计的诸多关键点进行创新;通过对以往车站雨棚的优缺点剖析,突破限制雨棚形态、功能、感官的各个因素,形成了多专业一体的有柱雨棚.对京张清水混凝土雨棚的形成过程进行介绍并分析其优势,梳理得出清水混凝土雨棚的设计要点,即以“槽”梳理管线与末端设备,以“缝”表达清水混凝土情愫,以“细节”增强感官体验,多专业条件协同考虑、一体化设计,构建出一种能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