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水颗粒级配对一维入渗规律及致密层形成特性的影响

来源 :水土保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明浑水不同泥沙颗粒级配对入渗规律及致密层形成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垂直入渗试验,选取4种不同物理性黏粒含量的泥沙(5.59%,9.87%,18.43%,39.43%),研究落淤层厚度、湿润锋运移距离、累积入渗量随入渗时间变化特征,并测定落淤层和入渗结束后不同深度(0—1,1—2 cm土层)土壤的颗粒级配.结果表明:浑水泥沙中物理性黏粒含量越大,落淤层厚度越大;同一入渗时刻湿润锋运移距离和单位面积累积入渗量随物理性黏粒含量的增大而减小.落淤层厚度随时间变化符合幂函数关系(R2>0.9),拟合系数随着物理性黏粒含量的增大而减小,而拟合参数在0.50上下变化.不同物理性黏粒含量下落淤层与入渗泥沙颗粒组成相似,2 cm入渗深度处土壤颗粒组成与原土壤类似;1 cm入渗深度处土壤<2 mm细颗粒含量较原土壤变大,随着物理性黏粒含量的变大,各处理分别增加4.29%,4.92%,7.96%及16.30%.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浑水入渗形成致密层特性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准确评估区域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空间分布特征,是开展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治理的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RUSLE模型,对云南省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特征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土壤侵蚀面积为1835.91×104 hm2,占总面积的48.07%,平均侵蚀模数为15.65 t/(hm2·a),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为主,但极强烈侵蚀、剧烈侵蚀是区域侵蚀产沙的主要来源.滇西南区土壤侵蚀强度较大,而滇西北区土壤侵蚀强度较小.区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夏季,旱地是区域侵蚀产沙的主要策源地.流失土层厚度
研究和田地区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定额对骏枣生长的影响及土壤水分变化情况,分别设计4个水分梯度,研究其在不同水分梯度下枣树新稍、光合作用、产量变化情况,并采用烘干法测量骏枣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枣树在萌芽展叶期和开花坐果期新稍生长较快,新稍长度和稍径均满足W3
为评价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基质改良对紫色土抗蚀性的影响,在湖南南部耒阳山地紫色土进行土壤基质改良试验,测定土壤基质未经处理(对照地)、表层与底层土置换(土层置换地)、表层与底层土置换并添加有机物改良剂(基质改良地)的紫色土0—10,10—20 cm土层13个抗蚀性评价指标,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影响紫色土抗蚀性的主要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紫色土不同土壤基质处理后的抗蚀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地相比,基质改良地0—10,1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抗蚀指数、>0.25 mm湿筛团聚体、>0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盲蝽科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的碱基组成、密码子使用情况、基因进化速率等序列特征,并基于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构建盲蝽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试图对盲蝽科进行系统全面的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方法]通过NCBI中的GenBank数据库下载盲蝽科14属代表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利用Geneious8.0.4抽提13个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利用MEGA7.0统计碱基组成、起始和终止密码子使用情况、同义密码子使用频率以及序列信息位点.在DNAsp 6.0中计算蛋白编码基因的非同义替换率(Ka)
及时了解和定量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对生态输水过程的响应,对维护绿洲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结合遥感影像和生态输水监测数据,对阿克苏河流域艾西曼湖湿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生态输水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艾西曼湖水域面积萎缩较严重,由1996年的61.57 km2萎缩至2020年的27.76 km2,经历了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和缓慢恢复3个阶段,生态输水后水面面积出现明显的季相变化并伴随滞后现象,峰值出现在11月左右;生态输水对地下水位有明显的抬升作用,并受输水量、输水天数的影响,地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对降雨具有高度的依赖性,降雨格局的任何细微变化对其生态系统均会产生影响。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3种主要覆被类型(浮沙地、天然草地和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仪连续监测2015—2017年降水量和土壤水分数据,分析了3种覆被类型0—25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不同量级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浮沙地土壤水分从表层至深层为增长趋势,天然草地和柠条林地为
为分析不同土壤类型的性质、界定易风蚀性土壤类型并探索其特征,选取豫东北黄泛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取样、室内试验分析结合的方法测定土壤颗粒粒径、可蚀性因子K值等指标,界定区域易风蚀性土壤类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土类看,豫东北黄泛区4种土类,以潮土为主,占区域面积的65.57%;从亚类看,共11种土壤亚类,以小两合土、沙土为主,占区域面积的59.76%.(2)土壤颗粒粒径组成上,沙土、草甸风沙土、盐化潮土、淤土等类型以砂粒为主;其余类型以粉粒为主.沙土、草甸风沙土、灌淤潮土、盐化潮土等类
为深入探索不同植被盖度及其格局在不同冲刷流量下的坡面侵蚀过程机理,利用野外人工冲刷试验,以自然恢复草本植被小盖度格局、坡上相对聚集格局、坡中相对聚集格局、坡下相对聚集格局和较大盖度格局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水流路径长度和水流阻抗指数,分析了不同植被盖度及格局对坡面侵蚀和水文连通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植被盖度及格局可影响坡面的侵蚀状况.坡面植被盖度为13.5%的产流产沙量分别是盖度为34.0%坡面对应值的2.36,3.02倍;同时与坡上和坡中相对聚集格局相比,坡下相对聚集格局的坡面产流产沙量最多,其中
针对降雨和床面大糙度共同作用下坡面降雨径流侵蚀不平衡输沙特性研究薄弱的问题,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和坡长条件下的坡面降雨径流侵蚀输沙特性.结果表明:(1)坡面为裸坡、坡度为10°条件下,径流含沙量随坡长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当坡长由1 m增加至8 m时,同一雨强下径流含沙量增大3.28~7.15倍;径流含沙量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加,当雨强由40 mm/h增大至120 mm/h时,同一坡长下径流含沙量增加1.41~2.97倍.(2)分析降雨径流侵蚀条件下,水动力学参数对坡面径流挟沙能力的影响发
有机肥的施用是改善茶叶品质、提高茶叶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牛粪资源化利用有助于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为探讨牛粪有机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连续2年(2019—2020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牛粪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六安瓜片乌牛早茶叶内外品质、产量及茶园土壤肥力的影响,筛选了适宜茶园的牛粪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结果表明:全部化肥处理乌牛早茶叶产量最高,为821.87 kg/hm2,其次是牛粪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处理,为817.13 kg/hm2,随着牛粪有机肥替代比例增加,乌牛早茶叶的产量呈现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