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教育行 回首花满径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州,一座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汉东之国”。同时,还是编钟古乐之乡。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随州市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随外”)正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逐渐成为随州新的文化名片。
  “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让每一个孩子成功”的办学理念,在随外践行了十多年,成为随外一个显著特色。2016年12月,首都师范大学杨朝晖教授来校考察后赞不绝口:“这所学校代表着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未来趋势的未来学校实验样本,他们找到了一个有效途径,真正打开思维的窗口,彻底颠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重新定义学校与教育。”社会各界对随外的认可度与日俱增。这一切,都离不开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育家型校长熊仕荣。
  三尺讲台上,熊仕荣默默走过37年。她在曾都区实验中学副校长职位上长达11年后,又挑起了随外校长的担子。熊仕荣荣获过很多荣誉: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英语特级教师,2006年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名师,2011年当选为湖北省民协副会长,2014年被评为曾都区十佳校长,2016年1月被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教育廳评为“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如今,熊仕荣带领着一群教育工作者在随外这方天地里耕耘。这块教育圣地,寄托着她的光荣与梦想。她恪守着“用心来教学,进一天学校就要当一天老师”的原则,坚持奋战在教学一线。37年的漫漫教育修行中,她默默前行,经历了哪些心路历程?
  艰难坚守,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创业
  记者观摩随外熊仕荣名师工作室,一走进工作室,就被简约的设计,精致的布局,浓浓的书香味所吸引。熊仕荣就工作室的创建、团队的发展、目标规划作了介绍,耐心细致地讲解起学校发展系统图。
  2006年,随州城区内基础教育实行布局调整,区委、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决定撤并难以为继的南关小学,引进民间资本,举办一所民办学校,通过有序竞争激发基础教育办学活力,以期实现百花齐放、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的目标。
  在亲人的劝阻和同事诸多不解中,熊仕荣想,自己在教育上取得的成绩和荣誉都是组织培养和给予的,在组织需要的时候要敢于担当。而且民办学校可能是一个能实现教育理念的更好舞台。于是,她走进了随州市外国语学校。
  建校伊始,经费困难,人手少,社会知晓度低。熊仕荣就带领教师们上街摆宣传牌,老火车站、购物中心门口、明珠广场、南关口,凡是人多的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身影。折腾了一个暑假,七年级新生只招了58个学生,勉强开了2个班。面对如此开局,熊仕荣感到“压力山大”。
  “开弓没有回头箭”,熊仕荣没有退路。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支撑着她:既然选择了,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当务之重是要教好这58个学生,因为58个学生背后是58个家庭,是580双甚至更多双眼睛。学校当时是上连晚自习,教师们为了辅导学生经常忘了吃饭,饿了,就去校门口买几个饼子或红薯充饥。
  为了让教师们对这个新建的民办学校有信心,暑假里,熊仕荣从自己的存折里取出1万元钱,买上吃的东西,将4个班主任送上去旅游的火车。
  这一真诚的举动感动了教师和董事长,几个骨干教师说:“熊校长,您能为学校这样做,我们还怎么能三心二意呢?” 教师们留下来了。董事长感动地说:“就是钱赔光了,我也要支持你对教育的这份执着和痴情,支持你把这所学校办下去!”就是凭着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坚守,熊仕荣度过了最苦也最值得回忆的创业阶段。
  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力
  熊仕荣说:“我们更多的是着眼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快乐地学习,为一生的发展打牢基础。”她带领着随外大胆创新,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敢想——善于思考不盲从,敢说——善于表达不沉默,敢做——善于展示不怯场,敢管——善于担当不退缩。如此,学校就需要构建一种“民主、自由、科学”的学习氛围,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还孩子以童真。
  从2007年起,随外开始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2008年,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入校园;2011年,探索教材、课件、教学案的有机整合;2012年,开展课型研究;2013年,又开始了课例研究……抽丝剥茧,上下求索,熊仕荣努力探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方式。
  熊仕荣为随外确定的发展方向是:“办真教育,为孩子一生奠基,对学生一生负责,让孩子幸福成长。”在随外的课堂上,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自信展示、质疑”成常态,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做到思维开放(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过程开放(学习过程不拘一格)、形式开放(学习形式多样)、结论开放(只要有道理就应得到认可)。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结论强加给学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从2007年起,在熊仕荣的策划组织下,随外相继创造性地开办了三大主题活动。
  一是英语擂台赛,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主要分个性展示(自由演讲、才艺表演)、有问必答、超级模仿、请你点评等步骤,优胜者被学校推荐参加湖北省英语口语大赛和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二是文化讲坛,旨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整个活动由主讲学生自主选题、自制课件、自由演讲完成,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三是书海论道,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参赛主题由学生根据近段时间的读书内容自主确定,如推荐一本好书或一篇美文、漫谈作家作品、讲讲精彩故事、评点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揭秘作品背后的故事等等,内容不定,形式不限。
  三大主题活动提供给学生的三道精神大餐,提升了学生的规划能力、进取精神、不屈斗志、合作意识、包容心态、协调能力、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真正实现了学校的“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办学理念。   弹指一挥间,三大活动现已举办1200多期,参与主讲近3000多人,听众达20多万人次。熊仕荣喜欢坐在后排座位上,静静地做一个幸福的听众。主讲学生知识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都会让她欣喜不已。她感到最惊喜的,不是学生的知识有多么的渊博,而是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还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因思想的碰撞而形成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内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其他学校还在视手机如洪水猛兽的时候,用手机制作微视频,生成二维码,形成码课码书,上传到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已经成为随外师生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内容。
  走进今天的随外,你会惊奇地发现未来学校的影子,微课程、二维码等互联网技术几乎无处不在。每个教室内外,无论是班级管理的“一日一省”,还是分享学习心得的“学海拾贝”,也都附有二维码。路过小树林,树上也有3个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第一个是刘明同学讲述他的作文《快乐的小树林》的具体思路。第二个是孩子们在大树下练习集体舞的视频;第三个是柳树的生物学介绍。这些微课程都是师生们制作的。
  面对朝气蓬勃的师生们,熊仕荣坚定地说:“尽管受到现有教育评价体系的一些影响和制约,但是随外的孩子仍然能以快乐的方式学习,并且从学习中得到快乐,这是我们当前的教育追求,也一定会是我们未来学校教育的追求!”
  创新思维模式,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
  熊仕荣认为:“要用高尚的人格凝聚人心、用和谐的环境温暖人心、用先进的思想引领人心、用科学的制度规范人心、用格式化的程序净化人心、用创新的精神激励人心、用不怕得罪人的态度赢得人心。”在三十多年的教育征程中,熊仕荣捧出一颗真心,收获了累累硕果。
  2016年1月,首批“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名单公布,熊仕荣名列其中。她是随州的唯一获此殊荣的教育工作者,这是对熊仕荣数十年教育工作的充分肯定。
  “本工作室要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形成学校发展共同体,凝聚教研力量,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管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记者看到熊仕荣“湖北名师工作室”墙上的一段话,这正是她和她团队不懈的追求的缩影。
  作为一校之长,熊仕荣这样理解校长的责任,那就是要以教师为本,选好、用好、培养好每一名教师,让每一名教师实现价值最大化、最优化,让每一名教师不仅有使命感、责任感,还要有成就感、幸福感,做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回顾37年的教育人生经历,熊仕荣为教师们指明了一条专业成长捷径。她说,教育就像修佛一样,修佛的目的不是为了修佛,而是修自己。教育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要顿悟。每个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当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成为一种风尚、一种生活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在教学及管理实践中,熊仕荣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先后有《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论英语立体教学模式初探》《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验》等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始终倡导“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让每个孩子成功”的办学理念,以科学先進的教育理念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团结高效的教师团队,不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熊仕荣坚持以教学研究为抓手,不断变革教师的思维模式和行走方式。通过研究课题化、过程课程化、成果可视化、发展个性化,凝聚教研力量,推动课程改革,从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定期举办“教师专业成长”主题论坛,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够不着”的地方,熊仕荣就亲身示范;学校不针对教师教学设置专门的管理制度和惩罚措施,以专业的探讨和争鸣,代替外在规范和束缚,鼓励老师敢于创新和追问……她分批遣派教师到外地考察学习,参加高级研修培训,让教师及时地了解、掌握教育发展新动态,学习知名学校课堂教学精髓,借鉴成功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她指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关心教师生活,让老师们找到归属感。期间,熊仕荣本人出外学习考察行程达到3万多公里。在教育教学上,熊仕荣主张“以人为本”,引导教师们以“开放教学”为抓手,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构建以“开放”为灵魂的“幸福教育”实践策略体系,把学校建设成“开放、自由、民主”的师生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
  针对很多发展期的教师,尤其是适应期的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常因为处理不当而导致小事变大的问题,熊仕荣提出“发现小问题,找出小方法,得出小策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如何指导孩子晨诵》《孩子上课不听讲怎么办?》《怎样养成孩子倾听的习惯?》《怎么让小组合作时人人发言,人人参与?》等等。在熊仕荣的引领下,教师们着眼于教学管理小细节,带着镜头发现问题,制成微课,在团队中分享交流。
  在她的指导下,青年教师王金娥、喻婉婷在省教研室组织的英语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邵露露、张娟、任玉凤在省教研室组织的说课竞赛中获一、二等奖;她指导引领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进行了“英语课堂活动任务1 1模式”“读思言”的深层阅读模式等的教学规律方法的研究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推广。
  现在的随州市外国语学校是一所涵盖初中、小学、幼儿园的全日制民办学校。熊仕荣和她的团队用12年时间,把随州市外国语学校从最初的4个教学班、14名教师、160多名学生、偏隅一角的“小不点”,发展成为了拥有5个校区、346名教师、4000余名学生的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优质民办学校。
  十年艰辛,随外为随州市基础教育开辟出一块硕果满园的试验田。跨步迈进第二个“十年”,熊仕荣带领随外不忘初心,坚持办有品质、面向未来的教育,继续以创新谋发展,以活动促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成功感,让教师找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职业幸福感。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初中生在描写人物心理时,隔靴搔痒、无病呻吟的现象很普遍。为改变这种现象,笔者借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为学生描写心理提供了借鉴。  一、整体阅读品析  心理描写没有特别的标志,要了解文本人物的心理活动,就必须整体阅读,从文本中的关键词或间接心理描写上去揣摩、品悟。为了让学生揣摩“我”的心理,笔者要求学生朗读全文,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关键语句。细细揣摩并旁批“我”的心理变化,用恰
“自然笔记”是让学生带着画板和笔走进大自然,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并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的一种课程形式。自然笔记自身的特点,决定着有效观察、学会记录是开展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  一、有效观察  有效观察是开展自然笔记课程的基础,而看、摸、闻、听、尝是最基本的观察方法。我们将其称之为“五感观察法”。  1.看,观察自然之貌  只有通过细致观察才能发现物体的不同之处
“倍”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倍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数倍”的概念,是后续学习小数倍、分数、百分数、比等内容的基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比较和抽象中建立“倍”的概念。  一、 建立“倍”的概念  运用几何直观可以将事物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地展示出了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方法:通常都是将较小数作为比较的标准,看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初
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小学科学学科,对于科学的兴趣高涨。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对于科学学习所需的逻辑思维能力尚需逐步养成,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也存在持续性差的问题,整体科学素养处于较低水平。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期、持续的培养,需要在教师精心组织与引导下逐步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持续的教学中以兴趣为抓手持续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做一个指南针》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教材按照实践学习的顺序
“我原来怕走黑路,但是现在不怕了,因为我有手电tong照着路。”  这是一名一年级学生参加考试时,针对“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把想说的话写在下面”的题目要求写下的答案。满分4分,老师扣掉了3分。她问我这样扣分合适吗?我说:“太重了,这个答案可以得满分。”她解释说,提供的故事与助人为乐有关,这句话与故事要表达的中心不一致。  我认识这位老师很久了,心里一直对她充满敬意。这件事不会改变我对她的
窗外晨雾如纱,我静坐桌前,在音乐与茶香的陪伴下,赏着孩子们的周记。  一篇《我的女神》吸引了我的眼球。“我的女神是隔壁班的班花,犹如仙女般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她的眼神如磁铁般吸引着我,……”我一看姓名,顿时目瞪口呆,是一个平时内向且习惯较差的孩子。这才六年级的孩子呀。再想着平时班上也有些孩子私下里笑笑这个,笑笑那个,难道他们真的早恋了?  我找来了然,他惊恐地望着我,好似暴风雨即将来临。“你的这篇
文本的教学价值是多元的,但最合乎文本特点的教学取向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却是一定的。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所谓“合适的教学内容”,指在文本丰富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中,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最适合学生学的内容”指最能促进学生“获得”和“发展”,最能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形成素养进而形成内在潜力的有价值的内容。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变色龙》的教学为例,谈谈怎
SMART课程是大兴一实小围绕学校育人目标理性选择和合理建构的学校课程体系。它聚焦“生命”,包含“心智”“阳光”两个关键词。“心智”指向生命的内核,侧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凸显人的综合能力培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能根据场景识别判断;二是能根据条件解决问题;三是能根据体验感悟生命。“阳光”勾勒生命的外显状态,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内涵主要有五个具体要素:乐观积极的情绪;专注负
红安县八里湾镇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作为“中国第一将军县”、黄麻起义策源地,红安县红色资源得天独厚。如何将其融入少年宫德育工作中,赋予将军革命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和地方特色,一直是红安县少年宫工作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打造红色课程体系。课程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学校乡村少年宫开设了象棋、腰鼓、绘画、书法、乒乓球、舞蹈、足球、太空种子种植等12个活动项目,利用课外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历史是人事的记录。”“要研究历史,首先要懂得人,尤其需要懂得少数的历史人物。如其不懂得人,不懂得历史人物,亦即无法研究历史。”以人物为中心的细节、材料教学实践与研究就是通过在每一课教学中寻找一个中心历史人物,并用其串起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事件,以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个性心理等角度,分析、思考和透视重大历史事件和宏观历史发展的学习模式。  一、寻找每一课的中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