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可能不会想到,在8月份苹果客户端Apple Store和安卓手机相应客户端中,排名前列的游戏基本都跟“汉字”有关。其中,游戏“汉字英雄”的下载率一度成为最受中国用户欢迎的游戏程序。
而在“汉字英雄”之外,大量的汉字类应用程序涌进人们视野,包括以猜写汉字为主的“写汉字游戏”,还有主打汉字释义的“汉字的故事”,更包括“新华字典”“康熙字典”这类应用性软件。
汉字类游戏为何一夜间铺天盖地?发轫者,其实是在多档歌唱类节目中“异军突起”的、以汉字书写为考题内容的淘汰类节目。这其中有河南卫视联合爱奇艺网站制作的《汉字英雄》,而8月开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更彻底将“写汉字”的风潮推向了关注的极致。
一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许多中国人不得不给自己贴上“文盲”的标签。对许多已经离开校园已久的人来说,不仅是一些结构复杂、罕见使用的汉字让人写不下来,更有一些笔画简单而“高频”的汉字让人“举白旗”。中国汉字,似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异军突起:“汉字”节目受欢迎
继跳水类、相亲类等娱乐节目之后,歌唱选秀类节目又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占满各大卫视频道。遍地的娱乐风让广大观众觉得千篇一律、索然无味。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却吹来一股文化风,为电视节目注入新鲜血液,不仅一定程度上拯救电视文化回归,而且弘扬了中国传统博大的汉字文化精神和魅力。
这档无大牌明星、低制作经费、纯汉字文化的节目它的独特妙招在哪里?“特别”在哪里?
首先,在于它的创新新颖,别具一格,将文化和娱乐相容。
《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知识性远远大于娱乐性。集综艺性和知识性于一体,集全国各地识字最多的青少年和文化名人于一堂,纯知识的交流、文化的碰撞,营造了一种学习的良好氛围。在汉字的听写过程中形成的紧张氛围、带有强烈悬念感的戏剧性、精彩的成功和令人扼腕的失利,同样具有超强的愉悦大众的娱乐功能。将文化和娱乐相包容,独特的文化元素魅力是不同于其他娱乐节目的一大关键亮点。
其次,奇在它具有文化担当和社会使命感,汉字节目打破以往“肤浅娱乐”的审美疲劳,唤起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忱,承担起文化滋润的惠民责任。
“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重视汉字书写,记住汉字之美,不再提笔忘字。加油!”微博上这样积极学习的评论越来越多,掀起一股学习的浪潮,传递着积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正能量。
汉字危机:科班生成“文盲”
看到“lài蛤蟆”的时候你会认,可要是让你写出这个“lài”字,你能行吗?
一则“癞蛤蟆难倒七成成年人”的消息,在微博中的讨论度异常活跃。很快人们发现,难倒众生的可不止“癞蛤蟆”,比如挑“xìn”的“衅”字、东施效“pín”的“颦”字、一“qué”一拐的“瘸”字都能让人发怵,甚至是粘“chóu”的“稠”字,都一样能让节目中被考核的选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挠头。“看完汉字类节目,才发现我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不止是普通人会发出这种感叹,即便不少科班出身,甚至是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的人,都不惜在网上“哀嚎”写不出节目中的字,自嘲是“文盲”。
提笔忘字:键盘是罪魁祸首?
杀出重围火速走红,是因为汉字类节目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提笔忘字的现象,已经成为不能被忽视的“危机”。
其实作为节目的总策划,《汉字英雄》的发起人马东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都曾表示,做类似节目的最初动力,就源自越来越严重的“提笔忘字”现状:键盘时代导致国人的书写能力普遍下降,而依赖汉字传承的中国文化,会不会在愈来愈严重的现实面前,慢慢异化?
其中,关正文更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筹备了整整6年,“想法源自6年前,设计完成于4年前,这之后就是漫长的推广与等待。”他并不否认,等待是因为大家对这档节目的收视率没底。而他也表示,即便现在节目受到关注,但“这不是我们的追求,高收视是一个必然会出现的结果,我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中国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多方言国家,汉字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一年一度的汉字狂欢,它的意义甚至超过汉字本身。”
而从网友的反应和各界的关注度来看,经由汉字节目引发国人对汉字书写问题的重视,这个目的,他们都达到了。
未雨绸缪:解决问题从娃娃抓起
一方面,是两档节目切实让人们关注到提笔忘字的“危机”,但另一方面你会发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表现优异、令成年人刮目相看的孩子们之所以能写出那些复杂的字,是因为他们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这其中,甚至包括“通读3遍《现代汉语词典》”、“一天默写一百页字典”等“招式”。
这种精心准备下的“应试”也招致网友的非议,显然,要真正解决“提笔忘字”的危机,光靠这几档节目肯定不行。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朱建颂接受采访时表示,“提笔忘字”除了键盘文化的影响之外,汉字本身难写、文化蕴涵艰深,也是成年人“提笔忘字”的重要原因。他认为要解决问题“首先还是要从国家、政府的层面引起重视,毕竟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而谈及具体,他则表示应“从娃娃抓起”,“小学生、中学生依然应该坚持手写汉字的传统,不要盲目鼓吹‘电脑化’‘去纸化’。”至于脱离学校的成人,他认为大家也应当从内心引发重视,“不会的字想不起来不要用电脑,用字典查一查,用笔写一写,说不定都是好方法。”
>>日本也有“汉字”危机
“最危险的时候”,并非只是中国汉字所面临着的。日本社会亦发现,近十几年来,人们书写汉字的能力已经大不如前,“退化”得严重。“提笔忘字”,成了中日两国多数国民的一个共性。
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文部科学省去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关于“日本国民汉字书写能力”的调查研究。这份调查对年龄在16岁以上的3474人进行调查,其中收回2069份有效回答。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人认为,由于他们通常使用电脑发送电子邮件,使用手机发送信息作为日常交流的基础,他们正在失去正确地手写汉字的能力。这个数值相对于10年前相同报告所提供的数据,上升了25%。
可见,日本汉字遭遇如此险境,最主要的,是因为信息技术的“横扫千军”。现如今,人们多是通过手机短信、电话、电子邮件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渠道进行交流。纸和笔,早已经被屏幕和键盘取代。诚然,手写未必是一个坏到极点的选择,可是,和键盘放在一起,就相形见绌了——既慢,也不好修改,传播和交流速度方面也逊色太多。
一些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学生已经不再“争分夺秒”地抄笔记,而是拿出他们的手机或平板拍下黑板;大学生的作业早已不用手写,而是用电子邮件传给老师。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文房四宝”的地方十分有限,也难怪多数日本人的书写能力都下降了。
此外,书写能力的退化,还因为外国语言的“侵略”。为了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以扭转日本正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减弱的竞争力,日本政府一直在尝试改革教育体系。尤其是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了改进的“靶心”。
据报道,自民党政府甚至计划要求学生进入大学以及从大学毕业,都需要达到“托福”考试分数的门槛。可以这么说,日本将英语视为强化竞争力的重要一步,却忘记了自己的语言也在“岌岌可危”的情况之中。
那么,在这种不少人书写能力退化的情况下,日本人如何看待呢?
包括传统主义者在内的不少人,认为汉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石,如果人们都不再会书写本国汉字,日本文明也很难继承和发展下去。于是,纷纷呼吁“传承”汉字。
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一些人认为,键盘解放了手,更为大脑释放空间,留下来学习更多有用的东西。还有人认为,由于交流的速度剧增,使用键盘的一代人,重点已经在于建立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而非语言的华丽和形式的美感,即内容更胜于形式,这些也许并不是坏事。
而在“汉字英雄”之外,大量的汉字类应用程序涌进人们视野,包括以猜写汉字为主的“写汉字游戏”,还有主打汉字释义的“汉字的故事”,更包括“新华字典”“康熙字典”这类应用性软件。
汉字类游戏为何一夜间铺天盖地?发轫者,其实是在多档歌唱类节目中“异军突起”的、以汉字书写为考题内容的淘汰类节目。这其中有河南卫视联合爱奇艺网站制作的《汉字英雄》,而8月开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更彻底将“写汉字”的风潮推向了关注的极致。
一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许多中国人不得不给自己贴上“文盲”的标签。对许多已经离开校园已久的人来说,不仅是一些结构复杂、罕见使用的汉字让人写不下来,更有一些笔画简单而“高频”的汉字让人“举白旗”。中国汉字,似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异军突起:“汉字”节目受欢迎
继跳水类、相亲类等娱乐节目之后,歌唱选秀类节目又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占满各大卫视频道。遍地的娱乐风让广大观众觉得千篇一律、索然无味。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却吹来一股文化风,为电视节目注入新鲜血液,不仅一定程度上拯救电视文化回归,而且弘扬了中国传统博大的汉字文化精神和魅力。
这档无大牌明星、低制作经费、纯汉字文化的节目它的独特妙招在哪里?“特别”在哪里?
首先,在于它的创新新颖,别具一格,将文化和娱乐相容。
《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知识性远远大于娱乐性。集综艺性和知识性于一体,集全国各地识字最多的青少年和文化名人于一堂,纯知识的交流、文化的碰撞,营造了一种学习的良好氛围。在汉字的听写过程中形成的紧张氛围、带有强烈悬念感的戏剧性、精彩的成功和令人扼腕的失利,同样具有超强的愉悦大众的娱乐功能。将文化和娱乐相包容,独特的文化元素魅力是不同于其他娱乐节目的一大关键亮点。
其次,奇在它具有文化担当和社会使命感,汉字节目打破以往“肤浅娱乐”的审美疲劳,唤起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忱,承担起文化滋润的惠民责任。
“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重视汉字书写,记住汉字之美,不再提笔忘字。加油!”微博上这样积极学习的评论越来越多,掀起一股学习的浪潮,传递着积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正能量。
汉字危机:科班生成“文盲”
看到“lài蛤蟆”的时候你会认,可要是让你写出这个“lài”字,你能行吗?
一则“癞蛤蟆难倒七成成年人”的消息,在微博中的讨论度异常活跃。很快人们发现,难倒众生的可不止“癞蛤蟆”,比如挑“xìn”的“衅”字、东施效“pín”的“颦”字、一“qué”一拐的“瘸”字都能让人发怵,甚至是粘“chóu”的“稠”字,都一样能让节目中被考核的选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挠头。“看完汉字类节目,才发现我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不止是普通人会发出这种感叹,即便不少科班出身,甚至是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的人,都不惜在网上“哀嚎”写不出节目中的字,自嘲是“文盲”。
提笔忘字:键盘是罪魁祸首?
杀出重围火速走红,是因为汉字类节目触动了国人敏感的神经——提笔忘字的现象,已经成为不能被忽视的“危机”。

其实作为节目的总策划,《汉字英雄》的发起人马东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都曾表示,做类似节目的最初动力,就源自越来越严重的“提笔忘字”现状:键盘时代导致国人的书写能力普遍下降,而依赖汉字传承的中国文化,会不会在愈来愈严重的现实面前,慢慢异化?
其中,关正文更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筹备了整整6年,“想法源自6年前,设计完成于4年前,这之后就是漫长的推广与等待。”他并不否认,等待是因为大家对这档节目的收视率没底。而他也表示,即便现在节目受到关注,但“这不是我们的追求,高收视是一个必然会出现的结果,我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中国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多方言国家,汉字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一年一度的汉字狂欢,它的意义甚至超过汉字本身。”
而从网友的反应和各界的关注度来看,经由汉字节目引发国人对汉字书写问题的重视,这个目的,他们都达到了。
未雨绸缪:解决问题从娃娃抓起
一方面,是两档节目切实让人们关注到提笔忘字的“危机”,但另一方面你会发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表现优异、令成年人刮目相看的孩子们之所以能写出那些复杂的字,是因为他们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这其中,甚至包括“通读3遍《现代汉语词典》”、“一天默写一百页字典”等“招式”。
这种精心准备下的“应试”也招致网友的非议,显然,要真正解决“提笔忘字”的危机,光靠这几档节目肯定不行。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朱建颂接受采访时表示,“提笔忘字”除了键盘文化的影响之外,汉字本身难写、文化蕴涵艰深,也是成年人“提笔忘字”的重要原因。他认为要解决问题“首先还是要从国家、政府的层面引起重视,毕竟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而谈及具体,他则表示应“从娃娃抓起”,“小学生、中学生依然应该坚持手写汉字的传统,不要盲目鼓吹‘电脑化’‘去纸化’。”至于脱离学校的成人,他认为大家也应当从内心引发重视,“不会的字想不起来不要用电脑,用字典查一查,用笔写一写,说不定都是好方法。”
>>日本也有“汉字”危机
“最危险的时候”,并非只是中国汉字所面临着的。日本社会亦发现,近十几年来,人们书写汉字的能力已经大不如前,“退化”得严重。“提笔忘字”,成了中日两国多数国民的一个共性。
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文部科学省去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关于“日本国民汉字书写能力”的调查研究。这份调查对年龄在16岁以上的3474人进行调查,其中收回2069份有效回答。调查结果显示,66.5%的人认为,由于他们通常使用电脑发送电子邮件,使用手机发送信息作为日常交流的基础,他们正在失去正确地手写汉字的能力。这个数值相对于10年前相同报告所提供的数据,上升了25%。
可见,日本汉字遭遇如此险境,最主要的,是因为信息技术的“横扫千军”。现如今,人们多是通过手机短信、电话、电子邮件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渠道进行交流。纸和笔,早已经被屏幕和键盘取代。诚然,手写未必是一个坏到极点的选择,可是,和键盘放在一起,就相形见绌了——既慢,也不好修改,传播和交流速度方面也逊色太多。
一些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学生已经不再“争分夺秒”地抄笔记,而是拿出他们的手机或平板拍下黑板;大学生的作业早已不用手写,而是用电子邮件传给老师。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文房四宝”的地方十分有限,也难怪多数日本人的书写能力都下降了。
此外,书写能力的退化,还因为外国语言的“侵略”。为了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以扭转日本正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减弱的竞争力,日本政府一直在尝试改革教育体系。尤其是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了改进的“靶心”。
据报道,自民党政府甚至计划要求学生进入大学以及从大学毕业,都需要达到“托福”考试分数的门槛。可以这么说,日本将英语视为强化竞争力的重要一步,却忘记了自己的语言也在“岌岌可危”的情况之中。
那么,在这种不少人书写能力退化的情况下,日本人如何看待呢?
包括传统主义者在内的不少人,认为汉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石,如果人们都不再会书写本国汉字,日本文明也很难继承和发展下去。于是,纷纷呼吁“传承”汉字。
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一些人认为,键盘解放了手,更为大脑释放空间,留下来学习更多有用的东西。还有人认为,由于交流的速度剧增,使用键盘的一代人,重点已经在于建立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而非语言的华丽和形式的美感,即内容更胜于形式,这些也许并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