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改革向纵深领域发展、素质教育思想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使人们需要面对更多的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压力,独生子女的独特成长环境使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特殊问题,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过高期望成为难以克服的矛盾,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面对社会各阶层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师在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了解心理学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既着眼于当前问题的解决,更要面向孩子的未来成长需求。笔者在反思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所遇到的困惑基础上,认真学习了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检验所学,发挥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现总结一些做法与同行分享,期待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1 妙用提名法。发现班级学生所扮演的各类角色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为恰当的活动安排和采取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学家莫雷诺(J.L.Moreno)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社会测量法”,后经许多研究者进一步完善,使其可以运用于班级管理。它的基本原理认为所有班级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非正式组织,它们以积极或消极的人际情感联系为基础。班级学生之间的选择实际上反映了他们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即肯定选择意味着心理上的接纳与赞赏,否定选择则是心理上排斥与拒绝的表示。一个人在积极标准上被其他同学选择次数越多,就说明他被其他同学接纳的程度越高;反之,一个人在消极标准上被班级其他同学选择越多,就说明他被其他同学排斥的程度越高。通过分析成员之间的选择结果,就可以测量班级的人际关系。
主要方法有提名法(让学生根据喜欢或不喜欢等标准在班级同学中选出若干人)、猜人测验法(让学生根据对某种心理或行为品质、特征的描述,找出班级中最符合这些描述的人)、社会距离量表(可以测量班级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分析法(学生面对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的反应)。
通过设计的问卷进行班级调查,笔者对自己所在班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发现了班级中有影响力的核心人物、几个小团体、彼此对立的同学、被忽略的同学、小霸王、小明星等。掌握了这些基础信息后,笔者便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并给予恰当的表现机会,安排适当的班级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原因并研究解决策略,提供合适的锻炼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尤其是对“被忽略的学生”和“小霸王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学生访谈、家庭走访了解情况,和家长沟通思想并协调教育方法,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实践证明,提名法是一种很有效的发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优势和不足的办法,也是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以大大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归因训练和应对策略训练。让教师的教育指导更具长远性,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421”家庭结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着充足的甚至是过度的关爱,加上家长落后的教育思想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以及受到某些媒体节目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处理同学关系时就容易表现出任性、冲动、简单、攻击性的特点。如何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合理化解人际矛盾成为每一名班主任所面对的新课题。
借鉴归因理论(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判断和推测的过程的相关理论,包括行为原因分类理论、控制点理论、归因原则理论、影响归因的因素理论等几个方面)、应对策略理论(面对问题时可能采取的情绪、认知、行为策略及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情景理论),参考合理情绪认识疗法的有关理论和团体辅导的实施办法,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笔者精心设计并开展了系列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获得感悟、升华认知。
基本思路是:围绕某个主题,事先让学生列举几个他们生活中遇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但对方却是自己不熟悉的小朋友的活动情景,老师进一步把情景典型化,设计不同的解决办法,安排学生在主题班会上进行表演。学生通过参与体验、观摩学习、分享经验,获得融入团体的多种办法,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在“如何与陌生小朋友建立伙伴关系”这一课中,根据学生提供的情况,笔者设计了问题情境:三个不熟悉的小朋友在玩一种很有趣的跳格子游戏,自己很感兴趣,也想加入活动中,但不知道怎样能被他们接受,在学生提供的“搞破坏、交换、不去看”等办法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先夸奖他们然后被他们接纳、先旁观学习再另外组织伙伴游戏、请熟悉的小朋友或家长介绍加入”等办法,然后安排学生分成几组进行角色扮演,再由学生谈自己的体验、分享感悟,最后老师进行总结。通过这一课,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逐渐学会权衡比较,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学生主动建立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也大为提高,切实落实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3 实物、图形法在学习指导中的运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大,教师的教育行为也越发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否则容易迷失方向。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走出这一困惑,是地处偏远县城、信息相对闭塞的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依照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在整个小学期间,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而且,在智力发展的过渡过程中,存在着发展的关键期,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基于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感悟,借鉴古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理念,笔者逐渐形成“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教会学生获得结论的方法”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注意探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一次在讲解一道包含加、减、乘、除复合运算和关系推理的思维拓展题时,无论怎样讲,学生就是听不明白。课后,笔者查看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并思考适宜的教学方法,借鉴古人的算筹法,想到了用“摆小棍儿”的办法。在随后的教学中,通过“小棍儿”的实物演示,先让学生理解了“是几倍”和“多几倍”的概念,再让学生理解“此消彼长”的数学含义,进而理解各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多数学生理解了这道题的思路,进而通过强化练习和迁移思维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看到学生因掌握了新技能而兴奋的笑脸, 笔者也很有成就感,就更加注意让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把实物形象教学和简单、适宜的抽象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适度发展区”理论所提倡的“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要求,尤其是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讲解知识。
4 指导学生营建朋友圈,满足其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即人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相对缺少人际交流或缺少合乎儿童发展需要的人际交流,家长都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的压力让他们难以静下心来陪孩子聊天、思考孩子的心理需求,即使陪孩子聊天时也因为缺乏对儿童心理的认知,不能用儿童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交流,难以满足孩子对高质量的人际交流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建立在有质量交流基础上的归属感,是一种人类基本的动机需求,友谊关系是归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友谊关系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满足儿童对友谊的需求,就会导致儿童出现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障碍,具体表现为学业不良、情感孤独、易出现以“寻求关注”为目的的违纪行为等。儿童发展心理学也明确指出,朋友之间的互动游戏是儿童建立人际关系、学习处理人际冲突、建立社会情感支持网络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能够提供家长、老师所无法替代的情感支持。
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和“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等成长问题,既给班级管理带来诸多问题,也不利于建立有质量的友谊关系,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运用心理学知识,笔者对学生的脾气秉性、行为特点、家庭环境等方面进行归类分析,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基础上,指导兴趣相投的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并建立家长之间的联系机制。通过家长有意识地提供条件或创设情境,让他们在一起游戏、活动,如共同去登山、游公园、以孩子为核心的家庭聚会等,提供展示儿童个性、特长的平台,在此过程中让孩子体验人际交流的快乐,获得来自同龄朋友的情感支持,逐渐掌握建立人际交往关系并恰当处理人际冲突所需要的协商、妥协、仲裁、服从等社会交往技能。
通过与家长的相互交流,能够及时发现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或认知,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避免了教育手段简单粗暴等现象,对家长和儿童来说,也都是一种有意义的成长过程。而且,冲突的产生与解决也大大促进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单纯的家庭教育所难以解决的。班级中那些拥有明确朋友关系的学生,在学习、活动、心态、社会行为等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任课教师也经常夸奖这些孩子“非常阳光”,笔者的教育实践证明了在心理学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形成有效合力,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成长,让孩子真正体验到“祖国的花朵”所应拥有的快乐童年。
面对社会各阶层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师在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了解心理学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既着眼于当前问题的解决,更要面向孩子的未来成长需求。笔者在反思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所遇到的困惑基础上,认真学习了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检验所学,发挥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现总结一些做法与同行分享,期待在交流中共同提高。
1 妙用提名法。发现班级学生所扮演的各类角色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为恰当的活动安排和采取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学家莫雷诺(J.L.Moreno)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社会测量法”,后经许多研究者进一步完善,使其可以运用于班级管理。它的基本原理认为所有班级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非正式组织,它们以积极或消极的人际情感联系为基础。班级学生之间的选择实际上反映了他们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即肯定选择意味着心理上的接纳与赞赏,否定选择则是心理上排斥与拒绝的表示。一个人在积极标准上被其他同学选择次数越多,就说明他被其他同学接纳的程度越高;反之,一个人在消极标准上被班级其他同学选择越多,就说明他被其他同学排斥的程度越高。通过分析成员之间的选择结果,就可以测量班级的人际关系。
主要方法有提名法(让学生根据喜欢或不喜欢等标准在班级同学中选出若干人)、猜人测验法(让学生根据对某种心理或行为品质、特征的描述,找出班级中最符合这些描述的人)、社会距离量表(可以测量班级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分析法(学生面对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的反应)。
通过设计的问卷进行班级调查,笔者对自己所在班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发现了班级中有影响力的核心人物、几个小团体、彼此对立的同学、被忽略的同学、小霸王、小明星等。掌握了这些基础信息后,笔者便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并给予恰当的表现机会,安排适当的班级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原因并研究解决策略,提供合适的锻炼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尤其是对“被忽略的学生”和“小霸王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学生访谈、家庭走访了解情况,和家长沟通思想并协调教育方法,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实践证明,提名法是一种很有效的发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优势和不足的办法,也是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以大大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归因训练和应对策略训练。让教师的教育指导更具长远性,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421”家庭结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着充足的甚至是过度的关爱,加上家长落后的教育思想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以及受到某些媒体节目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处理同学关系时就容易表现出任性、冲动、简单、攻击性的特点。如何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合理化解人际矛盾成为每一名班主任所面对的新课题。
借鉴归因理论(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判断和推测的过程的相关理论,包括行为原因分类理论、控制点理论、归因原则理论、影响归因的因素理论等几个方面)、应对策略理论(面对问题时可能采取的情绪、认知、行为策略及各自的优缺点和使用情景理论),参考合理情绪认识疗法的有关理论和团体辅导的实施办法,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笔者精心设计并开展了系列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获得感悟、升华认知。
基本思路是:围绕某个主题,事先让学生列举几个他们生活中遇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但对方却是自己不熟悉的小朋友的活动情景,老师进一步把情景典型化,设计不同的解决办法,安排学生在主题班会上进行表演。学生通过参与体验、观摩学习、分享经验,获得融入团体的多种办法,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在“如何与陌生小朋友建立伙伴关系”这一课中,根据学生提供的情况,笔者设计了问题情境:三个不熟悉的小朋友在玩一种很有趣的跳格子游戏,自己很感兴趣,也想加入活动中,但不知道怎样能被他们接受,在学生提供的“搞破坏、交换、不去看”等办法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先夸奖他们然后被他们接纳、先旁观学习再另外组织伙伴游戏、请熟悉的小朋友或家长介绍加入”等办法,然后安排学生分成几组进行角色扮演,再由学生谈自己的体验、分享感悟,最后老师进行总结。通过这一课,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逐渐学会权衡比较,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学生主动建立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也大为提高,切实落实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3 实物、图形法在学习指导中的运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大,教师的教育行为也越发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否则容易迷失方向。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走出这一困惑,是地处偏远县城、信息相对闭塞的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依照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在整个小学期间,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而且,在智力发展的过渡过程中,存在着发展的关键期,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基于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感悟,借鉴古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理念,笔者逐渐形成“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教会学生获得结论的方法”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注意探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一次在讲解一道包含加、减、乘、除复合运算和关系推理的思维拓展题时,无论怎样讲,学生就是听不明白。课后,笔者查看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并思考适宜的教学方法,借鉴古人的算筹法,想到了用“摆小棍儿”的办法。在随后的教学中,通过“小棍儿”的实物演示,先让学生理解了“是几倍”和“多几倍”的概念,再让学生理解“此消彼长”的数学含义,进而理解各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多数学生理解了这道题的思路,进而通过强化练习和迁移思维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看到学生因掌握了新技能而兴奋的笑脸, 笔者也很有成就感,就更加注意让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把实物形象教学和简单、适宜的抽象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适度发展区”理论所提倡的“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要求,尤其是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讲解知识。
4 指导学生营建朋友圈,满足其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即人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相对缺少人际交流或缺少合乎儿童发展需要的人际交流,家长都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的压力让他们难以静下心来陪孩子聊天、思考孩子的心理需求,即使陪孩子聊天时也因为缺乏对儿童心理的认知,不能用儿童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交流,难以满足孩子对高质量的人际交流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建立在有质量交流基础上的归属感,是一种人类基本的动机需求,友谊关系是归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友谊关系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满足儿童对友谊的需求,就会导致儿童出现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障碍,具体表现为学业不良、情感孤独、易出现以“寻求关注”为目的的违纪行为等。儿童发展心理学也明确指出,朋友之间的互动游戏是儿童建立人际关系、学习处理人际冲突、建立社会情感支持网络的有效途径,尤其是能够提供家长、老师所无法替代的情感支持。
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和“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等成长问题,既给班级管理带来诸多问题,也不利于建立有质量的友谊关系,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运用心理学知识,笔者对学生的脾气秉性、行为特点、家庭环境等方面进行归类分析,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基础上,指导兴趣相投的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并建立家长之间的联系机制。通过家长有意识地提供条件或创设情境,让他们在一起游戏、活动,如共同去登山、游公园、以孩子为核心的家庭聚会等,提供展示儿童个性、特长的平台,在此过程中让孩子体验人际交流的快乐,获得来自同龄朋友的情感支持,逐渐掌握建立人际交往关系并恰当处理人际冲突所需要的协商、妥协、仲裁、服从等社会交往技能。
通过与家长的相互交流,能够及时发现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或认知,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避免了教育手段简单粗暴等现象,对家长和儿童来说,也都是一种有意义的成长过程。而且,冲突的产生与解决也大大促进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单纯的家庭教育所难以解决的。班级中那些拥有明确朋友关系的学生,在学习、活动、心态、社会行为等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任课教师也经常夸奖这些孩子“非常阳光”,笔者的教育实践证明了在心理学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形成有效合力,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成长,让孩子真正体验到“祖国的花朵”所应拥有的快乐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