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克多尔济与道咸之际中俄边境交涉

来源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aohu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清库伦办事大臣德勒克多尔济的身世,阐述了德勒克多尔济在任上长达20年主持的对俄交涉事务。他在承办中俄双方边民越境案、俄使陆路入京之事以及边境划界交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清廷的赞许。
其他文献
清乾隆年间,居住在张家口外的察哈尔八旗蒙古官兵携带家眷西迁新疆,被安置在博尔塔拉、塔尔巴哈台屯垦戍边。他们对西北边疆的经济、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改变了新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过去研究新疆屯垦史,只限于汉族的屯垦活动,这是不全面的。本文力图阐明察哈尔蒙古开发西北边疆促进了新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一些村落,相应调整了人口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边疆空虚的状况。
我国鸭绿江右岸从水源域到江口城的绵长广阔地区,历史上多有朝代更迭。清代的封禁、边禁,使这一地区的开垦出现过旗兵屯垦、韩民越垦、流民私垦和展边招垦等形式。旗兵屯垦是按下承种,拨给耕牛,助给农器口粮,另外也有报领荒地等做法。突发的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使韩民越垦在清代呈迅速增长之势,其垦种往往视法令之紧弛,由朝耕暮归而春越秋还,而伐木建屋久住,有许多人后来成了占山户的佃农。清代流民潜入鸭绿江右岸屡屡以有碍围场、危害旗人等为由而遭限制,但终如破堤洪水,莫能禁逐。在大批流民偷垦的驱动下,清统治者出于经济的与政治的考
清初在东北修筑柳条边和实行印票制度,向来被治清史学者视为东北封禁的开端。本文以大量事实说明,清政府为扭转陪都盛京面临沙俄入侵和经济残破的严峻形势,于顺治、康熙两朝连续5次颁布辽东招垦令以鼓励民人出关开垦。直至乾隆初,清政府一直实行东北招垦。文从国防需要、民族团结、行政管理、人参贸易等各个方面对柳条边和印票的作用给予了全新的解释,并指出东北封禁应以乾隆五年颁发的一系列封禁令为标志。
清代北方边塞建有众多的官办牧场,放养大量的马、驼、牛、羊等各类牲畜,其规模和发展程度远远超过前代。它是当时国家直接经营畜牧业的集中表现形式,是在改革宋、明政府间接经营畜牧业─—官督民办(将官畜寄养于民间)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曾采用的一整套严密而适用的管理办法,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7世纪蒙古文史书中记有大量地名,对研究蒙古史,尤其是明代蒙古史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受到研究者们的充分重视。由于17世纪蒙古文史书采取的多是遇事声、到为止的记载方法,使不少地名考证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在研究这些地名时,首先应对17世纪蒙古文史书的有关特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以史实为依据进一步展开考证,才能避免偏差和失误,取得较好的研究结果。本文从17世纪蒙古文史书中选取17个地名进行了考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错误观点,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近代、特别是清末农地的开发较大地促进了新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有史以来北牧南农的经济格局,形成了新疆以农为主、各业并举的混合经济形式,并带动了工、商、矿、牧各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为稳定边防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新疆农地开发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全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1751年以后的西藏政教合一制,历来被认为是西藏最为典型的政教合一制。在这一政教合一制下,其权力是如何分配的呢?本文认为,其权力为世俗贵族和上层僧侣所分享。世俗贵族中的大贵族占据了西藏地方政府中的一些高职显位,中、小贵族则担任了政府中的低级职务,他们垄断了西藏地方政府中俗官的位置;由转世活佛、寺院高级僧职和僧官组成的上层僧侣,是西藏核心权力的掌握者,他们在政府中占有压倒优势的地位,世俗贵族只处于从属的或者说附庸的地位。世俗贵族不甘心自己所处的这种地位,为了获取更多的权力,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千方百计地向上层僧
本文涉及了西藏现代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为使中国接受一个类似于《西姆拉条约》那样的解决藏事的办法,逼迫北京政府与之重开谈判的情况2.五四运动、外蒙古问题和日本等国的插手对北京政府态度的转变的影响;3.英国本国政府与英属印度政府在如何分裂中国西藏的问题上出于各自利益的种种考虑和意见分歧,英国驻华公使馆的朱尔典、台克满、金等官员对当时西藏问题的不同看法;4.康藏冲突的演变及噶伦喇嘛、陈遐龄、马麒等人的作用。相关史料的欠缺,使目前国内对这一期间西藏历史的研究仍相对薄弱。本文大量引用了现
明代是海南古代历史人口变化的重要时期。明中叶后,海南人口呈下降趋势。通过对明代海南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揭示了海南明中叶人口下降的原因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文指出了徐松《西域水道记》有关域外或边疆事件记述的错误。如回历与夏历的换算之误、将和阗河东源玉陇哈什河作为阿姆河下流之玉龙杰赤之误、将兀庐误作阿鲁忽、将阿力麻里误作叶密立以及有关钦察汗国的世家和黄河河源记述的失误。文有匡正史实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