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低端劳动力就业相互依存关系研究——基于不同规模城市的比较分析

来源 :经济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高低端劳动力就业存在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即城市高端劳动力就业需要一定数量的低端劳动力就业支撑,同时,低端劳动力就业也需要相应数量的高端劳动力就业带动.本文借助文献梳理及劳动分工理论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论证.在实证部分,分别依据市辖区常住人口数和市辖区迁移人口数划分城市规模,深入分析了不同规模城市高端劳动力就业对低端劳动力就业带动作用的差异.结果 表明,无论采取何种城市规模划分依据,不同规模城市高端劳动力就业对低端劳动力就业均产生正向带动作用,且大城市的带动作用较中小城市而言更大.
其他文献
伴随着国家改革浪潮的迅猛推进,小镇青年通过进城务工、求学等方式,嫁接起了城乡之间的宽阔桥梁,发现了蓬勃的市场机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穿梭于城乡二元结构之间,小镇青年乘风破浪,找到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兼顾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经济生活,消弭了城乡市场的分割状态与信息不对称,为农村市场发展汲取外部能量,为城市经济多角化提供营养。作为行走着的“结构洞”,他们颇具本土企业家精神,利用两种市场固有的梯度及蕴藏着的双边机遇,进行着富有社会关怀的创业探索,在一次次风险承担中推动了城乡共变。在宏观结构上,
近年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工业制成品贸易往来十分密切,我国对马来西亚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整体呈不断增长趋势。基于修正CMS模型,本文考察2004—2018年不同阶段我国对马来西亚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效应,并分析了各阶段我国对马来西亚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的原因。结果表明:2004—2008年、2014—2018年两阶段,中国对马来西亚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主要是因为我国工业制成品整体竞争力的提高;2009—2013年,我国对马来西亚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马来西亚工业制成品进口需求的扩张;2004—2008年
2020年11月签订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中国东盟合作推向新层次。现有解释国际合作的理论和模型大多以欧洲一体化为蓝本,难以说明中国在合作中的战略选择和行为方式。在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和博弈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修改利己理性的假设前提,引入利他因素和互利因素可以说明合作的缘起和持续。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利他体现在中国充分肯定和支持东盟的中心地位,通过单边支付的方式,积极参与东盟的机制性建设,以东盟主导的方式主动深化与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互利体现在双方不断挖掘经贸往来的潜力,推动政治机制建设,增强政
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煤炭企业提质增效既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又是企业践行高质量发展五大理念的预期成果。基于这一演进路径的理论审视,文章经过梳理现有相关文献,构建了煤炭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观AHP法和客观熵值法分别计算各指标权重系数,将主客观两方面数据集成综合确定相关指标的最终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方确权的短板,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化,从而增强对企业规划的指导性,以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借助物理学的“耦合”概念,构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广东主要城市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经济欠发达城市的制造业发展水平下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上升,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高于制造业发展水平,产业耦合协调度较低,没有呈现融合互促趋势。经济发达城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呈同步上升趋势,且二者差距较小,耦合协调度由低向高推进,呈现出产业协同共进的良好趋势。基于此,针对广东不同地区的产业和资源优势,提出了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计算2003-2018年我国261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从行业、区域和城市异质性的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在全国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信息化水平能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提升的途径正面影响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及城市规模的异质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东、中部地区,特大城市的生产性服
创新是企业飞速发展的动力,但创新投入具有较高的风险,这需要企业合理地整合财务资源。本文以2015—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财务柔性对创新投入的影响,以及高管股权激励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企业财务柔性与创新投入呈倒“U”型关系,适度的财务柔性,有利于增加创新活动的投入,但过度的财务柔性会产生负面效果;高管股权激励正向调节财务柔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此结论丰富了创新投入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为企业合理利用高管股权激励手段和财务柔性储备,从而提高创新投入能力提供了借鉴。
生态福利绩效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经济转型发展的质量和能级。本文运用可行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和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4—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和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基于整体及分区域层面实证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技术进步偏向呈现波动趋势,整体上表现为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部分省份存在偏向劳动的转变趋势;(2)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呈现出“东高、中次、西低”的非均衡阶梯式分布特征,东部地区整体上处于D
本文将资本禀赋融入计划行为理论,从农户的角度构建理论框架,研究农户土地入股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政策、自然环境和资本禀赋是影响农户土地入股意愿与行为的关键因素;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土地入股的意愿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对意愿与行为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资本禀赋对意愿与行为具有显著的间接影响。
环境规制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是一个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三个参与主体的双重博弈。本文以河北定州再生资源产业为例,调研了环境规制在再生资源企业从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向园区集聚式经营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园区集聚式和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并存的原因在于投资门槛过高、挤出效应的存在及政府执法力度不够。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明确地方政府环境审核指标内容、发挥公众监督作用、推动再生资源行业横向“做大”、纵向“做长”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