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姐的孩子晓玥,性格内向,还算乖巧,但有个毛病——冷漠无礼。她不太主动喊人,尤其是对来自乡下的亲戚,甚至见面都不打招呼,但亲戚都喜欢她,也从不计较。我认为,正是由于大家对她的宠溺才导致她的无礼。
在学校,晓玥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在家里也很懂事。对于她的冷漠,我们很恼怒,但又不得其解。
一天,我和表姐带晓玥出门逛街。路过的天桥上有一个满身泥巴的乞丐。晓玥老远就抓着我们的衣角,躲在我们身后,尽可能地远离乞丐。我们以为她嫌弃这个脏兮兮的乞丐,特意停下来给她2元硬币,要她送到乞丐的碗里去。她怯怯地走到乞丐跟前,小心地把硬币放进去,然后小跑着离开。我不禁感叹:孩子的童真和善良都被这个功利的社会吞噬了!
可是,随后晓玥一路上有说有笑,与刚才天桥上的表现判若两人。我们问她:“是不是因为远离了可怕的乞丐,心情变好了?”
她高兴地说:“我是害怕那个乞丐,但是给他钱以后,我心情很好!”
我们一阵欣慰,自认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爱心教育。
然而,接下来晓玥与我们的一番对话,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阿姨,你知道我为什么很怕那个乞丐吗?”
“你嫌他脏,样子可怕呗!”我不屑地说。
“不是,我怕他是因为他太可怜了。我一直都很害怕可怜的人。每次家里来了乡下的亲戚,我就很怕。他们天天干那么累的活,晒得黝黑,还穿着破旧的衣服。我怕这些可怜的人,所以才躲着他们。”
“你为什么要怕呢?他们那么喜欢你。”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过,今天给了那个乞丐2块钱以后,我感觉心里很踏实,下次再看见他,我肯定不怕了。”
震惊之余,我还是对她所谓的“怕”无法理解,接着问:“为什么给了乞丐钱,就不再怕他了呢?”
“因为我觉得我终于帮到他了,我感觉没有那么对不起他了,我好想再多给他一点钱。”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她所谓的“怕”,其实是面对弱者的遭遇无力提供帮助而产生的自责,继而形成的逃避行为。
我陷入深深的反思中:我们一直以为的这个没有礼貌没有爱心的孩子,原来心底藏着大爱!
我們和孩子之间到底隔着多远的距离?我们有多久没俯下身子跟孩子好好说话?听孩子表达的时候有没有真正听懂?因为没听懂又给孩子贴错过多少标签?孩子的头上戴着我们多少“想当然”的帽子?
其实,孩子也有令成人难以置信的深刻思想,只是我们不善于观察,也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很多时候,大人理所当然地把孩子当作“孩子”,自以为对孩子非常了解。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行为,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习惯不好、态度不好、不用功、不努力……
我们需要足够的耐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孩子是一本书的作者,我们越认真地读他的作品,他就越有动力将这本书写得精彩。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在学校,晓玥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在家里也很懂事。对于她的冷漠,我们很恼怒,但又不得其解。
一天,我和表姐带晓玥出门逛街。路过的天桥上有一个满身泥巴的乞丐。晓玥老远就抓着我们的衣角,躲在我们身后,尽可能地远离乞丐。我们以为她嫌弃这个脏兮兮的乞丐,特意停下来给她2元硬币,要她送到乞丐的碗里去。她怯怯地走到乞丐跟前,小心地把硬币放进去,然后小跑着离开。我不禁感叹:孩子的童真和善良都被这个功利的社会吞噬了!
可是,随后晓玥一路上有说有笑,与刚才天桥上的表现判若两人。我们问她:“是不是因为远离了可怕的乞丐,心情变好了?”
她高兴地说:“我是害怕那个乞丐,但是给他钱以后,我心情很好!”
我们一阵欣慰,自认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爱心教育。
然而,接下来晓玥与我们的一番对话,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阿姨,你知道我为什么很怕那个乞丐吗?”
“你嫌他脏,样子可怕呗!”我不屑地说。
“不是,我怕他是因为他太可怜了。我一直都很害怕可怜的人。每次家里来了乡下的亲戚,我就很怕。他们天天干那么累的活,晒得黝黑,还穿着破旧的衣服。我怕这些可怜的人,所以才躲着他们。”
“你为什么要怕呢?他们那么喜欢你。”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过,今天给了那个乞丐2块钱以后,我感觉心里很踏实,下次再看见他,我肯定不怕了。”
震惊之余,我还是对她所谓的“怕”无法理解,接着问:“为什么给了乞丐钱,就不再怕他了呢?”
“因为我觉得我终于帮到他了,我感觉没有那么对不起他了,我好想再多给他一点钱。”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她所谓的“怕”,其实是面对弱者的遭遇无力提供帮助而产生的自责,继而形成的逃避行为。
我陷入深深的反思中:我们一直以为的这个没有礼貌没有爱心的孩子,原来心底藏着大爱!
我們和孩子之间到底隔着多远的距离?我们有多久没俯下身子跟孩子好好说话?听孩子表达的时候有没有真正听懂?因为没听懂又给孩子贴错过多少标签?孩子的头上戴着我们多少“想当然”的帽子?
其实,孩子也有令成人难以置信的深刻思想,只是我们不善于观察,也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很多时候,大人理所当然地把孩子当作“孩子”,自以为对孩子非常了解。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行为,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习惯不好、态度不好、不用功、不努力……
我们需要足够的耐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孩子是一本书的作者,我们越认真地读他的作品,他就越有动力将这本书写得精彩。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