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题画诗宇文所安翻译中的文化形象重构

来源 :中国翻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9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含有丰富的文化形象,是审美方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折射,唐诗翻译中的文化形象重构是唐诗翻译研究的新型路径之一.形象学理论可以解释唐诗翻译中的文化形象重构的方式和特征.宇文所安对杜甫题画诗翻译中文化形象的重构,以形象传真为主,以形象变异为辅.这种形象建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了对中国文化既尊重又有所保留的态度.他的翻译反射了杜甫“意象化感情”在诗中的复杂性和立体性.
其他文献
古代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两支拓荒队,一点一滴的成就都弥足珍贵.事实上,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取得的成就不仅深刻影响了古代西亚和埃及,也就是他们本地区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到古代希腊、罗马历史的发展,对古代的印度、甚至我们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滔滔大河.
本研究提出语言服务竞争力概念,构建语言服务竞争力理论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显示,语言服务产业环境竞争力、语言服务行业竞争力、语言服务基础设施竞争力、语言服务技术竞争力、语言服务企业竞争力、语言服务人才竞争力6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均达到了信度和效度要求.为了进一步检验和应用该指标体系,本研究选择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案例,对三个区域的语言服务竞争力进行试评价,以期对指标体系进一步改进,为评价提供依据和方法,对国内语言服务研究和语言服务能力提升提供参考和
[1]有些人其实是宿命论者.在他们看来,凡事皆命中注定,不管世人情愿与否,要发生的事都终将发生.他们把人视为一种机械,视为某种超强力量的玩物.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是否有一门与生命相关的学问?我们在时间的大海上能否掌握航向?是不是注定要随波逐流?答案非常清楚.人之为人,乃自己命运的主宰,如若不然,酿灾铸错皆咎由自取.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或向胜利进军,或朝坟墓行进.德国作家里希特就曾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因为这是我们与上帝相连的精神力量使然,无论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意愿
期刊
党政文献及其英译文中名词化表达丰富多样,作为语法隐喻资源的名词化具有重新识解经验的概念功能,因此翻译过程中名词化的变换与取舍改变了源语语篇的意义建构方式.本文基于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构建名词化翻译转移的基本模式,并探讨其在党政文献翻译中的策略应用,研究发现对翻译教学与实践以及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现代的大学制起源于中世纪欧洲,从11-12世纪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立校算起,迄今已有近900年历史.中世纪大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既是欧洲经济复苏、城市兴起后,世俗国家和教会对高等教育各类专门人才需求的产物,也是市民阶级力量崛起、世俗文化教育兴旺的表现,从而为随后延续数百年之久的西方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作了人才和知识的准备.
《中国翻译》2021年第5期讨论“如何让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时,我们谈到了学界前辈对译者提出的一个要求,即“译者之所学与著书者之所学相去不远”(梁启超,1984:130).关于这个要求,余光中先生说得更为明确:\"成就一位称职的译者,该有三个条件.首先当然是对于\'施语\'(source language)的体贴入微,还包括了解施语所属的文化与社会.同样必要的,是对\'受语\'(target language)的运用自如,还得包括各种文体的掌握.这第一个条件近于学者,而第二个条件便近于
期刊
Huang(1996)指出,如以“每A都B”为抽象形式代表分配性全称量化的基本性质,那就是一个双变量的搭档关系(数理逻辑称之为函数关系):“每一个x有一个相匹配的y”.“每A都B”显示在汉语中全称量化的两个论元A与B各有一个标志;二元双标还见于“如果A就B”等复句句式.Huang(2021a)将“每A都B”分析为主题-述题句,与复句关系更为密切.本文从二元双标的角度探讨“每A都B”和汉语复句(邢福义,2001)的共性与特性.
王宏印作为翻译理论家和资深翻译家,一生涉猎广泛,翻译教学是其用功颇勤的一个重要领域.他在深耕翻译教材编著、深化文本再造与翻译笔法理念、深挖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等方面有诸多真知灼见.本文就王宏印的翻译教学思想进行梳理,尝试提炼并阐释其围绕翻译能力培养和翻译笔法形成而展开的翻译教学思想,以期推动翻译教学话语研究和相关讨论.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难点,但是中世纪的欧洲发展又对近代资本主义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城市和大学,它们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还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勃兴之地.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有着相通的精神,渗透着自由和自治的理念,对近代社会影响深远.本教学设计着力从初中学生的视角观察中世纪社会发展和变迁,通过典型人物、事件还原历史现场,力图营造一定的代入感和现场感,让学生“体验”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独特生活,从感知到认知.
本文以高考评价体系“四层”和“四翼”为框架,展示并分析一道历史等级性考试模拟题命制的思路,结合学生答题存在的典型问题反思教学.借此对如何整体把握统编高中教材,尤其是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提出若干处理策略:一是构建以纲要为基础和框架的必备知识体系,二是准确把握中国史与世界史的侧重点和层次要求,三是运用选择性必修课程的专题史新角度拓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