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典藏,对称的平衡与律动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an1983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臂哪吒城”告诉我们什么


  民间,老北京城被称为八臂哪吒城,哪吒托梦、现身,引导刘伯温、姚广孝,让他们依照自己设计北京城的这一故事一直流传。先说传说故事吧。朱元璋的四子在姚广孝鼓动下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火文手里夺得帝位之后,要在其原封地建京城,受命的工部官员回奏说办不了,说北京那地儿原是苦海幽州,孽龙十分厉害,臣子是降服不了的,皇上您得另请高人。朱棣觉得所说有道理,在被孽龙压着的风水宝地上建京城,岂是一般臣子所能应对得了的!得找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军帅们來办这事儿。上朝,问众军师,众军师皆装聋作哑,低头不语,唯大军师刘伯温胆儿壮,说微臣愿试。刘伯温一开口,姚广孝就沉不住气了,他不能让刘伯温抢了风头,也奏本说愿意一试。朱棣看刘、姚二位大军师都出马了,甚是高兴,下旨由二位设计北京城。二人话是说出去了,但心里却都没底,又相互较着劲,现场考察后商议7日后再聚,聚时要各自拿出自己的设计图纸。告别分手后两人全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地苦苦思索,三四天过去了,绞尽了脑汁也没有任何结果。沮丧中他们各自迷迷糊糊睡着了,睡梦中听耳边人语,说照我画!照我画!醒来后却看不到人影。眼瞅着6天过去了,对能画出个什么样的设计图纸才觉得靠谱还是一点儿招儿没有,又不能不按约去赴会,郁闷得很。各自走出家门,突然看到前面走着一个红孩子,你走多快他就走多快,你走多慢他就走多慢,纳闷这孩子是怎么回事儿,想着法子追上这孩子,追着追着,孩子追没了,刘姚二人却碰上了头,碰头的地点正是两人约好见面的那地儿。最后的期限到了,亮图纸吧。两人无奈,拿起笔画,正苦恼如何下笔时,眼前一亮,两人面前同时出现了那红孩子的模样:八臂哪吒!俩人一惊,同时心里也就都有了数,起笔画设计图。刘伯温照哪吒画城是照着哪吒从头往脚画,姚广孝也是先画头再画身再画脚,只是姚广孝的图纸被风一吹吹起了一个角,他怕刘伯温抢头功,随手一笔画完却少画了一点点,是个缺角图。相互交换图纸一看大惊,竟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姚广孝的少了那个角儿。朱棣看过两人的设计图龙颜大悦,说既然二位的设计不分高下一模一样,就东边的按刘爱卿的修,西边的按姚爱卿的修吧。
  故事当然是编的,刘伯温明洪武八年就死了,怎会在朱棣当皇帝时又给朱棣当军师呢?但编不会无缘无故地编。你得佩服古时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传说中,刘伯温是怎么解释八臂哪吒城的呢?他说,正南中间一座门,叫正阳门,是哪吒的脑袋;瓮城东西开门,就是哪吒的两只耳朵;正阳门里两眼井,是哪吒的眼睛;正阳门东边的崇文门、东便门,东面城的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的半边身子的四臂;正阳门西边的宣武门、西便门,西面城的阜城门、西直门,是哪吒的另半边身子和另四条臂;北面城的安定门、德胜门是哪吒的两只脚。哪吒有五脏,城市也一样。天安门是五脏口,皇城是五脏,正阳门到天安门是食道。北京的胡同就是哪吒的肋骨了。
  朱棣迁都北京城后的北京城是什么样的?一下子不好说清楚,老人们见过的城墙完整的北京城是明嘉靖年形成的,在这之前,明正统年加固过北京城,改了北面城门之外的七座城门的名字,崇文门、宣武门的名字这时候才出现。当然,名字只是符号,城的形制、格局才是根本的。传说中的刘伯温用八臂哪吒形容的北京城是明正统年以后的北京城,因为那时的北京九门才有了这些称谓。正阳门始建于明正统四年,正统年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是朱棣的重孙,是朱棣迁都北京后的第四位皇帝,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至于东便门和西便门是明嘉靖年修外罗城时才有的,而嘉靖年的皇帝明世宗朱厚熄已是明代的第十一位皇帝。按这个传说版本,八臂哪吒城的传说再早也就是出现在明嘉靖年以后,它是对明北京城结构与布局的一种形象化的解读。这个解读对朱棣时的北京城也适用,那时的北京城格局已定,城内有城,城中套城,京城、皇城、宫城,即紫禁城环环相套。紫禁城、皇城、北京城的中轴线连为一线,南北贯通,紫禁城是心脏,皇城是内脏,四四方方的北京城依中轴线东西对分,只是西城西北缺一角,是斜的。大布局上说,东城、西城是依中轴对称的;东直门、西直门是对称的,朝阳门、阜城门是对称的,东便门、西便门是对称的。哪吒的肋骨上,有更多更细的对称关系。东单、西单,东四、西四是以牌楼为标志的,东单牌楼和东四牌楼、西单牌楼和西四牌楼。长安街,有东长安街与西长安街的对称,有已被拆除的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的对称;宫城有东华门与西安门的对称,皇城有东安门与西安门的对称,祭坛有日坛与月坛的对称等等,对称组合的城市肌理非常明显。神话传说中的哪吒,也真不知是怎么长的,竟被用来比对北京城。
  但也有说哪吒城的说法元末就有了的,而且收集到证据。不过那和明代的肯定不是一个版本,故事中的人物,主持城市设计的另有其人,所比喻的对象也不一样。元哪吒城说是有荷叶裙的,这和元代的大都城城墙建筑相符,元代大都城是夯土城,没有用砖包砌。从夯土的城墙上想象出荷叶裙来形容,把北京城的整体形貌与哪吒联系到一起,让北京城形象化了。

对称的美学和功能


  说历史,朱棣迁都后的北京城不只是跟刘伯温,连跟姚广孝都没有任何关系。朱棣在北京建设京城是秘密进行的,历史没有明确详实的记载,专家们只能从史料中寻找珠丝马迹。隐藏事实,推测原因是朱棣的皇帝来得明不正言不顺,他一家一家的,少则几十人多则一二百人地杀掉建文帝重臣及家族后,留用的南方阁僚仍是一个势力庞大的利益集团,迁都这么大事,在帝都建成之前泄露信息,容易受到阻碍,有可能迁不成。他委派了一个官员,是他的亲信陈珪,此公曾是徐达部下,追随燕王朱棣有功,被封侯。在朱棣当上皇帝坐镇南京时此公始终没离开过北京,总揽着北京这边的一切事务,职守如一。他有事是直接请示朱棣的,并不通过中央政府的任何主管部门和官员。把北平营建成京师、帝都,应是他具体负责执行、落实的,朱棣本人在背后出主意。说北京城的设计,史册中连陈琏的真实职守是什么都没有明确记载,京城图纸的具体设计者就更无从查考了,史学家们只知道负责设计的是工部的官员。清康熙皇帝是很想知道北京城由谁设计的,阅读了明皇家的所有文献却读了个一头雾水,但有一样可以肯定,朱棣时的北京城在徐达改建的北京城基础上没有大动,有争议的是中轴线,有中轴线改动说,也有中轴线未改动说。主张明北京的中轴线延用了元代的城市中轴线的,考证了很多现存的挖掘出土的或史料上显示的相关建筑位置,强调移动中轴线,就会打乱原有的市井布局,动静太大,耗费工力太多。后门桥的位置未曾动过也说明了中轴线是沿用了元代的。其实中轴线移未移,主要争议点是元大都的宫城是否在明宫城中轴线上。明初北京城建的最大工程是拆掉了元皇宫,把大都南城的城墙向南推移了,延长了城市中轴线。   解读依中轴对称布局的北京城不可忽视了北京中轴线的节奏。有专家说,明清的北京中轴线可分三大段,自南而北,第一大段是永定门至正阳门,是北京中轴线最长的一段,达三千米,建筑节奏和缓,是高潮前的铺垫。第二段自正阳门至景山,穿越了天安门广场和整个宫城,是建筑的高潮段,长为二千五百米。第三段是从景山到钟楼,是高潮后的收束,尾声。高潮段的第二段又可分为三节,第一节为午门之前,第二节为紫禁城,第三节为景山。
  说起永定门,那已是明嘉靖年以后的北京城了。永定门是北京有了外罗城之后外罗城最南边的正中的那道门。
  建筑布局的对称和中轴是什么关系呢?每个人的现场感觉和体验会不一样。对称体现了一种生态规律,城市和生物都有生态,都遵循着生态规律。想想人和动物不都是对称性的组合吗?人,两只眼眼,两只耳朵,两条胳膊,两条腿。动物中,兽、乌、虫、鱼都如是,是有对称的。树叶的叶脉、花草的叶脉也如是,也是对称的。有对称就有平衡,就有稳定,就有和谐,这是一种美。对称的美离不开中心,不管中心是个点还是条线,而对称物和中心的作用又是交互的,中心可以让对称体、对称物显出在有中心状态下的特有风采或奇异,而对称又绝对地凸现出中心的与众不同,谁也离不开谁的。对称性又是多变的,完全的对称、不规则的对称、变异的对称、逆反的对称等各类对称中,中心的风骨和面貌也会全然不同。依北京中轴线形成的对称性建筑布局是多姿多态的空间艺术,是多文化内涵的空间艺术,它的局部对称中无论是宏阔,无论是疏朗,无论是紧凑,无论是威严,无论是壮丽,最终都形成了一个效果:皇权的至尊至极、至高无上。这是封建王朝缔造的都城,它的和谐稳定都是皇权皇威下的建筑效果,是平衡对称中的烘云托月,是平衡对称中的节奏变化和推波助澜式的律动。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新中国没有破坏,作为文化典藏完好地保存了。你可以像欣赏音乐一样去欣赏封建王朝最高城市的布局艺术和建筑组群的布局艺术成就。

換个角度看中轴


  从永定门徒步北京中轴线,它的三段式节构和节奏的不同特点确实是十分鲜明的,南边的三千米长线上比较舒缓,天坛和先农坛是面积比较大的对称性建筑群,尽管对称的不是那么严整。南中轴线两侧是街道街区的对称,有天桥的年代,还有水沟水渠的对称,它在皇城和内城外,高大建筑不多,皇家建筑分布在密林中,分布在空旷的土地上,结构相对比较松散,空间是舒朗的,是为皇城中轴线做铺垫的建筑节奏,为中轴序曲吧。前门大街两侧是民间的商业建筑群,商业建筑的对称有一种独特的民间韵味儿。正阳门以北到天安门,我们现在感受到的对称布局是民国以后,特别是新中国以后出现的,天安门广场被彻底改造了,新建筑的对称布局沿袭并恪守了传统,但建筑形式已完全不一样,是新貌的对称性的平衡美、壮阔美、庄严美。皇城中轴布局则基本没有变,这对我们了解、认识、感受老北京的城市中轴建筑艺术风貌风采,特别重要。依此,人们有了一个重要的新发现,它和太庙、社稷坛、故宫、景山建筑一样,属于老北京文化、皇都皇城皇家文化,属于经典的文化典藏,散发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魅力,这个发现和航拍有关。
  空中俯瞰北京的中轴线会是什么样的,人们可以尽情地去想象。北京中部的中轴线上的航拍,其俯瞰效果,则是发现了一条金龙,一条碧龙。金龙是中轴线上的宫殿群组成的,而其西侧则是一条与金龙并肩的水龙,是水陆两条龙。这可不是故弄玄虚。金龙形象,在地面上沿中轴走一趟我们可以凭借所见想象出来,从天安门到端门、到午门、到前朝三大殿、到后宫三大殿、到神武门,笔直的一条金瓦的建筑长龙。水龙则很难提供想象的依据,但在遥感技术拍摄的北京全景图中,水龙比金色的陆龙更形象、更逼真、更栩栩如生。水龙的头部是南海,龙眼是湖心岛,龙身是中海和北海,龙尾是什刹海的三海。古建筑龙,也就是陆龙、金龙,遥感图比想象的要细腻。天安门为龙吻,东西长安街为龙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太庙和社稷坛如龙眼,故宫就像龙骨龙身,四座角楼如同四爪,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而正阳门则是一颗宝珠。巨龙锁珠的中轴线。粗略地想象出一条金龙,纵卧京师,没问题,很贴切,很真实,太细节化了反倒有点牵强,但明代以后的双龙布局却是不可否认的存在。我是一直不知道有水龙之说的,翻阅介绍北京中轴线的著作和资料,看到专家们绘出的水形图纸,我切实感觉到北京的六海真的是一条水龙,活灵活现的水龙。南海是明代后挖的,若说元代用积水潭六海之水造北京城是地势水势上的巧用中碰巧成龙了,那明代是否是刻意地把此水设计成龙了呢?帝都,天子之都,皇帝是真龙天子。水陆两龙南北向交并纵贯北京城可真是设计上的大手笔。可谁又能提供是人为设计的依据呢?如果说是无意间的自然成形成势,对讲究风水的古人来说,那学问可就大了,是天授北京为帝都国都啊!
  龙腾北京中轴线是北京中轴线的特有现象,也是北京中轴线的特有景观。有心者还注意到了另外一些与北京中轴线有关的现象,如天坛正门向西、先农坛正门向东互对着中轴线成一直线互相呼应;太庙和社稷坛的正门原来也是对着中轴线开的,后封闭了,现在的正门也就是南门都是它们成为人民公园后开设的。离中轴线距离较远的日坛、月坛棂星门也面向中轴线对开……所有这些,则肯定是出于人为的设计,是一种依据什么理念的讲究吧。中轴线有许多已发现和待发现的秘密。北京依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城市建构艺术,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它体现出的平衡美和律动美,刻骨铭心地醉人心魂。
其他文献
“鼓王”谢歌美。  鼓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其历史可上溯至先秦时期,无论是庙堂祭祀,还是乡间民俗,鼓声都是振奋精神的象征。多少光阴,随着那一阵阵激昂的“聚心鼓”鼓声,绽放出一道道鼓舞的风景。你听过鼓声雷动、响彻天际,可曾见过沉默的制鼓人在木屑飞扬中锯、刨、脱、踩的艰辛?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制鼓艺人却越来越少,所幸在新余市水北镇公塘村还有一位传承三代技艺,坚守制鼓手艺的“老把式”。刨制鼓架。制作鼓身需要
古城墙上流连眺望  自小西安长大,西安的城墙城河和环绕其间树林就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西安的城墙是明洪武年间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修建的,在唐代,西安的城墙远比现在要大得多,唐末为了便于防守,放弃了外郭城和宫城,基本形成了现在城墙的格局。如今西安的城墙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无论从城里哪个地方往外走,十来分钟就可以走到城墙的脚下。尤其是环绕在城墙脚下的树林,犹如一道绿色的项链,那就是老西安人的自家
对待工作无怨无悔,对待群众,姜瑞华则是充满真情。“真的比亲儿子还亲”  “姜教和岗组成员数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戴婆婆的事迹,已传为佳话。”3月13日上午,渝中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临江门岗组组长邹昌杰告诉记者,首任组长姜瑞华带出来的“爱民如亲”光荣传统一直没有丢,岗组至今还在帮助孤寡老人和贫困儿童。  邹昌杰说,他已是第八任组长,只是在岗组纪念大会上见过姜瑞华。问到他对姜瑞华的印象,他直言既陌生又熟
1游湖借伞。2许仙、白素贞、小青(在背后)共用一把伞。3老船翁。经典好戏  戏曲《白蛇传》取材于明代冯梦龙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京剧《白蛇传》有两大版本,一个是老本子《金、断、雷》(金山寺、断桥、雷峰塔),一个是1953年戏剧家田汉为中国戏曲学校写的《白蛇传》,现在演的大多是田汉版本的改编版。  《白蛇传》剧情:清明节,白素贞、小青游西湖,邂逅许仙,白素贞陡发爱情,雨中三人同船而行。次日
北欧向北,地球极北之地。白色覆盖的北冰洋和岛屿陆地,一切都是如此纯洁而寂静。夏天的来临带来了适宜的温度和阳光,冰雪世界开始展现活力。苔原上的冰雪开始融化,隨而替代的是色彩丰富的植被,各种花卉竞相开放,一片生机勃勃。而此时上百万数量的海鸟和多种陆地、海洋哺乳动物也出现在北极世界,它们来到北极的主要目是要在这短短两三个月的夏季里觅食和繁殖下一代。海冰的融化也使得探索北极变得可能,只要乘坐专业的极地抗冰
卧虎山状似两只老虎长城蜿蜒潮河岸边有关城  潮河源自河北丰宁,似把利剑,劈开两山,涌入古北口。途中有小汤河、安达木河等支流汇入,势力壮大,奔向西南,又与白河相汇,合称潮白河,成为京城北面的重要水系。它一路南下,别密云,过顺义,涉通州,至天津,入渤海。  潮河古称鲍丘水,每到汛期,洪水咆哮,声响如潮,故得今名。潮河流域狭长,人们形象地称为潮河川。潮河清澈,滋润着大地,养育着两岸民众。潮河也有烦恼、有
廿八都古镇东门入口街道交通要道,安居秘境  站在廿八都的高山处,有着一山望三省的高远。在这蜿蜒的崇山峻岭中,位于仙霞古道上的廿八都,曾是跨越浙、赣、闽的交界处,在隋唐时即为北上中原的交通要道。而明、清长期奉守的海禁政策,严重影响海上贸易,以此为背景而产生了仙霞关古道,它与剑门关、函谷关、雁门关齐名,为中国四大古关口。  走进廿八都,在入口处走过那座造型别致的木质风雨廊桥——珠坡桥,沿途听到它美丽的
静子,我可以这样喊你吗?一直以来,你就像一个知心姐姐,陪在我们身边,为我们分担忧愁,与我们分享快乐。只有在你这里,我们才会说说心里话。我有一件心事藏在心里很久了,一直不知如何是好。我不敢告诉爸妈,也不能让老师知道,现在只有跟你说说,希望你能理解我。  初二刚开始,我就喜欢上了隔壁班的一个男生,他面庞清秀,乐观开朗,爱运动,爱生活,学习成绩也不错。巧合的是他对我也有好感,所以我们就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江南的城市,历史悠久,底蕴厚重,但工业扩张掩盖了古老风韵,惟有绍兴与苏州出类拔萃,经济腾飞却古风犹存。随处小桥流水,移步换景;古建筑保存众多,记满岁月印痕,厚重端庄,而非仿造;越剧飘荡,丝竹袅袅,无一处不浸入骨髓。大半生都在旅途上,若问我中国最留恋的城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惟愿居绍兴,沉浸旧时光。乌船荡绿影,岁月浸酒香。”  “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绍兴,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一本
1《清秋》。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杭绣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金家虹,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杭州刺绣传统针法的收集、研究和精品设计创作,在延续杭州闺阁绣风格的同时,又创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金家虹最欣赏的一幅刺绣里,青花幻化成背影与山水,渐次晕染,这幅作品名为《映山静水》,也是她工作室的名字。针线开花自有时  谈起与刺绣的缘分,金家虹回忆起小时候与母亲一起学针线的时光,正是那时,刺绣在她心中播下了最初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