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转喻视角下委婉语的生成机制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t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委婉语的特征之一就是借助相邻性或相关性来表达人们不愿提及的或禁忌的事物,达到委婉表达的目的;而转喻则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相邻或相关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二者在认知过程上存在相似性,使得转喻理论为探讨委婉语的认知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认知转喻角度对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以深化对委婉语的认识。
  关键词:委婉语;认知转喻;认知机制
  作者简介:朱玲霞(1991-),女,山东德州市人,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1. 委婉语的定义和分类
  委婉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避开禁忌或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语言形式。《朗文当代英语词典》(1997)对委婉语的定义为,委婉语是一种用来代替比较直接的词语以免令人讨厌或不安的礼貌词语或表达。传统修辞学认为,有些词语直接说出来会令人不愉快,往往被人用曲折的方法说出来,就形成了委婉语(张永奋,2014)。
  从语义出发,孙保国(2007)把委婉语分为正委婉语和负委婉语,即积极委婉语和消极委婉语。积极委婉语实际上指委婉语相对于本语来说在语义表达上有所增强。如把“小偷”说成“梁上君子”。消极委婉语相对于本语来说在语义表达上有所减弱,如疾病、死亡及战争等方面的委婉语。
  2. 转喻的定义和分类
  转喻来源于希腊语,意为改变名称及用一物来代替另一物(Lakoff
其他文献
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由六条准则组成,它为人们如何礼貌使用语言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但在汉语语境运用中,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其积极方面倡导首先考虑他人,以他人最大利益
研究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简称NSCLC)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五年总生存率仅为5%-15%,而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期更短。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约有40%NSCLC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一、研究对象界定  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其他代词。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是第一人称,听话者是第二人称,说话者与听话者以外的为第三人称。  英语的形态在音义结合中有形式上的对应,即单数为原形,复数加s或es,为量范畴。而汉语的形态则是用虚词和语序来表示,人称代
摘 要:修辞义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段生成的词语的固定意义。修辞义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本文从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是产生修辞义的物质基础,人类的心理机制是产生修辞义的心理基础,语言交际是产生修辞义的动力,语境是产生修辞义的主要条件和修辞手段是产生修辞义的直接手段五个方面来分析产生修辞义的原因。  关键词:修辞义;产生原因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
各高校的校园网的建设正处在向万兆网过渡的时期,本文分析了校园万兆网构建和升级的原则,并对万兆以太网技术做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