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南矿区特厚煤层小煤柱巷道围岩变形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 :煤炭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911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特厚煤层小煤柱巷道围岩变形因素,降低围岩变形对安全回采的影响,以14203-1小煤柱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煤柱巷道地质构造、原岩应力特征、采动影响、煤柱留设等影响因素,确定了小煤柱巷道围岩变形的制约因素。通过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采取的围岩控制技术效果分析,找到了以加强巷道顶部支护为前提,断层注浆加固、优化超前支护为辅,合理推进速度为主导的小煤柱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技术。围岩综合控制技术在采矿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特厚煤层小煤柱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
其他文献
针对四川省采煤沉陷区损毁特征及损毁程度,采用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方法,从采煤沉陷区重要程度、采煤沉陷区损毁面积及程度、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3个方面,对四川省采煤沉陷区分级标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四川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的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作了一些基础工作。但是,其中一些量化指标还需要根据四川省采煤沉陷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永煤公司城郊煤矿二2煤底板石炭系太原组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为煤层直接充水岩层,且岩溶裂隙较为发育;在系统收集和整理矿井现有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必要的补勘工程,分析研究区控水构造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典型采区疏水降压的可行性,开展矿井水文地质单元的精细划分及求参,评价了其突水危险性;利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21304工作面底板太灰水疏降过程,进行疏水降压可行性分析。与实际疏降结果对比表明:当疏放水量为200 m3/h时,23 d后L 8灰岩水压总体将会下降至设计的安全水位(5.0
在无速度传感器条件下,变频器调速性能与异步电动机参数密切相关,现有异步电动机参数离线辨识方法大多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等计算电流幅值和相位,存在频谱泄漏和栅栏效应,易导致测量误差。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异步电动机等效电路作为负载的矿用变频器异步电动机参数离线辨识方法。采用稳态响应法辨识定子电阻,采用瞬态响应法辨识转子电阻和漏感;在此基础上,建立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电动机模型,在恒压频比空载运行状态下,对电流瞬时值进行旋转坐标变换,计算电流幅值和相位,进而辨识定转子互感和空载励磁电流,避免了频谱泄漏和栅栏效应。
针对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带式输送机异物检测方法存在检测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YOLOv3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煤矿带式输送机异物检测。该模型以轻量化网络DarkNet22-DS作为主干特征提取网络,DarkNet22-DS利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替换标准卷积,大幅减少了网络参数,并通过复合残差块提高了特征利用效率;通过引入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及双尺度输出来改进特征融合网络,提升了模型对大块异物的检测效率;采用完全交并比损失函数作为目标框回归损失函数,充分利用目标框信息间的相关性,提高了模型的收敛速度和检测精度
现有对于端面顶板冒漏的研究多针对单一煤层,而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下的端面顶板稳定性不同于单一煤层,在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过程中,由于相邻煤层间距较小,上位煤层开采后会使下位煤层开采区域的顶板结构和应力环境发生变化,容易出现端面冒顶、煤壁片帮和顶板压架等灾变问题。以发生过3次大范围冒顶事故的某矿井171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根据煤壁、液压支架与端面顶板稳定性关系,建立了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下的“端面顶板-煤壁-支架”模型,确定了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下端面冒顶的影响因素主要为顶板-围岩强度、支架工作阻力、推进速度和端
陷落柱的导水性研究一直是我国华北地区煤矿发生灾害事故的一大因素,但目前对于陷落柱导水性差异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通过对淮北矿区南北水文地质单元(以任楼煤矿和刘桥二矿为例)进行对比研究,从断层构造影响、陷落柱地下水环境、地下水压力和隔水层的岩性特征4个方面出发,采用化学测试、数值分析、饱和指数法等方法对其导水性差异进行研究,得出隔水层的岩性特征是控制陷落柱导水性的关键因素,并从陷落柱形成机理出发分析了隔水层的破坏与压实对于陷落柱导水性的影响。研究对今后陷落柱导水性的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为研究煤矿井下环境模拟实验室流场的分布规律,建立了环境室数学模型,采用CFD软件对其进行模拟计算。计算显示,模拟风道达到最大设计风速为4 m/s时,仿真实验室内风速>8 m/s的范围仅在局部区域。而且,环境室内实验设备的不同布置,可以起到一定的导流效果,能减少涡旋产生的影响,缩小风速比较大的区域范围,使得实验室内流场分布更加均匀。数值模拟为之后的实验设计及实验室使用、管理提供参考数据。
现有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联网平台主要基于国外公司软硬件设备构建,对该平台进行国产适配,以响应国家信息安全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号召,设计了基于国产芯片、国产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和国产中间件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联网平台。该平台的软硬件均适配国产化软硬件环境,同时搭配少量Java生态圈的开源框架。服务器和终端机CPU均采用飞腾处理器,打印机采用立思辰打印机;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银河麒麟,终端机操作系统采用统信;数据库采用开源内存数据库Redis、国产关系数据库达梦和开源列式存储数据库HBase;中间件采用东方通的Ton
为了确定炭窑坪矿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设位置,对上位4号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进行理论计算,判定了下位5号煤层位于上位4号煤层开采损伤破坏范围内;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单侧和双侧采空区遗留煤柱底板应力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遗留煤柱下方为应力增高区,外错遗留煤柱10~40 m范围为应力降低区,且外错遗留煤柱10 m时垂直应力和应力集中系数最小,为下位5201工作面回采巷道最佳布设位置。提出采用“锚杆+工字钢+单体柱”的联合支护方案并给出了具体支护参数,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回采
按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要求,根据三河口煤矿3上煤层特点,对其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敏感性顺序及临界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以调研现场动力现象及实验室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解决了难以取得符合要求样本的难题。根据获得的样本,采用区域临界指标为基准,分析出钻屑解吸指标K 1最为敏感,其次为钻屑量S。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上述两指标的临界值范围,采用Fisher判别法判定钻屑解吸指标K 1临界值为0.4810 mL/(g·min 0.5),钻屑量S临界值为5.589 kg/m,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场,预测煤与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