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宛梆艺术中的民俗学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mon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宛梆发展中形成的传统习俗维持宛梆走过300多年的历史,这对于宛梆艺术生存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人们思考戏曲面临衰落的时代,如何汲取宛梆传统习俗中的价值元素、走出戏曲的生存困境,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宛梆 民俗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宛梆是生长形成于南阳地区的一种古老剧种。本文试从民俗学视角解读宛梆艺术,阐明宛梆发展中形成的传统习俗对于剧种生存维持的独特价值,反思在戏曲普遍面临衰落的时代,如何汲取宛梆传统中的价值元素,走出戏曲的生存困境。
   一 宛梆艺术的传统习俗
   1 宛梆戏班的传统习俗
   宛梆作为一种民间戏曲,在其生存的历史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内部习俗,包括行业神的信仰和祭祀,各种驱邪仪式,语言、生活禁忌、传承及管理模式等。历史上的宛梆艺人们恪守这些习俗,自觉担负着延续和发展剧种的职责。宛梆的传统习俗为艺人们提供了一套生存的哲学,使他们获得了生活的信念,从而沉着地去化解生存的风险,解决面临的问题。下面我们试将宛梆戏班的传统习俗还原到它的生成背景中,探讨其对于宛梆剧种生存延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宛梆艺术所敬奉的行业神是庄王爷。庄王爷的物化形象是一个木头人,旧时宛梆戏班无论到哪演出都要带着庄王爷,以便随时都能对庄王爷进行礼敬和祭祀,任何亵渎庄王爷的做法都是严格禁止的。对行业神的信仰和祭祀习俗是历史的产物,尤其是在旧社会,环境的恶劣以及不可预知的风险都困扰着宛梆艺人,宛梆戏班觉得庄王爷不仅可以使他们得到技艺方面的“神授”,也可以免去他们表演时灾祸的降临。
   破台是宛梆戏班在演出活动中为了规避风险而举行的一种避邪仪式。旧时新盖的戏楼、戏院、庙台等地,在首场演出时都要举行破台仪式。与信仰相比,举行驱邪仪式是为了积极主动的应对风险措施。
   宛梆戏曲的行业禁忌包括语言禁忌、生活禁忌等。例如,语言方面禁说“孟”、“伞”、“漏”等语,禁止说“孟”是因为优孟被认为是唱戏的老祖先,戏班要避优孟的名讳;而“伞”则与“散”同音,戏班班主害怕戏班遭遇困难解散了;“漏”则是戏班害怕下雨给戏班带来困难,带来不吉。宛梆戏班的禁忌主要靠艺人们自我约束来贯彻的,特别是老艺人们对这些禁忌的维持起到了很大作用,他们除了自我约束,还提示、教导年轻演员不要触犯禁忌。
   以上所举的宛梆戏班传统习俗,体现出了艺人维护戏班生存的微妙心理以及敬业精神,反映了艺人对戏班兴旺发达的共同期望以及对戏班发展的责任担当。正是这一套传统习俗维持着戏班生存的一切方面,为戏班提供了应对困难和风险的心理支持,成为凝聚这一团体的强有力的黏合剂。传统习俗对于宛梆戏班的维持发展的独特价值正在于此。
   2 宛梆剧目中融合的民俗生活内容
   宛梆戏曲包含着丰富的民俗生活内容,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田园风情以至金戈战场,都通过戏曲舞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宛梆传统剧目多达三百多个,从剧目的剧名就可以看出它的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民俗信仰和民俗生活,如:《韩信算卦》、《罗成显魂》、《唐王游地域》、《黄桂香哭墓》、《高金保招亲》、《观星》、《余二姐求子》等。还有些剧目直接反映了民间传说、故事方面的内容,如:《十八里相送》、《牛郎织女》、《吕洞宾戏牡丹》等。可以说宛梆剧目就是一部民俗风情录,具有很高的民俗审美价值。
   宛梆传统剧目中以历史剧居多,但是历史剧中也多敷演生活故事,具有民俗生活情趣。如《浑圆镜》中的“观灯”一场,演的就是传统的节日里民众的观灯活动,富有生活情趣,非常精彩。剧中各色人等都前去观灯,有一个瞎子也去凑热闹。一位和尚与他相遇,问他是胎里带还是半路瞎的,他说是半路瞎,而且瞎前曾做过赶驴贩,贩五谷杂粮,于是就上演了一段非常趣味的对话。和尚问瞎子:“你说绿豆是什么样?”,瞎子回答说:“绿绿的。”。和尚又问黄豆、黑豆、扁豆,瞎子都答对了。和尚一连串的恭维使瞎子兴高采烈。正在这时候和尚又问到豌豆,瞎子回答:“弯弯的。”这下瞎子说谎露出了马脚,惹得观众大笑。但他还狡辩说:“你们笑什么?我说的是豌豆角。”观众又大笑。这样的穿插既富有生活气息,又活跃了剧场使观众开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宛梆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它能容纳一些俚俗民情,具有“俗”的特征,渗透着群众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感情。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渗透在整个宛梆戏曲之中;反映群众的生活、理想、信仰、追求一直是宛梆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宛梆艺术深受群众欢迎、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宛梆戏班传统传承及管理方式
   宛梆艺术的传承方式较多,有科班、窝班、子孙班等。窝班实际上就是传统戏校,它集中授艺,着重启蒙教育。科班也是集体授教方式,是更为严格认真的学艺,从科班毕业叫“出科”,通常从科班出身的演员艺术素质较高。演员对同辈同门的称呼是师兄、师弟,对上辈则敬称师叔、师爷等,这种传承模式不但使原本松散的艺人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并且给艺人强烈的归属感、给戏班高度的凝聚力。艺人学成出科加入戏班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即“打炮”,经掌班的和全体演员鉴定认可才可被接收。
   拜师也是宛梆戏班普遍的传承方式。拜师有拜师仪式,师徒之间是直接传承关系。旧时讲“师徒如父子”,师徒双方都对对方负有责任和义务,老师往往都会严格要求徒弟,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授给徒弟,这便于宛梆艺术的传承。宛梆的传承手段主要是口传身授,生旦净末丑分行当传承。一部戏里各个行当、角色都学会了,老师们再搞搞合成,合在一起就是一部完整的戏。多数旧艺人都是哪个行当会哪个行当的戏;但有些艺人会整部戏,从唱腔音乐一直到表演,他可以传授整部戏,这些人被称为“戏模子”、“戏布袋”,宛梆的许多戏都是通过他们传授过来的。就这样一个角色一个角色的传承,一部戏一部戏的创作,宛梆艺术才得以延续到今天。
   宛梆戏班由班主进行全面管理,戏班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财务方面记份帐的分配方式,一般是一个台口一分配。演员的收入与他的艺术水平直接相关,所以艺人们都会勤学苦练,在艺术上精益求精。
   从以上看来,传统的宛梆传承体系中师徒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环。师父对徒弟、徒弟对于师父在业务上、生活上都负有许多义务。这种传承体系决定着宛梆艺术的传承和质量,对于宛梆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
   4 宛梆演出活动与民众民俗生活的结合
   宛梆艺术的传统演出是与民众的民俗生活密切结合的。由于宛梆适应豫西南一带群众的欣赏习惯,在宛梆历史上的早期时代,各地城乡村镇每年的庙会、婚丧、求神、还原、庆寿、堂戏、社戏等演出多为宛梆。传统节庆不仅包括春节、灯节等传统节日,还包括清明、小满等二十四节气会,如“小满会”。一般是富绅带头出资一部分,向群众号召一部分,请来戏班演出,来祈祝节日吉庆。有时地方出现天旱、天涝等自然灾害,就有人出面组织求神活動。像这些公益活动往往是由组织者向村民集资来筹备的,本着自愿原则,或是出钱,或是出粮,个人量力而行。社戏则是旧时的农村民间组织,如“火星社”或“老坟社”,他们有一些活动,也有一些纪念日,要请戏表示庆贺。在南阳各地民间的春祈秋报、婚丧嫁娶民俗活动中,经常有宛梆的演出活动。
   宛梆戏班的传统习俗在历史上长期存在,代代传承,它的功用和价值是毋庸置疑。在旧时代,宛梆戏班的活动是一种商业文化活动,戏班和艺人要经受很多困难和风险,而戏班生成并遵循的一套传统习俗为他们应对困难和风险提供了心理支持和现实支持,正是他们生存智慧的结晶,这体现在戏班的神灵信仰和各种驱邪仪式上。宛梆传统的班规对艺人有很强的约束力,尤其是传统的师徒关系,师父对徒弟在艺术传承和生活方面全面负责,这种机制有效保障了传授技艺的质量,使宛梆艺术水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旧社会,宛梆艺人同其他艺人一样没有社会地位,受人歧视,死后都不能入祖坟,而在戏班内部,师徒关系如父子,同门之间也情同手足,使处处受人歧视的宛梆艺人在戏班内部获得一种归属感,同时也使宛梆戏班成为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团体组织,这些都是有利于宛梆艺术发展的积极因素。
   二 宛梆艺术的发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宛梆艺术的生存发展历史长达300多年,由于建国后宛梆艺术团体被纳入政府体制,其生存状态迥异于传统生存,我们可以由此把宛梆艺术历史界定为传统和现代两个阶段。传统时期的宛梆艺术生存依托于民间的艺术班社,它的生存发展完全取决于戏班自身,宛梆的戏班习俗、传承管理模式、剧目编排和演出活动都展示出宛梆班社为自身生存和艺术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和用心。可以看出,传统习俗既为戏班提供了应对困难和风险的心理支持,又为宛梆艺术的技艺传承、演出活动开展为提供了保障,正是这套习俗凝聚着整个戏班团体,维持着戏班生存的一切方面。这正是宛梆传统习俗的价值所在。
   建国后宛梆剧团被纳入政府机关,成为政府文化部门的一个分支,它的演出受到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于是有了迥異于传统的生存样态。这段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文革前,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在此时期宛梆剧团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首先,体现为宛梆传统信仰、禁忌等旧习俗被革除殆尽;其次,是传承方式和师徒关系的改变,建国后宛梆剧团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多次设立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为宛梆艺术的传承培养学员,新时期宛梆艺术也进行拜师活动,但现代的拜师是为了提倡“尊师重教”,建立好的社会风尚,其活动主要是在团内,不像以前那样师徒间承担了太多的义务;再次,在演出活动上,演出按照政府统筹安排,民间的场合基本不参加。宛梆以往为民间庙会、社戏以及丧葬等民俗生活的演出活动均遭到了取缔,就生存空间而言,呈现出萎缩状态,其实质对宛梆剧团和剧种的生存、发展不利。文革时期,宛梆剧团更是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此时的宛梆剧团所有开销都由财政全供,完全没有生存的顾虑。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政府的政策调整、剧团自身的体制问题和现代媒体的冲击等因素,宛梆剧团经营日益艰难,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国家对民间民俗活动政策逐渐松动,曾经被列为“封建迷信”活动的包括庙会活动、丧葬仪式等乡村礼俗在其内容、仪式程序等方面均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恢复,戏曲表演也随着这些乡村礼俗的恢复有了用武之地。宛梆剧团把握到机遇,为了剧团生存开始逐步放下“国家干部”的身份,一步步回到民间乡村礼俗的生存空间中。宛梆艺术迎来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个兴盛时期。在宛梆剧团的宣传单子上写着:
   服务内容:
   1、长年服务各地村、镇传统庙会、物交大会等大型演出。
   2、普通人家红白喜事、老人寿诞、返乡省亲、孩子生日、立碑、周年、行业部门节目汇演等专场演出。
   3、开业庆典、促销宣传、新产品推介等礼仪服务演出。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宛梆艺术的演出还扩展到了新的领域,形成新的社会风尚,如:外出人员还乡,企业营销宣传演出,大型物资交流会演出等。
   宛梆剧团的演出活动向民间乡村礼俗的回归为宛梆艺术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目前宛梆剧团年演出场次逐年上升。与此同时,宛梆艺术作为稀有剧种还受到了国家的重视,2006年5月20日,宛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宛梆的生存提供了直接支持。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宛梆艺术逐渐摆脱了最初的困境。
   三 结语
   宛梆艺术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遭遇了生存危机,目前全国仅有一个内乡宛梆剧团承担着剧种传承的重任。宛梆艺术演出活动回归乡村礼俗所造就的繁荣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提倡全面复古,但对宛梆艺术的传统习俗绝不应简单抛弃,应当看到它在维持宛梆几百年传承上的独特价值及其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内乡县文化局:《内乡县文化志》,1987年版。
   [2] 河南省戏曲工作室:《宛梆传统剧目》,1982年版。
   [3] 内乡县文化局:《内乡宛梆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书》,2005年编印。
其他文献
近时,偶然翻阅旧书《社会心理学入门》,读到某些论述,似有所悟。比如,人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分为三类:依从,认同,内化。依从:描述一种人类的行为,这种行为 Recently, occasiona
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LDD(Light-Doped Drain)MOSFET表面横向电场的解析模型.该模型含LDD MOSFET几何和掺杂参数,可用以计算具有不同长度、结深及掺杂的轻掺杂漏区的LDD MOSFET
初中语法教学较为枯燥,面对各种句型和固定的短语搭配,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吃力,并且兴趣不高。这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很大关系,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很少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缺乏
期刊
彭小萍,湖北日报摄影部记者,《焦点》版主编。年纪轻轻的她,有着男孩子的侠气,对摄影情有独钟。在新闻系,从本科到研究生的一百多名同学里,坚持并最终走上摄影岗位的,只有她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环磷酰胺以及给药方式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探讨环磷酰胺的最佳给予方式以及最佳给予剂量。方法按《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骨髓细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出现一些口语发音或是表达上的错误是当前英语教学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些错误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整体的英语学习。如何有效纠正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上的错
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煤炭安全生产已成为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到了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安全生产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重大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十五”时期,我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2001年的5.14下降到2005年的2.81,下降了45%,但与世界先进采煤国家相比,安全生产水平差距依然很大。2005年,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7%,事故死亡人数则占近80%,煤炭百万吨
如果选出史上最经典的爱情电影,相信很多影迷和观众都会有自己心目中的那一部。但当我说出“泰坦尼克号”这五个字的时候,大家都不再会有争议,它绝对是20世纪最伟大的爱情电
含有结晶链段和无规链段的线型-超支化嵌段聚乙烯(LHBPE)是一类新型的聚合物.在链转移剂存在的情况下,LHBPE可以通过α-二亚胺溴化镍/乙撑桥二氯茚锆/甲基铝氧烷(MAO)催化的
闽剧时装戏也称便衣戏,是与古装戏相对、表现时人时事的新戏。而在中国话剧史上,早期话剧指的是“文明新戏”或“新剧”。一般认为文明戏的起点是春柳社1907年在东京的演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