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著算術課本上的一个例題談起

来源 :数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dy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刘薰宇先生所著算術課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8月北京初版)上册第134頁,有一例題:“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車繞着一个圓的場子轉,甲4分鐘、乙6分鍾、丙8分鐘轉一次,三个人从同一地點同方向,到同一地點相会,至少需多少時間?各轉幾周?』此种問法不够明確,盖所謂『到同一地點相会』者,不知指“到原地相会”抑“第一次相会”,且由解此問題之第一問,凑巧僅需求4,6,8之L.C.M.,因而易使学生誤信举凡此類問題皆为單純求L.C.M.的問題,茲以下例明其故: “甲乙丙三人繞一圓圈而行,各繞一周之時間分别为3,7,11(分鐘),求自同時同地同向出至首次相会之時間。” In the mathbook written by Mr. Liu Xunyu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ugust, 1952, Beijing, first edition), page 134, there is a case in point: “A, B, B and C three people cycle around a round field, A 4 minutes, B 6 minutes. C and C are transferred in 8 minutes. When three people from the same place and in the same place meet to the same place, at least how much time is needed and how many times each one needs to be turned? This is not clear enough to cover the so-called “meeting in the same place”. I do not know “meeting in situ” and “meeting the first time,” and from the first question of solving this problem, it happened that only the LCM of 4,6,8 is required, and it is easy for students to misunderstand that all such problems are For the problem of simply seeking LCM, here are some examples: "A, B, C, and C are all three circles, each of which is 3, 7, and 11 minutes (minutes), seeking from the same place at the same time. Meeting time. ”
其他文献
多数父母愿意将自己当做一把伞,给儿女遮风挡雨,我父亲苏吉儒也不例外。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读什么大学和找工作,最让父亲为我劳心。二十多年前,我刚读高二,父亲便开始谋划我的
只要研究一下教学大纲,我们就知道在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中,实验占据重要位置。搞好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 As long as we study the syllabus, we know that expe
小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一群孩子一窝蜂向前冲,动作比较慢的我在部队后面收尾。邻家院子的狗脾气非常暴躁。我们仅在通往自家院子的小路闹腾,它就冲过来追我们。在它咬我的一
最后,那个骗子说了一句令人哭笑不得的话——现在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骗子是真的。我敢说,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受骗上当过,即使是绝顶聪明的能人名人伟人和英雄,也难逃受骗上当的
2、5,3和9各數的倍數各有特殊明顯的性質,利用这样的性質,就很容判别一个數是不是2、5、3或9的倍數。在初中算術往往講这一些,因为这些是常常遇到的,並且幾乎一望而知,比实
相对性理论(简称相对论)与平常所说的相对性原理是不同的。早在爱因斯坦之前,很多学者就已注意到相对性原理的存在了。所谓相对性原理是指下列事实而言,凡是运动的物体都是
1.卓越的導言是组織学生熱心听課的良好开端一.導言的目的与意义有的教師將導言做为課堂教学的一个独立的环節,也有的教師將它做为講述新課的開始而不做为一个独立的环節,問
批改作業是了解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識情况的有效办法,通过作業的批改,可以了解学生在那个問題上尚存在缺陷,以便及時纠正,为今後新的学習打下良好基礎,从而也可以由此發現自己
我們在参观苏联学校期間,团員中的數学教師及部分团員共听了六節中学的數学課,現將听課学校和課程等列後: 我們把所掌握的關於數学課堂教学的材料分为兩部分加以整理,一部分
作者在本文中举出(?)著,赵根榕、張理京译代數學教程第二章“近似算法”及第四章“幂舆根”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题並提出了修改的意見,我們在这里特別指出作者在本文中所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