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的时代意蕴及实践路径r——基于高校育人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标准

来源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史学习教育既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种重要途径,更是在民族复兴伟大时刻凝聚人心,形成发展共识,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手段.而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之一,党史教育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党史教育的时代内蕴既是百年历史发展下的总结与思考,又是民族复兴的智慧准备与必然要求.科学合理地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当中,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新要求、新方向.
其他文献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在政府的支持,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社会的全力协助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只有主动思考和解决其中不足,才能将“双师型”教师培养做得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双师型”教师培养以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基础为出发点,分析当前的发展现状,从政府、企业和制度体系三大方面,提出了校企合作模式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保障策略.
充分发挥SPOC、微课、翻转课堂各自的优势并进行有效整合,能够促进学习者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深度融合.作为教师,需要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设计,切实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优化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有效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才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能.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随着新冠疫情以及经济下行的持续发酵而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创业期间存在着应聘岗位缩减、就业观念有多种误区、毕业生就业心理困难、缺乏专业指导队伍等多种问题,应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一对一精细指导等多种方式来解决.
自大卫·休谟提出“事实与价值的鸿沟”以来,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和重新思考.对休谟“事实与价值的鸿沟”的探讨,不仅为其他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突破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提供新的“解题”思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形势较好,但还存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定势思维束缚、缺乏情感力量的双重困境.有效纾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理应以休谟“事实与价值的鸿沟”理论为启发,阐释“事实与价值的鸿沟”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从纠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认知偏差,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
美国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于1984年对艺术终结论的重提,意外地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这与丹托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但更大程度上是源于丹托阐发艺术终结论的独特视角.他一方面从分析美学中获得了重新界定艺术的建构性契机,丰富了艺术终结论的内涵;另一方面又沿袭了黑格尔艺术哲学的思考维度,在历史哲学的辩证视野中考察艺术终结的原因.不仅如此,他更以艺术终结论洞察了现代艺术发展的危机所在,使艺术终结论的高潮转向艺术终结之后——美学路径的探究之上,使以感性学为特征的美学回到了聚焦艺术自身的艺术哲学,由此在本体论上为艺术的发展提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居家学习成为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正常形态.与课堂面授相比,专业实践课程授课环境、方式及资源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管理会计》为例,居家学习专业实践课程框架是在“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下,从课程指导、课程根本、课程提升、课程内涵四个维度构建,居家学习具体教学环节体现为课程的设计、实施、反馈及构想四个方面.此外,居家学习要通过立体化教材、创新教学方式、课证赛融合、校企社资源共享等措施进行实践教学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深度融合的本质是要探索一条高校人才培养变革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之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面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深度融合中的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薪酬学历不对等的障碍表征,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要从高校人才培养规律与社会人才需求战略性融合、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性融合、大学生自我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融合方面考虑.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17年来孔子学院(课堂)的发展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平稳发展期和转型发展期三个阶段.从历时、动态的角度考察全球孔子学院(课堂)的布局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发现其洲别和国别分布呈现出分布不均衡、增速差异大的特征,未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和发展应采取多元策略.
《艺概·书概》中汇集了刘熙载对于书法的深刻思想,其中的论述全面且严谨、系统而深刻.刘熙载将自身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见解独到.全文共246条论述,既包含对书法艺术的本质、技法、创作风格、审美特征和理想的探析,又涉及学习方法、字体、书法史等诸多方面知识.他的论述简明精要但并非泛泛而谈,论述触类旁通、发人深思.从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的书法美学思想切入,能够更好地探寻其理论价值.
环境问题古已有之,近代以来,环境问题日渐严重而颇受社会各界关注.徐建平教授等人所著《中国环境史》(近代卷)展示了近代中国环境变迁的历程.全书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尝试整体环境史研究视域,探究近代环境对自然以及社会相互关系的演变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环境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