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环境的创设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y200611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问题教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在物理课堂里,学生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疑问并且产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这是十分重要的。如何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呢?在课堂上创设问题环境很重要。
  
  一、创设一个学生敢于提问的环境
  
  一个有良好的学习气氛的课堂应该是轻松的、活跃的课堂。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说话、愿意说话。课堂上不能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而不让学生活跃起来,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压抑感,要尽量让学生说出内心的感受。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不符合规律的想法,甚至是很幼稚的想法,不能一概否定,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感觉自己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还有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电阻和电流的关系I = U/R时,给学生讲解电阻很小时,电流很大,容易烧坏用电器。当教师讲到输电导线的电阻时,教师问学生用塑料能做导线吗?学生回答不能,教师问塑料不是电阻很大吗?学生回答塑料不能导电,用电器不能工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电路中有用电器,电阻并不是很小,电流并不是很大,如果导线电阻很大而导线上的电压就会很大,而用电器的电压就会减小而不能正常工作。教师给出了几种金属材料的一米长的金属线的电阻的大小的顺序R银  
  二、让学生面临比较复杂的现象和事实
  
  在课堂上,教师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这些情景与学生原有的看法相矛盾,学生处于这种情景下,会产生认知冲突,有提出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在讲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时,把一个标有“220v,100w”的灯泡和一个标有“220v,10w”的灯泡先并联在220v的电路中,发现100w的灯泡更亮,然后把两个灯泡串联在220v的电路中,发现10w的灯泡更亮。学生本认为100w的灯泡比10w的灯泡一定更亮,但实验结果与学生的认识不同,学生就很容易产生问题,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就能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掌握这些相关的知识。再例如:在讲解合力和分力的关系时,学生认为合力一定比分力大,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况是如此。在课堂上,让两个大个子的学生用力向两个相反方向拉绳子,一个小个子的学生用一只手拉绳子的中央,结果两个大个子的学生被拉动了,通过实验,学生意识到分力可以比合力大。在这种情景下,学生自然会提出合力比分力大是错误的,什么时候合力比分力大?什么时候分力比合力大?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分力的角度,学生可以自主地找出结果。
  
  三、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呈现在课堂
  
  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实际的例子是能够和物理知识相联系的。例如在学习影响蒸发的因素时,教师用flash动画演示日常生活中晒衣服的几种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使学生明白影响蒸发的几个因素。再例如讲解离心运动时,让学生看棉花糖的制作过程的录像,要求学生看清楚工人师傅的动作以及机器的几个重要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离心运动条件是什么?
  
  四、运用物理实验,创设物理情景
  
  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这一方面由于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要借助生动、形象的实验现象。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一方面展示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必要的物理情景;另一方面也将复杂的物理现象进行科学的简化,从而便于学生在观察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例如讲解惯性现象时,为了突出物体惯性现象的特征,教师可以设计下述实验,几块一样的木块平整地放在水平面上,用力快速拉出最下面的木块,上面的木块并没有倒塌。这一现象与学生的想法相矛盾,学生十分有兴趣,会提出各种疑问。(作者单位:江西省进贤县梅庄中学)
  □责任编辑 胡培德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能推进语文改革的深化。为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式多样化,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中注重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课
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推荐作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