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心深处》
沙漠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5
定价:28.00元
这本回忆录从1930年代忆起,直到2010年。全书有“回首人生”、“难忘亲友”、“旅美散忆”三辑。在作者沙漠富有激情的叙述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国民党省级官员家庭的小姐读大学时,热爱上话剧表演,之后与话剧相关联的一生。
我初次见到沙漠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1年,在沈阳。她本姓张,名坤权,比我年长一岁,是阜新市中苏友好协会的工作人员。
当时,我在沈阳市东北中苏友好协会工作。 “友协”在东北解放区的社会影响很大,它几乎代替了一些群众团体的作用。
有一天,一位身着列宁服的女性前来东北友协办事。那时代,生活俭朴,对话单调。来者的仪表和谈吐都不一般。她和友协领导谈完工作后,领导派我给这位外地来的女同志安排食宿问题。那时我正迷恋于绘画,心想如果有这么一位模特儿该多好。我大概脱口说了一句:“真美!”她低声地回了一句:“流氓!”我不知道我是否听错了,心里颇不是滋味。其实,我并没有任何非礼的念头,只觉得这位女性的形象很上画。我忘了那年代不可以随便对女同志说“美”。
几年后,我调到北京,在中苏友好协会总会联络部工作。有一次,去中国青年艺术院看望妻子杰时,意外地遇见了她。原来她是青艺的演员。杰告诉我:抗战结束后,她在大后方演过很多戏,是当红的青年演员。在北京这个演艺人才荟萃的地方,她已经不是显眼的明星了。不过,即使当了配角,在舞台上同样别有光采。
1956年,为支援外地戏剧事业,她和丈夫黄中敬带着女儿和儿子随青艺一批演职人员被派往青岛去组建新的剧团。他们夫妻二人在那里很快就成了台柱子。
1957年风云突变,反右派的政治运动使沙漠和黄中敬双双落马。丈夫发配去劳改,妻子留在剧团监督劳动改造,过着人下人的屈辱生活。但他们没有阿谀、告密,保持了自身的清白,咬着牙挺过来了。“摘帽”后,他们夫妻回到原岗位, 一个在创作上,一个在表演方面再次显示了才华。
没有过几年好日子,而后他们再度在摧残人性的“文革”十年中受煎熬。
他们的家经历了种种灾难,女儿小明和儿子小振,饱尝了少年的艰辛。在那种不可想象的环境下,好强的儿子没有沮丧,拼命自学,有着离奇的人生,后来从事戏剧创作,最后成了国家一级编剧,写的话剧频频得奖。可惜他只活了49岁,英年早逝,给父母带来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如今,我们都离开了工作岗位,时而在北京相会。有时她把自己写的回忆文章用电子邮件发给我们,谦逊地让我们品读。读后,我眼前一亮,这哪是一般的文章啊!。她写的《振儿,振儿,妈妈对你说……》使人震撼,我读给杰听(她因眼疾失明),我流着泪读,盲妻哭着听,我们为优秀的儿子感动,也为苦难而有非凡勇气的母亲感动。沙漠的文章是用热血用生命写就的!她又一次从新的侧面呈现在我们面前。80岁的她竟写成如此感人的文章。
她的回忆文章像流水般滔滔涌来,一篇胜似一篇,一篇比一篇深刻、感人。
她写父亲,写母亲,写老伴,写儿子,写朋友……
她笔下的人物,不仅个个栩栩如生,血肉饱满,而且精神壮丽。她在老年,在回忆的笔耕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来到了温暖的港湾。
沙漠70岁时,我终于有机会为她画了一幅肖像。她仍然姿容美丽,仪表风度不同凡响。她有一副吸引人的和蔼可亲的外表。很多老一辈艺术家夏衍、苗子郁风夫妇、戈阳、孟浪、宗英在画上题了词,赞颂她。
我想沙漠终将理解,当年是一个崇尚美的人,而不是“流氓”向另一位崇尚美的异性作了心灵的表白。
沙漠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5
定价:28.00元
这本回忆录从1930年代忆起,直到2010年。全书有“回首人生”、“难忘亲友”、“旅美散忆”三辑。在作者沙漠富有激情的叙述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国民党省级官员家庭的小姐读大学时,热爱上话剧表演,之后与话剧相关联的一生。
我初次见到沙漠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51年,在沈阳。她本姓张,名坤权,比我年长一岁,是阜新市中苏友好协会的工作人员。
当时,我在沈阳市东北中苏友好协会工作。 “友协”在东北解放区的社会影响很大,它几乎代替了一些群众团体的作用。
有一天,一位身着列宁服的女性前来东北友协办事。那时代,生活俭朴,对话单调。来者的仪表和谈吐都不一般。她和友协领导谈完工作后,领导派我给这位外地来的女同志安排食宿问题。那时我正迷恋于绘画,心想如果有这么一位模特儿该多好。我大概脱口说了一句:“真美!”她低声地回了一句:“流氓!”我不知道我是否听错了,心里颇不是滋味。其实,我并没有任何非礼的念头,只觉得这位女性的形象很上画。我忘了那年代不可以随便对女同志说“美”。
几年后,我调到北京,在中苏友好协会总会联络部工作。有一次,去中国青年艺术院看望妻子杰时,意外地遇见了她。原来她是青艺的演员。杰告诉我:抗战结束后,她在大后方演过很多戏,是当红的青年演员。在北京这个演艺人才荟萃的地方,她已经不是显眼的明星了。不过,即使当了配角,在舞台上同样别有光采。
1956年,为支援外地戏剧事业,她和丈夫黄中敬带着女儿和儿子随青艺一批演职人员被派往青岛去组建新的剧团。他们夫妻二人在那里很快就成了台柱子。
1957年风云突变,反右派的政治运动使沙漠和黄中敬双双落马。丈夫发配去劳改,妻子留在剧团监督劳动改造,过着人下人的屈辱生活。但他们没有阿谀、告密,保持了自身的清白,咬着牙挺过来了。“摘帽”后,他们夫妻回到原岗位, 一个在创作上,一个在表演方面再次显示了才华。
没有过几年好日子,而后他们再度在摧残人性的“文革”十年中受煎熬。
他们的家经历了种种灾难,女儿小明和儿子小振,饱尝了少年的艰辛。在那种不可想象的环境下,好强的儿子没有沮丧,拼命自学,有着离奇的人生,后来从事戏剧创作,最后成了国家一级编剧,写的话剧频频得奖。可惜他只活了49岁,英年早逝,给父母带来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如今,我们都离开了工作岗位,时而在北京相会。有时她把自己写的回忆文章用电子邮件发给我们,谦逊地让我们品读。读后,我眼前一亮,这哪是一般的文章啊!。她写的《振儿,振儿,妈妈对你说……》使人震撼,我读给杰听(她因眼疾失明),我流着泪读,盲妻哭着听,我们为优秀的儿子感动,也为苦难而有非凡勇气的母亲感动。沙漠的文章是用热血用生命写就的!她又一次从新的侧面呈现在我们面前。80岁的她竟写成如此感人的文章。
她的回忆文章像流水般滔滔涌来,一篇胜似一篇,一篇比一篇深刻、感人。
她写父亲,写母亲,写老伴,写儿子,写朋友……
她笔下的人物,不仅个个栩栩如生,血肉饱满,而且精神壮丽。她在老年,在回忆的笔耕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来到了温暖的港湾。
沙漠70岁时,我终于有机会为她画了一幅肖像。她仍然姿容美丽,仪表风度不同凡响。她有一副吸引人的和蔼可亲的外表。很多老一辈艺术家夏衍、苗子郁风夫妇、戈阳、孟浪、宗英在画上题了词,赞颂她。
我想沙漠终将理解,当年是一个崇尚美的人,而不是“流氓”向另一位崇尚美的异性作了心灵的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