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疾病部分合并便秘患者疾病低剂量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来源 :中国CT和MRI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lu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分析结直肠疾病部分合并便秘患者疾病中低剂量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疾病部分合并便秘患者160例,行中、低剂量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和多重面重建,并与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气钡双对比造影、电子肠镜或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并记录应用低剂量MSCT对于结直肠疾病的定性、定位的准确率及成像质量.结果 通过电子肠镜及手术病理,160例患者中定性诊断结直肠癌、结肠息肉、多发性憩室、痔疮、结直肠炎症患病例数分别为65(40.625%)、38(23.750%)、26(16.250%)、7(4.375%)、24(15.000%),定位诊断乙状结肠、直肠、升结肠、盲肠患病例数分别为46(28.750%)、89(55.625?%)、17(10.625?%)、8(5.000%).低剂量MSCT定性诊断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474%、86.357%,定位诊断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356%、95.382%,与电子肠镜以及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MSCT及低剂量MSCT,影像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MSCT的影像学评分明显高于气钡双对比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应用于结直肠疾病部分合并便秘患者,可有效定位和定性诊断疾病,多重面重建后成像质量高.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云南农村妇女孕期膳食模式(DP)对婴儿认知发育的影响,为促进婴儿认知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托云南农村出生队列,建立双向性队列,收集孕期膳食资料,自2018年1月-2019年12月共追踪获得228对母子对.随访婴儿既往健康状况、辅食添加种类和主要照护者学历等信息.运用BSID-Ⅲ对婴儿满1岁时进行认知发育评估.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孕期DP,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孕期DP对婴儿认知发育的影响.结果 孕早中晚期及合并孕中晚期均得到3种DP:腌制型、动物蛋白型、传统型.腌制型包括腌菜/酸菜、火腿/腌肉;
目的 探讨DR、MSCT容积再现技术(VRT)对桡骨骨折术前诊断及术后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骨科进行治疗的桡骨骨折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DR和MSCT检查.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并对比DR和MSCT对不同类型桡骨骨折患者的检出率,分析患者骨折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测量情况.结果 DR对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7.77%、78.12%、65.21%,明显低于MSCT检查(95.55%、96.87%、91.30%,
目的 比较经腹超声与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在诊断克罗恩病(CD)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就诊的疑似CD患者96例,其中经过确诊9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经腹超声与MSCT检测.统计MSCT、经腹超声对CD的诊断效能、对不同类型病变的检出率、对不同分型病变的检出率及对不同病变程度的检出率.结果 MSCT的诊断准确性、灵敏性高于经腹超声(P0.05);两种检测方式对不同类型病变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MSCT对回肠型CD检出率高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完善相关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来河北省儿童医院诊治且确认为痉挛型脑瘫患儿15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MOTOmed智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悬吊疗法.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躯干控制能力、Berg量表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和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内皮素(ET)水平.结果
目的 探讨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儿童的运动功能与全身肌肉力量及年龄的相关性,为更好地进行该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7年1月-2021年3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DMD患儿进行运动功能测试(MFM-32)、计时测试(仰卧站起测试、上4级阶梯测试、10 m走/跑测试)、Vignos评分、Brooke评分及全身的徒手肌力测试.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MFM各项分值与其他指标之间相关性,同时分析全身运动功能及肌力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140名4~12岁DMD儿童患者被纳入研
目的 分析青少年就寝时间、晨起时间及睡眠节律模式与过敏性鼻炎的相关性,为深入理解睡眠的健康效应及预防和干预过敏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09年使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上海6个行政区4 932名在校中学生进行流行病学现况调查,采用《青少年睡眠卫生评估量表修订版》(M-ASHS)进行睡眠评估,采用青少年行为与健康问卷对过敏性疾病、个人基本信息、环境暴露等信息进行评估.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就寝时间、晨起时间、睡眠节律模式与过敏性鼻炎的相关性.结果 青少年过敏性鼻炎总体患病率为17.5%,其
目的 探寻一种能够提高MRI睾丸成像质量,从而实现睾丸高分辨率扫描,得到图像清晰、数据稳定的成像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30名25~60岁男性健康志愿者.A方案:在睾丸周围垫衬超声耦合剂软胶袋;B方案:睾丸周围不垫衬任何物品,进行常规扫描.采用A、B两种不同方案对睾丸进行同序列MRI扫描.行轴位T1WI、T2WI、T2WI+FS、矢状和冠状位T2WI+FS高分辨率扫描,高b值DWI扫描,算出目标图像的SNR、CNR值,并用预先设计好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A方案、B方案所得图像质量的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运动障碍,然而,其内在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脑瘫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团队对120个特发性脑瘫家庭进行了深入的遗传学分析,并在45%的患者中发现了潜在的有害遗传变异.通过对114个已知的脑瘫相关基因的整理,从遗传和功能两个方面确定了这些基因的特征,并根据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和相关的智力障碍提出二元分类系统.根据这一系统,对其中两个有代表性的基因TYW1和GPAM的致病机理进行深入探讨.综上所述,我们的发现为脑瘫病因学提供了新颖而
目的 分析《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社会-情绪(第2版)》(ASQ:SE-2)中文版的效度,以期为儿童早期社会-情绪发展的评估提供工具.方法 于2020年5月22日-10月29日,在上海市儿童医院、4个区妇幼保健院(黄浦、静安、虹口、嘉定)及其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保门诊选择560名12~35个月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采用ASQ:SE-2中文版中覆盖12~35月龄儿童的12、18、24、30、36月龄的5份问卷,以中国儿童城市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作为效标.结果 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5个月龄
目的 对比MSCT三维重建、数字化X线摄影对多发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0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数字化X线摄影及MSCT的诊断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对比经数字化X线摄影、MSCT检查对多发性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80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经数字化X线摄影诊断出65例,漏诊15例,诊断准确率为81.25%;经MSCT检查诊断出76例,漏诊4例,诊断准确率为95.00%.MSCT检查对多发性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数字化X线摄影,两者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