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开展“十二五”阶段,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将建设至三千六百万套。规划设计是确保廉租房及保障房质量及功能的关键,其对保障房建设的产业化、适用化、标准化以及精细化起到了引导作用。保障性住房及廉租房建设时间相对较短,建设任务重,建成利润低,因此当前设计师规划的主要难题就是如何建设具有高质量的保障性住房。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要充分挖掘当前我国廉租房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难点,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及建设技术,寻找廉租房、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的创新途径,以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廉租房;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
引言
所谓城市规划指的就是在一定发展阶段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及主要目标。城市规划是进行城市管理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关键部署方案。当前,棚户区居民的主要心愿就是搬离棚户区、住上环境良好的楼房。但随着不断增高的房屋价格,棚户区居民的心愿也就越发难以实现。在这种状况下,有效解决棚户区居住问题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的主要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廉租房及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
一、廉租房及保障性住房概述
所谓保障性住房指的就是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或是投资建设,规定租金标准、限定价格及面积,向那些与规定相符合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局面提供的住房。通常情况下,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以及廉租房几类。其中廉租房指的就是政府提供一定的优惠,通过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向符合条件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假体以实物配租或租金补贴的方式提供具有保障性的住房。经济适用房指的就是政府提供一定的优惠,通过限定销售价格、供应对象、建设标准,向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具有保值性的住房。而公共租赁房指的就是政府通过政策优惠或投资建设,对租金标准、供应对象及建设标准进行限定,向外来务工人员、新就职员工以及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租具有保障性的政策住房。
二、规划目标
第一,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以建立一个层次丰富、布局科学合理、内容多样化及可以体现城市特征的空间为目标。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商业、对外交通、文娱项目进行合理布局,最大程度的满足规划区域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充分结合空间处理与丰富的项目设置,以发挥该项目建设的最大的价值。
第二,居住方面。以构建舒适、优美、方便且兼具良好居住环境的空间为主要目的。主要体现在,居民对规划区域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区域功能结构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空间景观组织优良。
1.合理规划选址
要保证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其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就是对合理选择保障房的地址。所谓保障房不仅是指面积相对较小的保障性房屋,同时其也是解决居民生活问题的房屋。当前,合理选择保障性住房地址成为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一些有资格申请保障性住房的居民也希望保障性住房的地址要尽可能的方便生产生活、交通条件便利、居住环境较好,同时相关配置完善,包括文化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商业设施等。要全面考虑以上基础设施配置状况,考虑供水、供电、供热、燃气、公交等设施是否齐全,不能建设在市政条件差、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区,否则这种情况下的保障性住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的居住问题,但没有解决居民在医疗、教育、沟通及购物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
2.无障碍设计
要将无障碍通道或盲道设置在城市主要公共空间内,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无障碍道路习题,充分表现出 、残疾人的关照,同时还要将无障碍设计设置在住宅楼进户口处。
3.合理设计公共服务设施
以集中布置为原则进行设计,即集中设置不同类型的设施,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般情况下,沿街商业建筑及住宅区配套中心,都会设置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区域通常包括社会卫生服务站、幼儿园及小学等。体育文化设施通常会分散设置在住宅区内,包括健身小广场及活动场所。
4.开展人性化设计
所谓人性化设计表现的就是体现对人的关注,满足人的需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要创建一个新型舒适化的生活环境,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具有较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5.保障各项经济指标的合理性
从规划设计角度来说,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应坚持以精细化、功能全及小户型为原则,充分满足安全、经济、美观及适用的需求。虽然,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但不能因此就降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保障性住房要尽可能的在造价及套型面积上体现经济性及实用性原则,不能降低居住的质量与品质。具体体现在:在住房噪声、通风及日照上要与建设标准相符,要满足国家《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的有关规定。建筑专业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所占的设计比例最大,高达百分之四十五,而衡量建筑设计合理性的关键包括隔声状况、通风、采购、套内功能空间布局与分区以及面积情况等。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有如下具体要求:套间内是否安置了通换新风的装置;厨卫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紧凑、套间与套间之间有没有视线干扰;单元是否设置了无障碍设计;每套是否配置了合理的电气分支回路;建筑造型美观度、色彩选用的合理性、居住氛围的浓厚性;是否选择了合理的结构体系。不具备外窗的卫生间是否安装了机械通风换气装置。
结语:
棚户区时城市与乡村结合区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棚户区亟待改造。但因为棚户区居民大多聚集的都是自身素养较差的人员,导致当前棚户区改造面临诸多困境与难题。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棚户区的改造,重新对其进行编制设计,并积极引导城乡结合处的建设工作,确保棚户区稳定的发展。本文重点剖析了廉租房及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希冀为今后城市棚户区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谢义维.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及中国的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吴美存.基于TOD模式的重庆保障性住房选址研究[D].重庆大学,2014.
[3]陈日光.厦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技术策略[D].华侨大学,2014.
[4]曹鹏.河北平原绿色保障性住房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5]章杰.对北京市保障性住房景观规划设计的调查与思考[D].北京林业大学,2014.
【关键词】廉租房;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
引言
所谓城市规划指的就是在一定发展阶段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及主要目标。城市规划是进行城市管理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关键部署方案。当前,棚户区居民的主要心愿就是搬离棚户区、住上环境良好的楼房。但随着不断增高的房屋价格,棚户区居民的心愿也就越发难以实现。在这种状况下,有效解决棚户区居住问题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的主要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廉租房及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
一、廉租房及保障性住房概述
所谓保障性住房指的就是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或是投资建设,规定租金标准、限定价格及面积,向那些与规定相符合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局面提供的住房。通常情况下,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以及廉租房几类。其中廉租房指的就是政府提供一定的优惠,通过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向符合条件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假体以实物配租或租金补贴的方式提供具有保障性的住房。经济适用房指的就是政府提供一定的优惠,通过限定销售价格、供应对象、建设标准,向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具有保值性的住房。而公共租赁房指的就是政府通过政策优惠或投资建设,对租金标准、供应对象及建设标准进行限定,向外来务工人员、新就职员工以及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租具有保障性的政策住房。
二、规划目标
第一,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以建立一个层次丰富、布局科学合理、内容多样化及可以体现城市特征的空间为目标。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商业、对外交通、文娱项目进行合理布局,最大程度的满足规划区域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充分结合空间处理与丰富的项目设置,以发挥该项目建设的最大的价值。
第二,居住方面。以构建舒适、优美、方便且兼具良好居住环境的空间为主要目的。主要体现在,居民对规划区域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区域功能结构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空间景观组织优良。
1.合理规划选址
要保证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其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就是对合理选择保障房的地址。所谓保障房不仅是指面积相对较小的保障性房屋,同时其也是解决居民生活问题的房屋。当前,合理选择保障性住房地址成为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一些有资格申请保障性住房的居民也希望保障性住房的地址要尽可能的方便生产生活、交通条件便利、居住环境较好,同时相关配置完善,包括文化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商业设施等。要全面考虑以上基础设施配置状况,考虑供水、供电、供热、燃气、公交等设施是否齐全,不能建设在市政条件差、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区,否则这种情况下的保障性住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的居住问题,但没有解决居民在医疗、教育、沟通及购物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
2.无障碍设计
要将无障碍通道或盲道设置在城市主要公共空间内,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无障碍道路习题,充分表现出 、残疾人的关照,同时还要将无障碍设计设置在住宅楼进户口处。
3.合理设计公共服务设施
以集中布置为原则进行设计,即集中设置不同类型的设施,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般情况下,沿街商业建筑及住宅区配套中心,都会设置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区域通常包括社会卫生服务站、幼儿园及小学等。体育文化设施通常会分散设置在住宅区内,包括健身小广场及活动场所。
4.开展人性化设计
所谓人性化设计表现的就是体现对人的关注,满足人的需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要创建一个新型舒适化的生活环境,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具有较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5.保障各项经济指标的合理性
从规划设计角度来说,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应坚持以精细化、功能全及小户型为原则,充分满足安全、经济、美观及适用的需求。虽然,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但不能因此就降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保障性住房要尽可能的在造价及套型面积上体现经济性及实用性原则,不能降低居住的质量与品质。具体体现在:在住房噪声、通风及日照上要与建设标准相符,要满足国家《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的有关规定。建筑专业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所占的设计比例最大,高达百分之四十五,而衡量建筑设计合理性的关键包括隔声状况、通风、采购、套内功能空间布局与分区以及面积情况等。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有如下具体要求:套间内是否安置了通换新风的装置;厨卫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紧凑、套间与套间之间有没有视线干扰;单元是否设置了无障碍设计;每套是否配置了合理的电气分支回路;建筑造型美观度、色彩选用的合理性、居住氛围的浓厚性;是否选择了合理的结构体系。不具备外窗的卫生间是否安装了机械通风换气装置。
结语:
棚户区时城市与乡村结合区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棚户区亟待改造。但因为棚户区居民大多聚集的都是自身素养较差的人员,导致当前棚户区改造面临诸多困境与难题。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棚户区的改造,重新对其进行编制设计,并积极引导城乡结合处的建设工作,确保棚户区稳定的发展。本文重点剖析了廉租房及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希冀为今后城市棚户区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谢义维.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及中国的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吴美存.基于TOD模式的重庆保障性住房选址研究[D].重庆大学,2014.
[3]陈日光.厦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技术策略[D].华侨大学,2014.
[4]曹鹏.河北平原绿色保障性住房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5]章杰.对北京市保障性住房景观规划设计的调查与思考[D].北京林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