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媒介和妇女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考察了亚洲的妇女在媒介行业的就业、晋升和亚洲媒介上的妇女形象问题。作者首先指出.亚洲媒介的唯一共性就是.文化和宗教传统全面制约着这一地区媒介对妇女的表现。除了某些例外,媒介对妇女的表现至今被装在一个统一的偏见的模子之中。作者的观点是.妇女在媒介机构的就业情况近年来有所改善.亚洲很多国家的媒介机构雇佣了越来越多的妇女。但是,进入决最部门的妇女是极少数.而且妇女在媒介部门承担的工作常常是相对次要的。作者认为,尽管在媒介工作的妇女越来越多,却不能对媒介上歧视妇女的情况做根本性的改变,妇女不能进入决策层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在内容方面,作者认为,亚洲媒介上对妇女的表现近年来有缓慢的改善.但也有歧视的回潮。改善表现在新闻报道主题的变他、视角的扩大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回潮主要表现在广告中性暴露彤象重新出现。作者还讨论了通过立法来管理媒介表现妇女形象的问题。
其他文献
应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系的邀请,我于1995年11月对该系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访问。访问中,该系主任陈韬文教授介绍了该系的科研、教学和招生情况。现记录如下下,以为读者提供一些资料。
根据国内现行法律文件的有关规定,我国公民在享受传媒服务,参与大众传播消费”活动中的某些利益,可以分别得到民事法律、行政法律或刑事法律的维护与保障。
在我国《广告法》实施一周年之际.作者走访了北京市广告执法机关、重要媒介以及数十家广告公司.对北京市广告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立法与执法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从理论上分析了问题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为立法与执法机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其中就广告全面审查制度、医疗广告的事先审查制度等问题提出了设想。
政治传播(political communication)研究目前仍限于传播内容和传播方法方面。20年前,斯蒂文查菲(Steven Chaffee)编辑了《政治传播研究:问题和方法》(1975年)一书。布鲁姆勒(Blumler)和古列维奇(Gurevitch)在该书第五章中谈到,政治传播中不存在进行比较研究的基本框架。他们探究了进行比较研究的障碍和不同政治体系中媒介结构与政治机构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进行分析的概念性框架。在该书中,除了探索性较强的这一章外,未涉及文化如何影响政治传播的问题。
期刊
1993年5月,在厦门大学召开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的探索”座谈会。这次会议的不寻常之处在于,海峡两岸三地(大陆、香港、台湾)的新闻、传播、历史、人类、经济、社会、民俗、语言等学科的学者,一起商讨传播研究的中国化问题。这将是中国传播学研究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新闻侵权纠纷,是指由于新闻报道或评论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人身权利而引起的法律纠纷。人身权作为公民和法人因其人格和身份面享有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而人格权中的很多内容,如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都可能因新闻报道或评论的失实或
自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以来,我国媒介对台湾省的宣传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者总结了这一变化的特点,并就这一类新闻报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这类报道的目标是团结、教育和说服台湾各界人士接受“一国两制的主张,针对台湾回归祖国这一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根据两岸关系的发展,其内容应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具体方法是,1.及时、准确、充分地提供信息,2.注意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3.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舆论活动,形成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实行“一国两制”的舆论环境。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