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8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顽固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因影响容貌美,患者求治心切.2005年3月~2006年3月,我们利用针刺配合中医辨证相结合治疗70例黄褐斑患者,并对血液流变学和性激素水平等客观指标进行测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70例均为门诊明确诊断为黄褐斑的患者,排除病例: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无肝炎、结核、肿瘤等严重并发症:⑧在门诊连续治疗一个月以上者。同时选择我院健康女职工20人做健康对照组。
  1.2一般资料:本组70例均为女性,年龄19~52岁,平均为33.43岁,其中30~40岁的患者居多。病程:1个月~14年,平均为3.34年。发病诱因有妇科疾病、妊娠、口服避孕药、消化系统疾病、外用化妆品、日晒等,夏、春季发病明显。
  1.3辨证分型:气滞血瘀型:面部黄褐斑分布广泛,呈紫褐色,或伴有两胁胀满,心烦易怒,经前乳房胀痛或经前腹痛,经行不畅,夹有黑褐色血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薄,脉弦。气血不足型:面部色斑呈浅褐色,皮肤萎黄无华,伴神疲乏力,夜寐不安,心慌气短,腹胀纳呆,经行量少,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肾虚水泛型:面部色斑呈黑褐色,面色黧黑,畏寒肢冷,而浮肢肿,伴有性冷淡,月经量少或闭经,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
  
  2 治疗方法
  
  2.1体针疗法:取穴:主穴局部皮损区、子宫穴。气滞血瘀型加合谷、支沟、曲池、血海、蠡沟、三阴交、太冲:气血不足型加膈俞、肝俞、脾俞、合谷、三阴交、足三里;肾虚水泛型加肾俞、命门、关元、气海、太溪。操作:用32号0.5、寸毫针围刺皮损区,浅刺皮下即可,体针用28号1.5~3.0寸毫针,合谷、支沟、曲池、太冲用泻法,背俞穴、命门、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子宫穴、血海、蠡沟、太溪平补平泻,留针30min,1次/天,2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2.2山药系列处力:气滞血瘀型:柴胡12g、益母草18g、白芍12g、川芎8g、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10g、女贞子12g、谷精草12g、旱莲草20g、紫草3g,共研为细末备用;气血不足型:丹参30g、生地20g、川芎10g、鸡血藤30g、红花lOg、浮萍30g、连翘15g、荆芥穗10g、生甘草10g,共研为细末备用:肾虚水泛型:泽泻12g、茯苓12g、冬瓜仁30g、花生仁30g、红花6g、白附子3g细辛3g、白芷100g、滑石粉100g,共研为细末备用。用时加以蜂蜜适量敷面,1次/天,2h/次,20天为一个疗程。除药物敷面和针刺治疗外,外用祛斑霜(当归30g、白芷30g、丹参30g、紫草30g经醇提浓缩,制成水包油型霜膏),早晚各一次涂于面部皮损处。疗程结束后行日常皮肤护理,每周一次。
  2.3实验方法:血液流变学检测、性激素检测结果分别由我院检验科利妇产科研究室提供。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空腹采血观察(见表1~2)。
  


  


  2.4疗效判定标准: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有效:皮损消退40%以上;无效:皮损消退不足40%。
  
  3 结果
  
  本组70例患者,痊愈25例(占35.71%),显效26例(占37.11%),有效16例(占22.86%),无效4例(占5.61%),总有效率94.39%。血液流变学及性激素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4 讨论
  
  祖国医学对黄褐斑早有记载,明《外科正宗》称“黑斑”,我们认为黄褐斑之所以较难治愈与其复杂的病因病机密切相关。“气滞血瘀,经络不通”是其发生的基本病理特点,本组70例患者均为女性,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妇女,发病诱因除原因不明外妇科病、妊娠、口服避孕药占总数的39.7%,内分泌紊乱,尤其是性激素水平的异常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血清雌二醇和睾酮指标检测结果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女性的雌二醇指标明显增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睾酮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针刺治疗后治疗组雌二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统计学处理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再次证实了黄褐斑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健康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P<0.01),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的增高可使血流阻力增大,细胞压积又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细胞压积呈指数增长,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提示本方法能降低红细胞的聚集性,使血液阻力降低,从而起到改善血液粘度及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其治疗结果显示针刺加中药的有机结合有增加红细胞表面所携带的负电荷(红细胞电泳时间改变,P<0.05)以及分解纤维蛋白原的作用(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比,P<0.05),对红细胞本身数量改变影响不大(红细胞压积改变,P<0.01),这种改变本身使血液更有效地发挥携带氧气和养分的功能,其改变结果使得瘀去滞通。
  黄褐斑是由于面部组织细胞间的微细循环受瘀阻,细胞溶解死亡,黑素增多形成色素沉着所造成的,脸部的表皮层最薄,毛细血管最丰富,也最易形成色素沉着,色素沉着部位主要在表皮基底层,黑素颗粒明显增多,较为严重者真皮层的噬黑素细胞内也有较多黑素,与正常相比,色素细胞的数目、黑素形成以及黑素颗粒的活性都有不同的增长,在施治的过程中,我们根据《灵枢》:“病在皮肤,疾浅针浅,以疏通浅表之经络气血”的原则,采用局部皮损区浅刺,将配好的中药粉末及药引调配液调匀成糊状,敷于面部,在保湿加热的状态下,使药性慢慢渗入肌理,充分利用中药透皮给药途径。由于人面部的表皮最薄,毛细血管最丰富,经络运行汇集于头面,其他穴位辨证施针,使之气至病所,不仅可以使皮损明显消退,临床症状减轻,而且可以降低雌二醇水平,调节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使黄褐斑得以治疗,减少其复发,达到无损的美容效果。
  另外,由于日光中的紫外线作为一种外源性刺激黑素细胞分裂因素,可以使照射部位的黑素细胞增殖,加重皮肤色素沉着,夏季由于阳光照射的增强,黄褐斑的发病及复发几率增高,故皮损与季节呈现出春季发病、夏季加重、秋季减淡、冬季消失的规律,在治疗中应指导就诊患者不要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外出注意防晒,避免日晒。针刺配合中医辨证用药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抑制人体酪氨酸酶活性,阻断黑素的形成,加速黑素的分解,保护皮肤,促进皮损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使黄褐斑得以治疗,效果满意。
  编辑/李阳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临终关怀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7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身心两方面的护理。结果: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临终关怀,能够减轻患者身心痛苦,使其舒适、安详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部分手术方法的改进。方法:基于对唇裂术后唇鼻畸形病理解剖的认识。唇裂继发唇鼻畸形的二期修复包括上唇瘢痕的切除与松解,以及对上唇短曲外翻或过长,唇红、唇弓、唇珠畸形,鼻小柱、鼻中隔偏斜或短曲,鼻头低垂及鼻孔过大或偏小,鼻翼塌陷、卷曲等不同程度的畸形通过局部组织移位或填充等综合矫治的手术方法,使畸形得以纠正,使以上组织恢复正常的解剖形态。结果:自2003年1月
为筛选出适应河南地区栽培的厚皮网纹甜瓜新品种(品系),试验引进海峡两岸新品种(品系)共10个,对其生物学特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各品种(品系)的果实发育期在47~54d不等,
‘美欣,是以自交系‘B101’为母本、‘B83’为父本配制的西瓜一代杂种,早熟,丰产,抗裂果,植株生长强健,全生育期97 d,果实发育期28~30d.果实高圆球形,果皮绿色底覆墨绿齿条带.
在江苏南通地区推广大棚2茬茄子—‘鸡冠菜’高效种植模式,该模式提高了土地的产出,降低了种植成本,每667 m~2纯收益达17 350元,值得在生态条件类似地区进行推广。从茬口安排
目的与意义:与葫芦科其他作物相比,西瓜性型遗传规律和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相对落后.利用不同性型的西瓜材料进行相互杂交获得了5组六世代分离群体,深入分析其后代分离规律及
[摘要]目的:评价一种新型坚固内固定器械用于治疗犬下颌骨线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10只健康杂种犬做为实验动物,于犬双侧下颌骨人工造成线性骨折,使用膨胀蕊体型坚固内固定器械(实验组)及普通坚固内固定器械(对照组)固定颌骨。2周后处死动物取出下颌骨,在材料试验机上进行两个方向的三点弯曲试验及固位钉拔出试验,测定其最大破坏力,标出载荷位移曲线。结果:实验组侧向、垂直向最大载荷及固位钉拔出力分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18岁,因烧伤后面部瘢痕收治入院。既往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2006年1月10日,行右颈部、额部、左面部扩张器置入术(扩张器型号:C REF:EN-C100,批号:2005-036)。术后第二日拔除引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4日,术后10日拆线,2周始注水扩张,均未见异常。行组织扩张2月后无明显诱因出现扩张区域皮肤潮红、瘙痒、皮肤皲裂、症状,以右颈部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了9份不同西瓜材料伸蔓期的光响应曲线,分析各材料曲线的特征参数。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光响应特征参数存在差异:最大净光合速率为W4=W5=W6=圆
‘京葫CRV3’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以‘05-13-15-9-8-20-1’为母本、‘06-10-5-13-11-16-8’为父本选育的高耐病毒病杂交西葫芦新品种.该品种早熟,植株长势强,茎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