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姥活到96岁,她是个小脚老太。在这个年代,历史上的许多小脚老太早就白云一样飘散了,我姥是硕果仅存的小脚老太。幼年的时候,她的脚被裹脚布牢牢缠住,一缠就是四五年,缠成了个小小的三角形。那时候,女人以小脚为美,管这种小脚叫做“三寸金莲”,实际是发育畸形。
那段时间,我守护在病床前,赶写一部小说,那是个关于爱的故事,我姥正在经受病痛的折磨。她皱着眉头,痛苦万分,这份痛苦,一定比缠小脚还难受。我曾经问过她,缠小脚疼不疼,她只是淡淡地说:“那时候,女孩子都这么缠。”现在,没有人陪着她一起痛苦,痛苦的滋味一定就翻了倍。
我姥见到过日本鬼子。她出生于1916年,日本鬼子侵华的时候,她20岁左右,正是妙龄。她说,鬼子见着年轻女人就追,嘴里还喊“大花姑娘”。有一次,鬼子进了村,女人们赶忙用锅烟灰把脸抹黑,把自己弄丑,这是她们可怜的防身术。她们听到马靴声和马蹄声了,就在院墙外。那时候,我姥还没见过鬼子,又害怕又好奇,溜到墙根,踩着水缸盖往外瞧,刚一探头,就看见一排钢盔在眼前闪过,吓得她叽里咕噜摔下来,就像小老鼠上灯台。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许多痛苦,但是,我姥经历的痛苦特别多。缠小脚的痛苦,战争的痛苦,童年丧母的痛苦,还有后来婚姻的痛苦,失去子女的痛苦……每一种痛苦都挺要命的,却都没有要了我姥的命。她常常盘腿坐在床上做针线活儿、摆扑克牌、轻声哼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洒在她平静而又专注的面庞上,这是我记忆中永远温暖的画面。
我从小就是姥姥带大的。那时候生活条件很差,一日三餐都是白菜土豆大茄子,我姥为了给我补充营养,总是单独用一只小锅给我做饭。小锅里做出来的是什么饭菜,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小锅里的美味香喷喷的,我总是吃得很卖力气。邻家的小伙伴见到我吃得那么香,就趴着窗户冲我喊:“小锅屎!小锅屎!”他们吃不到这么香的饭菜,眼馋极了,所以,管我叫“小锅屎”,我不生气,我很得意。
我12岁,妈妈去世了,姥姥忍着失去女儿的痛苦,对我倍加关爱。她用80块钱的退休金,维持着我们两个人的生活。我说“维持”,是因为80块钱实在不多,我姥不得不省吃俭用,一小瓶香油能用一年。你猜得到她怎么用香油吗?她不是往菜里倒香油,而是用一根筷子在油瓶子里蘸一下,然后在菜里搅拌。回想那段日子,其实我一点也没有感觉那是在“维持”,反而觉得很幸福。我姥每天都问我想吃什么,餐桌上总是摆着我向往的美食,顿顿饭都是香喷喷的。如今,生活富足,却很少吃到那么香的饭菜。我问我姥:“那时候怎么把饭菜做得那么香?”她说:“你不挑剔,做啥吃啥。”好像功劳都在我这里。
因为有了我姥,所以,我虽然早早失去了妈妈,却没有失去母爱。
我姥不识字,却敬重文化,敬重书本。14岁,我在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我姥捧着那张报纸看了又看,脸上充满幸福与自豪。可是,看了半天,她只认识一个字——“马”,马三枣的“马”,她也姓马,她叫马莲芳。即使只认得一个字,她仍然幸福,仍然自豪。我姥说,她虽然没上过学,脑子却比那些上过学的人好使。小时候,大人教孩子们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她比那些上学的孩子背得快,如果也有念书的机会,她一定是个很棒的学生。我想,这不仅是脑子好使的问题,而是对知识充满渴望充满敬爱,有了渴望与敬爱,就會创造奇迹。
有一次,邻居老郝太太和我姥坐在楼下乘凉,拿出一本书要垫在屁股底下,忽然又抽了出来,说:“这是我哥哥写的书,上面还有他的照片呢!我怎么能坐在屁股底下呢?”我姥跟我讲起这件事,认为老郝太太在她面前故意显摆她哥哥有文化,对这种行为,我姥既鄙视又羡慕。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也要写一本书,书上有我的照片,也有我姥的照片。我姥不认识字,但她认识照片,她一定会拿着这本书到楼下乘凉的。
可惜,当我真的要写出这样一本书的时候,我姥已经无缘看到了。如果她知道我在干什么,如果她没有生病,她一定会从床上坐起来,捋一捋她躺得凌乱了的花白头发,在阳光中幸福地微笑。
可是,我姥没等我把好玩的故事讲完,就走了,那天正是农历小年。要是我姥还活着,已经一百岁了。她给我留下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爱。如果没有我姥对我的爱,我这个从小就失去妈妈的孩子,该如何成长?我这个性格孤僻内向的孩子,该怎么获得心灵的宁静?我这个老实巴交的笨小孩,哪有幸福可言?爱,可以诞生美德。世界上最爱我的人走了,我将怀揣着爱继续前行,因为,爱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那段时间,我守护在病床前,赶写一部小说,那是个关于爱的故事,我姥正在经受病痛的折磨。她皱着眉头,痛苦万分,这份痛苦,一定比缠小脚还难受。我曾经问过她,缠小脚疼不疼,她只是淡淡地说:“那时候,女孩子都这么缠。”现在,没有人陪着她一起痛苦,痛苦的滋味一定就翻了倍。
我姥见到过日本鬼子。她出生于1916年,日本鬼子侵华的时候,她20岁左右,正是妙龄。她说,鬼子见着年轻女人就追,嘴里还喊“大花姑娘”。有一次,鬼子进了村,女人们赶忙用锅烟灰把脸抹黑,把自己弄丑,这是她们可怜的防身术。她们听到马靴声和马蹄声了,就在院墙外。那时候,我姥还没见过鬼子,又害怕又好奇,溜到墙根,踩着水缸盖往外瞧,刚一探头,就看见一排钢盔在眼前闪过,吓得她叽里咕噜摔下来,就像小老鼠上灯台。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许多痛苦,但是,我姥经历的痛苦特别多。缠小脚的痛苦,战争的痛苦,童年丧母的痛苦,还有后来婚姻的痛苦,失去子女的痛苦……每一种痛苦都挺要命的,却都没有要了我姥的命。她常常盘腿坐在床上做针线活儿、摆扑克牌、轻声哼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洒在她平静而又专注的面庞上,这是我记忆中永远温暖的画面。
我从小就是姥姥带大的。那时候生活条件很差,一日三餐都是白菜土豆大茄子,我姥为了给我补充营养,总是单独用一只小锅给我做饭。小锅里做出来的是什么饭菜,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小锅里的美味香喷喷的,我总是吃得很卖力气。邻家的小伙伴见到我吃得那么香,就趴着窗户冲我喊:“小锅屎!小锅屎!”他们吃不到这么香的饭菜,眼馋极了,所以,管我叫“小锅屎”,我不生气,我很得意。
我12岁,妈妈去世了,姥姥忍着失去女儿的痛苦,对我倍加关爱。她用80块钱的退休金,维持着我们两个人的生活。我说“维持”,是因为80块钱实在不多,我姥不得不省吃俭用,一小瓶香油能用一年。你猜得到她怎么用香油吗?她不是往菜里倒香油,而是用一根筷子在油瓶子里蘸一下,然后在菜里搅拌。回想那段日子,其实我一点也没有感觉那是在“维持”,反而觉得很幸福。我姥每天都问我想吃什么,餐桌上总是摆着我向往的美食,顿顿饭都是香喷喷的。如今,生活富足,却很少吃到那么香的饭菜。我问我姥:“那时候怎么把饭菜做得那么香?”她说:“你不挑剔,做啥吃啥。”好像功劳都在我这里。
因为有了我姥,所以,我虽然早早失去了妈妈,却没有失去母爱。
我姥不识字,却敬重文化,敬重书本。14岁,我在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我姥捧着那张报纸看了又看,脸上充满幸福与自豪。可是,看了半天,她只认识一个字——“马”,马三枣的“马”,她也姓马,她叫马莲芳。即使只认得一个字,她仍然幸福,仍然自豪。我姥说,她虽然没上过学,脑子却比那些上过学的人好使。小时候,大人教孩子们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她比那些上学的孩子背得快,如果也有念书的机会,她一定是个很棒的学生。我想,这不仅是脑子好使的问题,而是对知识充满渴望充满敬爱,有了渴望与敬爱,就會创造奇迹。
有一次,邻居老郝太太和我姥坐在楼下乘凉,拿出一本书要垫在屁股底下,忽然又抽了出来,说:“这是我哥哥写的书,上面还有他的照片呢!我怎么能坐在屁股底下呢?”我姥跟我讲起这件事,认为老郝太太在她面前故意显摆她哥哥有文化,对这种行为,我姥既鄙视又羡慕。那时候,我就想,将来我也要写一本书,书上有我的照片,也有我姥的照片。我姥不认识字,但她认识照片,她一定会拿着这本书到楼下乘凉的。
可惜,当我真的要写出这样一本书的时候,我姥已经无缘看到了。如果她知道我在干什么,如果她没有生病,她一定会从床上坐起来,捋一捋她躺得凌乱了的花白头发,在阳光中幸福地微笑。
可是,我姥没等我把好玩的故事讲完,就走了,那天正是农历小年。要是我姥还活着,已经一百岁了。她给我留下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爱。如果没有我姥对我的爱,我这个从小就失去妈妈的孩子,该如何成长?我这个性格孤僻内向的孩子,该怎么获得心灵的宁静?我这个老实巴交的笨小孩,哪有幸福可言?爱,可以诞生美德。世界上最爱我的人走了,我将怀揣着爱继续前行,因为,爱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艰难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