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笔者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认真借鉴优秀教师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艺术,摸索出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剖析意境,激发学习情趣
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不管是元曲还是现代诗,假如我们不从意象入手挖掘其意境,会使学生一知半解。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的意象,通过对诗词描写意象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为进一步感悟诗歌奠定基础。譬如,我在讲授杜甫的《登岳阳楼》时,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感知诗人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的写法,感受诗歌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总体而言,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伤感,却不消沉;即使沉郁,但不压抑。学生最后都从深层次感受到这首诗意境的开阔宏伟和风格的雄浑。
二、加强诵读,把握诗人心声
初中学生学习古诗文,对文字感到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古诗文,非加强诵读不可。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准了,读多了,就会把握古诗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诵读上下功夫,诸如针对抒情性诗词,务必要循循善诱,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触摸诗人的灵魂。鉴于李白诗歌的抒情性都比较强烈,我在讲授其诗作《行路难》时,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把握诗人的情感波澜,并紧密结合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经历,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态度和轨迹。诗歌一开始写宴会的场面,面对“金樽美酒”和美味佳肴,李白的心情理应是很高兴的,但突然将笔锋一转:“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由高兴转为失落,究其原因是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愤懑。诗人的心情是否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不是常人,在逆境中他还是满怀希望,相信有朝一日自己会得到朝廷重用的,于是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未知,心情不免又变得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而是最后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末句格调高昂,震摄全篇。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诗人李白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深深地感悟到诗人的喜怒哀乐。可见,抒情性的古诗词都有其内在的情感经纬与脉络,解读、赏析古代诗词必须探本求源、深入内心、把握诗人心声。
三、诱发想象,拓展创新空间
一首首诗词恰似一幅幅山水画,而这些美妙的图画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千方百计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才能把诗词变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从而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打开了他们创新思维的闸门。例如,我在讲授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一诗时,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根据诗的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来想象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情境,有的学生把“长云”理解为“浓云”“乌云”“密云”……弥漫、笼罩着天空;有的把 “雪山” 理解为“白皑皑的山”“高大的雪山”,把“孤城”说成“一座孤零零的城”“单独的一座城”。学生通过类似的想象,不断撞击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接着,我适时进行引导性点拨:诗的前两句正是通过“长云”“暗雪山”“孤城”这些特有的景色,描绘出一幅荒凉、阔大、灰暗的景色来暗示条件的艰苦,为下面表现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崇高精神作铺垫。实践证明:我们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使学生获得求知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才能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四、学会鉴赏,锤炼阅读能力
学生掌握鉴赏词语要领是理解句子的关键之所在,为了更好地理解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我首先采取“直接赏词”的办法来鉴赏,即直接品味句中某一词的妙处,理解整个句子的内涵。譬如:温庭筠《望江南》这首词中的最后一句“肠断白蘋洲”,句中的“断”足以表明主人公思念丈夫的绝望之情,从而点明主旨。其次,通过间接赏词的途径来鉴赏词句,也就是把句子中的某一个词换成另外的一个词,比较用词的表达效果,从而实现师生、师生与文本、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我在讲授杜甫《石壕吏》一文时,故意把“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中的“投”字改成“到”,把“夜”改成“来”,然后让学生掂量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经过热烈讨论,学生终于理解了句中的“投”字,表明诗人已经到了走投无路、不得不漂泊他乡的处境;而“夜”在句中更能体现时局混乱、民不聊生的生活处境。因此,经常鼓励学生推敲字眼,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进一步品尝到古诗词的无限魅力。
一、剖析意境,激发学习情趣
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不管是元曲还是现代诗,假如我们不从意象入手挖掘其意境,会使学生一知半解。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的意象,通过对诗词描写意象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为进一步感悟诗歌奠定基础。譬如,我在讲授杜甫的《登岳阳楼》时,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感知诗人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的写法,感受诗歌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总体而言,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伤感,却不消沉;即使沉郁,但不压抑。学生最后都从深层次感受到这首诗意境的开阔宏伟和风格的雄浑。
二、加强诵读,把握诗人心声
初中学生学习古诗文,对文字感到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古诗文,非加强诵读不可。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准了,读多了,就会把握古诗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诵读上下功夫,诸如针对抒情性诗词,务必要循循善诱,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触摸诗人的灵魂。鉴于李白诗歌的抒情性都比较强烈,我在讲授其诗作《行路难》时,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把握诗人的情感波澜,并紧密结合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经历,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态度和轨迹。诗歌一开始写宴会的场面,面对“金樽美酒”和美味佳肴,李白的心情理应是很高兴的,但突然将笔锋一转:“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由高兴转为失落,究其原因是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愤懑。诗人的心情是否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不是常人,在逆境中他还是满怀希望,相信有朝一日自己会得到朝廷重用的,于是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未知,心情不免又变得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而是最后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末句格调高昂,震摄全篇。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诗人李白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深深地感悟到诗人的喜怒哀乐。可见,抒情性的古诗词都有其内在的情感经纬与脉络,解读、赏析古代诗词必须探本求源、深入内心、把握诗人心声。
三、诱发想象,拓展创新空间
一首首诗词恰似一幅幅山水画,而这些美妙的图画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千方百计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才能把诗词变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从而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打开了他们创新思维的闸门。例如,我在讲授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一诗时,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根据诗的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来想象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情境,有的学生把“长云”理解为“浓云”“乌云”“密云”……弥漫、笼罩着天空;有的把 “雪山” 理解为“白皑皑的山”“高大的雪山”,把“孤城”说成“一座孤零零的城”“单独的一座城”。学生通过类似的想象,不断撞击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接着,我适时进行引导性点拨:诗的前两句正是通过“长云”“暗雪山”“孤城”这些特有的景色,描绘出一幅荒凉、阔大、灰暗的景色来暗示条件的艰苦,为下面表现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崇高精神作铺垫。实践证明:我们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使学生获得求知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才能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四、学会鉴赏,锤炼阅读能力
学生掌握鉴赏词语要领是理解句子的关键之所在,为了更好地理解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我首先采取“直接赏词”的办法来鉴赏,即直接品味句中某一词的妙处,理解整个句子的内涵。譬如:温庭筠《望江南》这首词中的最后一句“肠断白蘋洲”,句中的“断”足以表明主人公思念丈夫的绝望之情,从而点明主旨。其次,通过间接赏词的途径来鉴赏词句,也就是把句子中的某一个词换成另外的一个词,比较用词的表达效果,从而实现师生、师生与文本、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我在讲授杜甫《石壕吏》一文时,故意把“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中的“投”字改成“到”,把“夜”改成“来”,然后让学生掂量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经过热烈讨论,学生终于理解了句中的“投”字,表明诗人已经到了走投无路、不得不漂泊他乡的处境;而“夜”在句中更能体现时局混乱、民不聊生的生活处境。因此,经常鼓励学生推敲字眼,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进一步品尝到古诗词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