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来源 :金色年华·学校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7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教育担负着美育各个环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培养艺术素质,提高审美能力、启迪心智、以及激发情感和提高修养方面,都有着特殊的功能。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美育的桥梁角色。
  一位古代的学者曾这样说过:“人的头脑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在学生们最需要美的年龄,他们的思维能力趋向成熟,对美的认识由感性变为理性,由浅表逐渐走向本质,开始追求完美,希望自我更加完善,此时教师应用人格的魅力去影响他们,给予他们一些启示,点燃他们心中的火把!
  
  一、通过欣赏中国美术作品,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的底蕴和素养,让他们胸怀祖国,气质表现得更高洁优雅。
  在美术欣赏课中,借助欣赏优秀的中国美术作品,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用生动、形象的作品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我们知道,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观点和中国整个文明史是分不开的。尤其与中国的哲学、论理学、文学、书法、音乐、舞蹈等关系密切。中国绘画渗透着儒、道各家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如不知道中国儒家的思想,就不可能理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如果不读一点老庄哲学著作,就不可能理解“元四家”会以“平淡天真”作为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就不可能理解何以会在“丝绸之路”上出现莫高窟这样惊人的佛教艺术宝库,如果不读一些中国的古典诗词,就不会体会到中国绘画中有着诗歌般抒情的优点、含蓄蕴籍的情趣、形象生动的比兴法,抑扬顿挫的音韵、节奏。可见中国绘画作品的背后,蕴藏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此,现在的孩子们若是不闻不问,只知道跟潮流、随时尚,势必会流于肤浅、浮华。所以对高中生来说,更是要主动获取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加自己的内涵。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更多是注重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挖掘和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阅读有关资料、了解相应文化。比如在欣赏顾恺之的《女士箴图》时,首先讲解这幅画曾经的遭遇以及现在还漂泊在外的事实,使学生在惋惜之余对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产生深深的热爱,然后逐渐讲解画中所表达的那种规劝女子应有的一些美德,普天下女子都可以借鉴。在讲解的过程中,我看到许多女生不知不觉的端坐起来,表现出来的某种仪态和气质。我体会到了艺术给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是珍贵的,是可以引起共鸣的。难怪有些人说:一个人如果听上三个月高雅音乐并且欣赏一些名画,气质马上会变。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从艺术作品中体会到它所包含的文化的时候,是文字无法表达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具有冲击力的改造。
  
  二、结合欣赏表现人物美的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他们去发现内在的美,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人物美的内容。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感受作品的造型美、结构韵律美、色彩美、形态美、均衡美、和谐美等形式美;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去发现作品中的人文美、气质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深层的、内涵的美。帮助他们站在高起点上来鉴赏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如在欣赏西方作品中,古希腊建筑体现出人和神高度和谐统一的雅典神庙,充满了人的气息。在象征男性刚毅、雄浑的帕蒂农神庙的衬托下,象征女性的伊瑞克仙神庙显得那么端庄典雅。又如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再也没有了中世纪时期高高在上的冷漠神情,而是由和蔼可亲、充满关爱之情的人间母亲所代替,让我们体会到了人文精神的美。再如,荷兰画家维米尔,在他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俑》,让我们感受到纯纯的奶香和质朴的气息;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兹用他的画笔描绘宫廷中最底层的纺纱女,画中妇女勤快的身影,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美的内涵;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在他的画中歌颂勤劳淳朴的劳动妇女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以一幅《泉》,向人们展示了女性的纯静美;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在《自由引导人民》一画中表现了女性不畏牺牲、大义凛然的美;印象派女画家卡萨特,用她女性特有的细腻,表现了人间母与子、母与女的亲情美。
  
  三、以艺术家优秀的艺术品质,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良好的气质应以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文明程度、思想品质为基础,再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事业结合起来,才会感到充实,才能在气质上表现为振奋精神、神采飞扬,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我们的美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为了理想和信念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如西方有常年站在脚手架上,仰头画拱顶画,使得背变驼的伟大画家、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有放弃优厚报酬而尊重艺术规律却穷困潦倒的荷兰画家伦勃朗;有一生追求光和色,却几乎将眼睛画瞎的莫奈;有在画中表现阳光、鲜花、欢乐,而生活却是在穷困中度过的雷诺阿,还有凡高。在我们中国美术史上,也有许多的事例。如不甘与黑社会同流合污的王冕,有怀才不遇处境凄凉,却不屈不挠的徐谓、朱耷、郑板桥。欣赏大师的作品,走进大师的心灵,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将他们的理想同祖国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勇敢面对。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倘若没有理想的追求,也就谈不上什么优雅的气质了。只有美与理想的一致,才能使人性充满魅力。
  
  四、在教学中设置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著名影星索非亚罗兰这样谈到“如果你自信,你就美丽。一旦相信自己有自信的充分理由,真正美丽的潜能便属于你所有。”课堂中我们不仅要通过欣赏作品来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文化素养,更应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增强自信心。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首先,老师应该把学生当作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语言描述,以及多媒体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情感的体验。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比如,设置悬念式的故事情境。如教学中,老师先讲了一段关于凡高的故事,然后设置悬念:凡高最后为什么自杀了?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课上学生通过对他的作品分析,逐步走进艺术家的心灵,他们说出了许多原因,最后通过讨论,大家终于认识到:凡高是一个真正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的艺术家。他们每个人讲解他们自己找到的有关资料,积极发言,他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在体会画家,了解画家,课堂上他们为画家慷慨,激动。他们此刻自信的表情是让人感动的。
  但愿我们向他们输入正确的审美观后,激发他们的审美潜能力,让他们按照审美的规律去塑造自身的美,并将审美的感受延续到未来的生活中。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人类文化在本质上是历史的,只有把文化放在适当的历史视野中才能理解文化的真实内涵。
所谓成功观,是指个人对于成功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是人生价值观的一种具体表现。对当代大学生成功观的认同模式及价值引领研究,意义在于通过价值取向的探讨、分析和引导,帮助大
如果说大多数中国人的奥运热情,是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被点燃的,那么韩美林跟奥运结缘要比许多人更早:1996年,韩美林应邀为第26届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设计了纪念性大型城雕《五龙钟塔》,向外国友人真切地展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自从与奥运系上了一个结后,韩美林与奥运就再也分不开了。  热情的“啦啦队队长”  2004年雅典奥运会,奥组委安排了一场精彩的体操表演,各个国家派出了自己最优秀的选手。当轮
学位
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在学术层面的探究。  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