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初一数学入门教学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数学又是所有理科的基础学科,初一数学入门教学效果的优差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要使初一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后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初中学好数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所有理科的基础学科,它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不少学生在小学数学成绩较好,到了中学却不令人满意。原因之一:中学教学无论是教学方还是接受方都存在一个与小学教学相衔接的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如何搞好初一数学入门教学的体会和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一般地说学生会安静地听完第一堂课,然后对你掂斤估量,觉得你的教学水平怎么样,工作经验如何,并且与心中的楷模——自己的小学老师作比较。学生在这一比较中,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适应你,还是以消极、挑剔的态度来对付你,影响着他们学习兴趣的增减。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初一的第一节课是这样设计的:本节课不安排新课内容,主要介绍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趣味知识。首先板书“+”、“一”、“×”、“÷”、“=”五个小学数学常用的符号,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吗?学生都能纷纷说出其意思。接着又问: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来的吗?学生说不出来。就向他们介绍了常用数学符号的由来。“+”: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所创,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一”:也是魏德美所创,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減少。“×”: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首先使用,乘是增加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所以将“+”号斜了过来。“÷”: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所创,意思是表示分界,所以用一横线把两个点分开。“=”: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他认为世界上只有用这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符号来表示等值最为恰当;接着,还给学生讲了“数学家巧解实际问题的传奇故事”,举例告诉学生从丑常的生活小事(如猜单双等)到高精尖的卫星运动轨道无不存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介绍了数学中的7种高效思维方法等;最后动手随意而迅速地剪出五角星,提问学生你能画一个圆刚好经过一个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吗?你能在一个三角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吗?又通过简单作图画出了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还提问学生:你能画一条直线把等腰梯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有几种分法?学生迅速地说出了几种回答,接着给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并告诉他们:你们只要认真学好数学,它会告诉你们比这多得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可以比老师画得更快,做得更好。这节课涉及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且又都很感兴趣的,因此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充满了向望和极大的热情。课后通过了解学生,他们通过这一节课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直喜欢学习数学。
  二、进度适当,精讲多练,稳扎稳打
  心理学告诉人们,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刚进初中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相对还比较欠缺,如果有的教师“望生成龙”心切,刚开始一味赶进度,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或用来补充内容,提高要求,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没时间去消化,理解不透彻,导致作业无从下手,错误率高,测验得不到好成绩,这给学生增加了失败的情感体验。尤其当学生接连遭受失败时,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挫伤,其后果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这对教师以后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初一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
  如有理数的运算中学生能够记住运算法则却不能熟练正确运用等,针对初一学生兴趣和意志力特点,在每一个运算法则学完后都安排有练习课,使学生能够巩固做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梯度,课堂上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练习的时间,精选一些中下学生“跳一跳,能摘得着”的例题,习题进行训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混合运算一课中设计了如下练习: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O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大家都知道,温度计上的O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零碎、小数目的;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大家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O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任何数除以O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纲推荐的8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  关键词:古诗词素养能力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妙利用时间。学校7:25早读,我一般7:1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
内容提要:现代教育技术,顾名思义,是现代教育与现代技术的组合。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科学的急剧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一切现代的辅助设施和技术,包括利用声、光、电等技术的设备和现代化的、超前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  本文简要介绍了桐乡市高级中学英语教研组自建校以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着重谈了Basic语言程序在提高较落后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水平方面的作用,较
摘要: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小学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
摘要:经过几年的数学教学,我发现很多数学差生不是“脑子笨”,而是对学习兴趣不浓,甚至是“我不愿,不想学数学”。由此可见,数学差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缺乏学习动机是导致数学成绩较差的内部原因。而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相互作用,同为因果。对数学缺乏兴趣必定导致成绩差,而成绩差又会加重厌学情绪。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数学差生的转化问题,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数学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在当今的学生中占有很大比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承载这些问题的主体是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又面临一个新的课题.从在校表现来
摘要:语文教学一定要“目中有人”,阅读教学也是一样。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级或启蒙阶段,一定要从培养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抓起。切不可低中高不分,小学中学不分,一味“讲深讲透”搞烦琐分析,弄得头绪太多,门槛定得太高,使学生进不了门。  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依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初中化学进行创新教育很有必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依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初中化学进行创新教学
摘要: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写出漂亮的文字,渴望自己的笔端流淌出清新、活泼的小溪。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学习负担重、阅读量小、积累欠缺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语言的“质量”似乎并不是足斤足两。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让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从“下里巴人”奔向“阳春白雪”,是萦绕在许多同学心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方法似乎很多,各式各样刊物上的指导文章各显神通,又常常令这些同学无所
摘要:课堂属于学生是新课题,新课标的要求,是生本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部份和精华部份,是素质教育创新发展形势下课堂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指导原则。在此形势下,近年来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进行生本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使学生喜欢上了政治课,能独立思考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看问题有了自己的主心骨。同时中考政治科的成绩在县上名列前茅。那么,把政治课给学生,到底给学生什么呢?  一、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