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剧《党的女儿》中田玉梅的形象塑造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lu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女儿》是中国歌剧中的典范作品,具有极为宝贵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歌剧的时代背景和剧情简介入手,深入剖析了歌剧女主人公“田玉梅”的心理活动和音乐形象塑造。
  【关键词】性格;戏曲;形象塑造
  歌剧《党的女儿》在继承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融入了西洋歌剧的音乐结构,这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史上是不可小觑的进步,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有了全新的方向,也为后来的歌剧创作提供了优秀借鉴。
  一、歌剧背景及简介
  (一)创作背景
  歌剧《党的女儿》改编自电影《党的女儿》,但曲作家们并没有完全在电影版本的基础上进行改动,而是充分按照歌剧的特点进行作曲编排,从语言到旋律,都赋予了《党的女儿》新的含义。
  (二)剧情梗概
  该剧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杜鹃坡上的一场生死较量。田玉梅和其他七位共产党员被白军抓获,处以枪决,“田玉梅在老支书的掩护下死里逃生,找到了七叔公却被马家辉陷害为叛徒;”玉梅前往好姐妹桂英的家中却发现其已神志不清,两姐妹倚在门前深情回忆往事,终于唤醒了桂英。玉梅、桂英和七叔公组成了战斗小组,准备揭穿马家辉的叛变。为了保护战友,玉梅再次落入敌手,最终怀着对党满腔热情慷慨赴义。《杜鹃花》悠扬的旋律飘荡在杜鹃坡上,充满了无限地希望、光明。
  二、“田玉梅”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对党的忠诚与深情
  与叛徒马家辉“人往高处走”的邪恶嘴脸相对比,田玉梅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顽强信念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唱段《血里火里又还魂》选自歌剧第一场,这是一部戏剧性极强且富有表现力的声乐作品,充分表现了田玉梅死里逃生呐喊着报仇雪恨的戏剧感。
  谱例一:
  这一经典唱段抒发了女主人公发自肺腑的呐喊,尤其是处于高音位置的一个“哪”字充分表现了革命党人坚韧、无畏的英勇气概。这一旋律自第一场后在歌剧中多次出现,成为了女主人公田玉梅的主题音调。
  (二)对女儿的深爱与愧疚
  身为一名革命者,田玉梅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革命事业上,对女儿娟妹子的关爱显得微乎其微。田玉梅的唱段《万颗钢针心上插》以及《孩子啊,妈妈对不起你》通过悠扬的曲调和朴实的歌词感动了无数观众。这世上没有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而田玉梅在重要的革命任务前却又不得不舍小家顾大家。在整部歌剧中,这种看似细小的生活情节却表现了革命生活的无比艰辛,以及为了革命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而这种情感和精神也恰恰烘托了田玉梅的主题形象。
  (三)对革命同志的深切关爱
  玉梅和桂英同为杜鹃坡的共产党员,又是幼时一起长大的姐妹,情谊非常深厚。死里逃生的玉梅前往桂英家中时发现好妹妹桂英已神志不清,于是在为桂英梳头发的时候唱起了一段动人的“我那亲亲的小妹妹”,这种感情最终唤醒了桂英。当玉梅再次赶来时,桂英欲上吊自尽,玉梅劝说无果,唱起了姐妹俩儿时的歌谣《杜鹃花》,桂英终于从逃避现实的疯癫中醒来,一起加入了战斗。
  谱例二:
  《杜鹃花》这首作品属于单二部曲式,采用了南方民歌的曲调,悠扬、甜美。歌词也通过“借物言志”来比拟女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三、“田玉梅”的舞台形象塑造
  (一)台词表述
  传统戏曲中的语言主要分为“韵白”和“话白”,韵白较夸张,声调起伏大,音乐与节奏感鲜明,“话白”则趋于生活化。“歌剧第一场中《血里火里又还魂》中的念白就是借鉴了韵白的表现特点,每个字拖腔较长,其声调高低起伏,吐字铿锵有力,“老支书!亲人们哪!”在表演这段念白时应充分揣摩玉梅死里逃生后接近崩溃的情感,发声位置较高,气声的合理运用更能充分表现玉梅此时的心理。”这句念白的语调,完美塑造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形象。在歌剧第四场中,玉梅看到桂英想要上吊自杀,于是倚在门前回忆两人儿时在杜鹃坡上的时光,这个时候台词则接近于“话白”,富于生活气息,音色柔和,正是这种语言的魅力将桂英感染,才放弃了轻生的想法。
  (二)舞台形体
  演员的形体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手段,舞台之上的每一个动作、眼神都必须经过演员的提炼和拿捏。歌剧与戏剧中的形体也不相同,歌剧演员需要将自己的舞台情绪融入音乐当中,一颦一笑,甚至一个眼神都要与音乐同步。歌剧《党的女儿》中女主人公“田玉梅”是一名农村妇女,这就要求表演者去模仿农村妇女的形态、说话语气。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在饰演田玉梅这一角色时,充分融合了生活中的动作与对话,使得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中国歌剧较西方歌剧的诞生晚了将近四百余年,但正因这段历史的沉淀,中国歌剧在秧歌剧、歌舞剧的基础之上逐渐成长起来,一经诞生便势不可挡。歌剧中塑造了田玉梅、桂英、马家辉、等多个特点鲜明的形象,在结构、表演等方面也为后来的歌剧创作提供了借鉴,在中国歌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参考文献
  [1] 张静.民族歌剧《党的女儿》艺术特色探析[J].文艺评论,2007.
  [2] 靳晓莉.论歌剧《党的女儿》的中国民族风格[J]. 艺术评论,2011,12(8):75-77.
  [3] 王军.戏曲语言在歌剧中的运用——歌剧《党的女儿》的戏曲风格[J].戏剧文学,2009,6:52-54.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们中国的民族传统审美中,虚实相济是美学思想的一条主线;气韵生动是至高境界;诗化意境是中国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不同的时代、文化下,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因此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有属性,在阶级社会还具有阶级性。  【关键词】中国传统审美;西方音乐;审美观的应用  在我们中国的民族传统审美中,虚实相济是美学思想的一条主线;气韵生动是至高境界;诗化意境是中国民族独特的审美
本文以美国语言学家克莱森(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外语学习中焦虑这一情感因素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焦虑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在外语课
【摘要】《音乐鉴赏》课堂是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课程。做好《《音乐鉴赏》的课程教学,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对此,本文从音乐人类学视角出发,探讨了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应如何有效实施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音乐鉴赏》;音乐人类学;文化背景;多媒体技术;教学实践  《音乐鉴赏》课程是一门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外音乐发展背景、历程等相关内容和掌握中外名歌名曲
文章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如何将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创设最佳英语学习环境的方式方法做了研究,认为网络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旧县背装源于洛阳嵩县的民间造型舞蹈,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旧县背装的表演已融入了舞蹈、曲艺、高跷、杂技等更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演出生动形象。旧
【摘 要】文章针对交直流打压仪的应用现状,提出了集成打压平台的设想。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际考察,解决了分步打压问题,节约了时间成本,避免多次移动电容可能造成的磕碰甚至损伤。  【关键词】交直流打压仪;集成平台;自动控制  【中图分类号】TP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6-0107-02  1 现状  机房现有交流打压仪和直流打压仪各1台。交流打压仪为手动调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从体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育课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融入“健康第一”理念进行了思考。
1 进行光缆单盘检测的意义光缆单盘检测是对运至施工现场的光缆进行长度、损耗常数的测量和光纤后向信号曲线的观察,以确认光缆的主要技术指标是否达到工程设计和合同文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