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多元氛围 激发随笔情趣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n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一直以来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师一直都在苦苦地探索,希望能找到一种学生乐于接受、老师易于操作的作文教学法。本文用实践研究,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方面试做积极尝试,创设了“每日随笔”多元氛围新模式,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具体研究。采用了“寻找‘趣’素材”、“表演‘真’故事”、“片段‘妙’评论”、“美文‘精’欣赏”、“评选‘小’作家”的环节,从实际意义上让学生喜欢写作,知道写什么,以及如何能写好,在这五方面作了具体分析和论述,实践证明,“每日随笔”多元氛围新模式是提高写作教学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现状 策略 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097-01
  1.作文教学的现状
  1.1作文题材限制
  由于现在的写作基本都是处于半命题、全命题或者给主题写作文等状态,导致学生对这些题目都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作为孩子,在他们的眼中有自己喜欢的特定世界,他们的审美与大人有着极大的区别,喜欢的事物另有其他,但非要让他们去写不感兴趣的事情,我相信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被动的“参与者”,而非发自内心想要表达。
  1.2作文要求太多
  每个年段都有每个年段应有的作文要求,因为检测的时候有作文的板块,所以许多老师会将平时的写作练习与考场作文对等起来,对平时写作的要求就是考场作文的要求,我们常见的考场作文要求都有这些: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XXX字;题目自拟,紧扣主题,不少于XXX字;以“XXX”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XXX字的文章……虽然从这些作文的要求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出题者的本意是希望学生能有创意,发散思维,但是其中的“根据这段话”、“不少于XXX字”、“诗歌除外”等要求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很难得到学生喜爱的。
  1.3作文评价枯燥
  很多学生喜欢在上课传纸条、让别人来批改自己的作业、毕业的时候让朋友写同学录,这些都在印证着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其实喜欢和别人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沟通对话,至少并不排斥。拿到作文教学中也是一样,其实学生也想要看到老师通过作文和自己对话,可是我们常见的评价都是“叙事详细”、“运用了XXX手法”、“卷面清楚”、“主题鲜明”……这些勾不起学生的任何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想要写些东西给老师看的愿望了。
  2.作文教学的策略
  2.1寻找“趣”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追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确实,充实的生活本来就是写随笔的起点和源泉,所有的灵感、妙思都在这里面。学生也许会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不在意,教师就在这里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到这双会观察生活、可以发现美好的眼睛。在班级中开辟出一个天地,专门供学生写每天自己发现的事情或者想写出来的事情,鼓励他们将自己发现的任何事情都写到上面,越细小越好,越是没人发现的越好,越是大家敢兴趣的越好。这个举措只要坚持一小段时间,就能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发现的事情慢慢从同学间扩展到班级内、校园里、家庭中……鲁迅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看到一点就要写下一点。”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下,会逐渐开始观察到从前并不会在意的各种小事,因为只有对生活各种事件留意并留心的学生,才能坦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2 表演“真”故事
  为了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写出作文,可以尝试用“表演”再现故事的现场。语言虽然作为一个感性的存在,它描述的形象和情景却具有间接性,阅读过程可以看成是文字语言——作者联想——显现形象,而写作就恰恰相反,是一个逆向的过程,即再现形象——作者创作——文字语言,所以在下笔前,让学生进行表演是一项事半功倍的事情。如圍绕“悲伤”一词,要求每个孩子用自己的表演来表现。有的皱着眉头沉思,有的瘪着嘴发呆,有的口中念念有词,还有的扶着额头、锤着胸……接着,老师就能引导学生们从刚才的这些表演中选出几个来具体描寫,每一个神态每一个动作都记录下来。这样的段落一定比没有表演前更加生动活泼。再如描写一个动作就更加需要进行表演了,“吃苹果”简简单单,学生们可能一句话就写完了,但是给他们一个苹果,从这里开始让他们进行表演,就不仅仅是“吃”这一个动作了,还有“看形状”、“察颜色”、“掂分量”、“闻气味”、“品滋味”等等。
  3.作文教学的成果
  经过长达一年多时间对学生的观察以及对举措的实施,验证了“每日随笔”多元氛围新模式的创设益处多多,能够让语文教学中相对困难的“作文教学”比较容易地开展,也能改变学生对作文固有的观念,从而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1]薛晓嫘.语文认知目标设计概说[J].中学语文教学,2002,10:19-21
其他文献
【摘要】以西藏部分高校为例,对西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有针对性地结合地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關键词】大学生 思政教育 西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073-01  一、西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是培养边疆建设人才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
期刊
【摘要】这几年高中阶段的教育习惯把德育放在主要位置,其主要原因在于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才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因为品格与能力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德育的树立是提升成绩的基础,因此笔者也想从“敬,净,静,竞”这四个方向来表达一下自己对德育教育的观念。  【关键词】德育 高中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082-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和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为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而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活动和创新育人教育要想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也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下运行。所以,应该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实践育人活动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期刊
【摘要】阅读,是最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途径,主题阅读,更是联系课内外,得益于课内外的有效举措。那么,怎样在课堂中实施主题阅读,有效引入美文阅读呢?可前置美文,发挥导向作用。后置美文,发挥比较、启发作用。穿插美文,发挥美文的梯次助推作用。这样主题美文的阅读就有助于提高课本文本目标的达成的,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把学生引入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去。  【关键词】使用 主题美文
期刊
【摘要】综合实践课外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注重对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创新实践性课程。与其他類型课程的目标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素质教育 生本教育 合作意识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作为一个目前教育界很火热的词语,微课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追捧。对于高三政治课堂教学来说,运用微课有助于教师进行重难点的讲解,也有利于学生进行高考的复习。本文首先对微课的特点做了简要分析,重点在于对如何在高三课堂教育中运用微课进行教学进行分析,以期对现代高三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微课 高三 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077-02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开设之际在教学的目标、方法、实践细节上存有问题,且引起社会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所以在对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时候就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探寻如何能更好的推行政治思想教育。本文主要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政治教育理念,提出改进艺术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最佳
期刊
【摘要】我国早已走入新媒体时代,给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应当积极地与时俱进,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同新媒体进行高度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接地气”,在形式上更加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
期刊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是提升学生语言知识水平,拓展学生语言知识视野的有力推手。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学生对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缺乏浓厚的兴趣,致使儿童文学作品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鉴于此,激发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学不懈努力的方向。本文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创设有趣的阅读氛围、推荐有趣的阅读内容以及采取有趣的促读方式三个方面浅显论述激发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兴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098-02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抒情的能手,驾驭语言的巨匠。她留下的五十来首词是宋词中的瑰宝。她的《漱玉词》中表现出来的“愁”字,不仅色彩浓淡不同,“愁”的内涵也不同。古人说“眼泪描写易,愁肠写出难”。李清照化“难”为“易”,写出了“愁”的具象,具有活生生的可感性。所以探讨一下她筆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