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生态视角看康拉德非洲丛林小说叙事的矛盾性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yong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后殖民研究与生态批评相结合,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研读康拉德的非洲丛林小说代表《黑暗的心》,剖析研究发现康拉德非洲丛林小说的叙事语言具有不确定性和矛盾性,体现出康拉德在殖民思想和生态意识上的矛盾性,为读者从殖民和生态合二为一的全新视角来解读康拉德的经典之作《黑暗的心》提供有力的借鉴。
  【关键词】康拉德 非洲丛林小说 后殖民生态视角 矛盾性 黑暗的心
  引言
  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擅长创作海洋和丛林小说,其代表作《黑暗的心》被誉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经典,在全世界享誉盛名。小说自问世以来,赢得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从精神分析、叙事技巧、女权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生态批评等诸多视角对该作品进行解读。其中以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为切入点,讨论康拉德的殖民态度的作品最多。同时,有些学者认为约瑟夫·康拉德在小说中运用很大篇幅展示了欧洲殖民进程对非洲生态的破坏,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的文章也很多。不过,有些学者却认为康拉德的殖民态度和生态意识具有矛盾性,但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从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一文中矛盾的叙述语言去探讨其殖民态度和生态意识的矛盾性,为广大读者从更多视角来解读康拉德的非洲丛林小说提供借鉴。
  一、殖民态度的矛盾性
  康拉德的多重文化身份造成了其思想意识的矛盾性,他笔下的“自我”形象也不停发生着变化,他时而是传播文明的天使,时而是有着残暴形象的恶魔。康拉德的殖民主义态度具有矛盾性。他一方面批判殖民者,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摆脱殖民者的意识。
  首先,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描述了欧洲殖民统治下的非洲殖民地人民苦难的生活景象和殖民主义者贪婪、虚伪和“吃人”的本性,他覺察到了欧洲殖民扩张的不道德性和罪恶,更是对殖民扩张对非洲大陆带来的 “进步”提出了质疑,小说体现出了作者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批判,这些可以说明康拉德是一位反殖民主义者。
  同时,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的叙事语言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矛盾性,小说自身蕴含了自相矛盾的因素。他在批判欧洲殖民者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宣扬了白人至上的理论。
  二、生态意识的矛盾性
  康拉德在《黑暗的心》开头描写了一幅原始自然、未受西方文明冲击的非洲和土著人安静祥和的画面,黑人们“大喊大叫,还唱着歌……他们有着骨骼、肌肉、粗犷的活力和行动的矫健,和岸边的海涛一样自然真切……望着他们是一种莫大的欣慰。”这些语言体现了康拉德亲近自然、崇尚原始的亲生态意识。他还描述了欧洲殖民者对非洲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土著人的迫害和摧残,用生态批评的视角将自我置于生态系统中。殖民者们带着“钢枪”、“炸药”、驾驶着代表现代文明的“蒸汽船”,驶入原始丛林,开拓荒原,掠夺象牙等自然资源,他们在所到之处焚石炸山、涂炭生灵。作者笔下的黑人奴隶“身上的每一个关节都像绳子打的结,每个人的脖子上都套着一只铁项圈,一根链条把他们拴在一起,链条的环节在中间摇荡,发出有节奏的丁当声。”这正是作者对欧洲白人的反生态行为的批判,揭露了殖民者借“发展”为名,在对殖民地进行疯狂掠夺的罪行,流露出康拉德对欧洲文明的批评、对人性的忧思和对生态的关怀之情,体现了康拉德小说的后殖民生态写作意识。
  但是,康拉德早年的生活经历和多元的文化身份让其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影响。在《黑暗的心》中他把非洲描述成 “蛮荒之地”,认为非洲是“人类的黑暗的中心”,有着“黑色的丛林”、“黑色的肢体 ”和“黑色的山岚”,他笔下的非洲是与瘟疫疾病相联系的,非洲丛林是“险恶的”世界,并对此充满了恐惧、戒备的心理。作品中多次提到“象牙”,而对获取“象牙”残忍杀害大象,造成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却只字未提,这表明康拉德和其他殖民者一样认为动物只有工具作用——提供象牙,获取财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康拉德生态意识的局限性,他对殖民者的所作所为有时呈现出的是一种默认、暧昧的态度,甚至表现出明显的反生态意识。
  三、结语
  康拉德的作品在主题、背景、叙事语言和思想意识上均具有矛盾性。《黑暗的心》中塑造的人物库尔兹是欧洲文明的产物,身上背负着欧洲文化的烙印,康拉德自身也是该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康拉德小说的叙事语言有着矛盾性,这是与其多元的文化身份和特殊的历史语境是分不开的。读者在阅读《黑暗的心》这部小说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在承认它的反殖民主义进步性的同时,也要客观地看到他自身所存在的殖民主义意识的缺陷。另外,康拉德敏锐地捕捉到了殖民扩张与生态问题之间的联系,表现出了其超前的生态意识。康拉德对库尔兹悲剧命运的刻画流露出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其生态意识的觉醒,《黑暗的心
  脏》是一部前瞻性与复杂性的优秀作品,是世界文学的瑰宝,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房洁.《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生态意识的矛盾性解读[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2]刘力蕊.生态批评视角下的《黑暗的心》[D].华北电力大学, 2011.
  本文为2017年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后殖民生态视角下康拉德非洲丛林小说研究(SK2017ZD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是每一名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现在的英语教学已经很难适应实际的社会需求。基于此,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英语的教改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给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教学;教改  【作者简介】赵守夏,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引言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质
【摘要】自从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趋于繁荣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我国医学生的英语能力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为了能够提高医学生的英语能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展了英语社团,作为医院生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一种方式。但是如何在英语社团培养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目前各大高校重点关注的话题。由于目前医学生存在英语能力相对落后,教学模式单一的等现状,所以本文主要是分
【摘要】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尝试,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脱解出来,教给学生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高效率地学好英语。  【关键词】调动内在动力 学生爱学乐学 实行民主 调动兴趣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活动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能主动学习的同时,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并随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及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展现原文风格,传播文化内涵。散文是中国文化最好的载体,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为例,浅谈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缺省 散文翻译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灵活的文学体裁,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一种文学体裁。文章的翻译
【摘要】现如今,英语逐渐成为世界性语言,我国一直将英语作为一门主要学科来教授,大部分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英语。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善于运用自然拼读法这种比较高效简单的词汇教学法,提高学生掌握英语词汇的能力。本文主要分析自然拼读法的特征,小学PEP版英语教材对学生英语词汇的要求,并分析在小学PEP版英语词汇教学自然拼读法的实际应用,供小学英语老师参考。  【关键
【摘要】翻译活动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本文探讨了两类性质不同的翻译在翻译能力模式的构建上是否存在异同,在翻译教学中是否需要差别对待。此项研究对于我国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文学翻译 非文学翻译 翻译能力  一、引言  文学翻译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发展高潮,发展长久且较为完善。直至今日,文学翻译在高校的翻译教学中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非文学翻译
【摘要】功能翻译理论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基于高校教育的实际性翻译需求还是基于教学实践的翻译对象而言,功能翻译理论都作为基本法则,存在于翻译教学之中。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于其应用优势和应用方法,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只能够应用功能翻译理论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作者简介】王璨(1986.0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硕
【摘要】语音基础影响语言学习的成效。当前,高职高专的语音教学存在着教材不理想、学生的语音面貌差、不重视语音学习等问题。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语音面貌是高职教师面对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语音教学  引言  学好语音意义重大。首先,良好的语音语调有助于培养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王初明等人关于英语语音自我概念的研究发现:语音掌握的好坏影响学习者对自己整个外语学习能力的评价,进
预设作为语用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早已被学者们应用于各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当中,如:陈新仁、王芹等学者们分析预设在广告用语中的作用;康家珑、池昌海、蔡晓丽、蒋冰清、朱军等学者研究预设理论与言语幽默产生的关系。笔者拟从说话人和受话人两方面的角度,用英汉语语料阐述言语幽默的形成机制。  一、语用预设理论概述  预设(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德国逻辑学家、哲学家弗雷格
【摘要】艾丽斯·沃克笔下的迪伊是一位个性鲜明,追求白人文化的非裔美国黑人中的激进分子。尤其是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日常家用品—“被子”一事上其表现更为突出,迪伊与母亲及妹妹麦吉的态度截然不同。但在争夺传统的“百纳被”失败前后,她的一言一行都折射出她是一位文化流浪者的本质。沃克竭力倡导黑人拥有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勇敢 文化流浪者 文化价值观  一、名家思想  现代思想家法农曾对西方统治、文化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