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孝道与幼儿孝心培养

来源 :幼儿教育·家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南方都市报》看到一篇随笔,质疑“孝道有没有过时”。面对生活中不少子女不尽孝道的社会现实,作者不无忧虑地指出:“最让人担心的是,在错乱的文化浸染下,眼下中国培养出这么不着调的一批人,对中国传统一知半解,学西方文化也学个半吊子。他们在真正的强权面前,没有表现过什么独立精神和公民勇气,就会在自己衰老的父母面前,摆出一副打破封建礼教的造反姿态。甚至有的人,在啃老的时候,没有一点独立自强的精神,谋父母家产的时候,也不嫌封建,轮到要他来孝敬父母,他就来反封建、破四旧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诘问:“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教育出这么一批人?造孽啊!”
  这篇文章针对的是当今中国成人社会的家庭孝道,这当然不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更不一定完全适合于幼儿。但毋庸置疑,成人社会不也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在家庭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吗7成人社会的现实不正是学龄前家庭教育的缩影吗?
  我们知道,历经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由家庭体系及其价值观为基础而得到维系和发展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就是在“孝道”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台湾学者徐复观把孝道称为“中华民族持续存在的基本力量”,因此,孝顺的子女往往被当作中国伦理的典范。西方学者马科斯·韦伯也认为,在中国人眼里,“孝”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职责”,是“绝对主要的美德”,日常发生的冲突,往往是因为孝的问题引发的。回首我国传统文化,孝道这个概念含义复杂。首先,孝是对家庭中长者的一种尊敬和感恩的态度,其内容包括关心、顺从和道德警觉。从这个角度说,亲子关系是一种代际关系,但又并非仅限于具体的年龄。如果把这种家庭中的孝道扩充到社会生活中,便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概念的完整道德架构。
  中国传统的忠孝概念在历史上确实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它仍然具有某些积极的道德价值内涵。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人类道德发展的阶梯上,孝仅仅处在道德发展的中间阶段,当孝的价值观与更加终极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就必然会引发道德心理的矛盾和价值定位的混乱。因此,在探讨我国传统孝道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从道德心理发展的视角对其进行反思。
  中国儒家传统的家庭伦理认为,孝道有三个基本的伦理内涵:关心、顺从和道德警觉。这三种内涵在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中始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维系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制度中发挥着价值引领功能。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些伦理内涵及其传统价值。
  先秦时代的儒家学者大多把孝解释为“表示尊敬的关怀”。例如,孔子强调,孝就是对父母的身体和精神健康表示关心,因此,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小孩子在父母面前要孝顺,出外要尊敬兄长,说话谨慎,言而有信,和一切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剩余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
  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关心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满怀着快乐和真正的尊敬,否则,孝就失去了其伦理价值。孔子的弟子曾参把仅能供养父母的孝称为孝悌的最低阶段。他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说,孝行有三等,最大的孝是使父母得到人们的尊敬,其次是不辱没父母的名声,最下等的是能够供养父母。现代很多人认为,孝,就是善待父母,这显然是从孝的最低阶段进行理解的。
  在儒家学说中,对父母的孝心还包括在他们去世时,为他们举行有尊严的葬礼等。简言之,从有尊严的关心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认为孝是一种自然的责任感,是对父母辛苦养育子女的感恩之情。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互惠(recjprocjty)的道德推理,是在幼儿身上就开始出现的早期道德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
  孝道的第二个伦理内涵是顺从,而且主要是指对父亲的顺从。我国俗话所谓“顺从即为孝”即源于此。孔子在《孝经》中指出,“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后世的儒家学者更是把这种孝敬的本意发展成为孝顺、顺从。到宋明理学时期甚至达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无原则顺从的地步。孝敬父母是永远都值得提倡的,但顺从却是要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的。一般地说,在孩子年龄幼小的时候,应要求孩子顺从父母,因为这时孩子的独立分析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需要借助父母的人生经验和阅历提供支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逐渐增加孩子自主判断和选择的机会。尤其是当今社会正处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父母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孩子掌握得多,例如在现代技术和知识方面,在了解社会的信息和学校教育方面,这时就要以亲子之间的相里沟通和民主协商为主。在某种程度上说,“父母要向孩子学习,教师要向学生学习”正在成为终身学习时代的新要求。随着父母走向老年,尤其是当父母年迈多病,甚至出现神志不清或所谓“老小孩”的情况下,孩子应该尽可能地以“顺从”老人来表现孝心,尽量不违背老人的意愿。即便老人的要求不尽合理,也应该耐心细致地解释,设法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才是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孝心。
  这是孝道的第三个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伦理内涵。父母也会有一些不道德的观念和做法,不要对父母的要求表示无原则的顺从,而要保持道德警觉。孔子说,“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意思是说,遇到不符合道义的情况,做儿子的就不能不对父亲直言劝阻,做臣下的也不能不对君王直言劝阻。因此,如果遇到不符合道义的情况,就要直言劝谏。一味地听从父亲的命令,又哪能算是孝顺呢?应该说,这是儒家在孝道观念上关于道德警觉的最早表述。在另外的场合,孔子又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说,侍奉父母应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如果自己的心意没有被采纳,还应该尊敬他们,不要触犯他们,心中虽然忧愁,但却不怨恨。由此可见,在儒家学说中,“孝道”的本意并不是无原则顺从,而是要从“尊重”的道德视角出发进行劝阻和说服。当然,后世的儒家学者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目的出发,刻意发挥了孔子的顺从观,成为奴役和控制人们的一种封建专制,从而使道德警觉在儒家学说中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发挥传统文化的道德引领作用,在幼儿中提倡孝心教育,这既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又是一个长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特点,采用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游戏活动开展孝心教育,应该成为当前我国学龄前儿童孝心教育的主要方式。
  一是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劳。很多父母常常不舍得让孩子吃苦,总是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求。社会上甚至流传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说法,笔者对前一句话表示赞成,但建议把后一句改成“吃苦先要苦孩子”。这是因为,在儿童时代不让孩子学会吃苦,长大之后稍受挫折,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不适应。因此,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就应该让他学习自己吃饭,一定要改变很多父母满屋子追着孩子喂饭的现状。当孩子稍大些,2~3岁以后就要让他把玩过的玩具放好,自己穿衣、整理用品等。5~6岁开始,孩子就必须学会自己洗碗、扫地、买东西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虽然这样做要使父母花费更多的口舌和时间,但却从根本上锻炼了孩子,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二是教育孩子学会孝敬父母。培养儿童从小对父母怀有感恩之情,懂得孝敬父母,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父母在吃饭时不要光给孩子加饭夹菜,也要鼓励孩子主动给父母长辈加饭夹菜。不要只给孩子过生日,更应该要求孩子记得父母的生日,在生日这天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幼儿园里也可以给小朋友布置“孝心作业”,让孩子做一些表达孝心的事情,用讲故事的方式在小朋友之间交流。
  三是用身边的小事教育孩子。生活中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事,例如,在公共汽’车上看见老弱病残孕乘客,应该鼓励3岁以上的儿童主动给他们让座;父母回家要提醒孩子主动帮助拿包、换鞋等,吃饭时主动帮助父母摆碗筷。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最能锻炼和培养孩子的孝心。中华民族传统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观点是永远有生命力的。
其他文献
1试题呈现  本校九年级数学月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题目如图1,四边形ABGH,四边形BCFG,四边形CDEF都是正方形.则∠ACH ∠ADH的值为().  A.45°B.60°C.75°D.90°  图1本题综合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核心知识.此题难度适中,运用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的思想得以解决.那么此类问题的深层结构是什么?能否举一反三?笔者愿以此文与各
11月生日花
期刊
[摘要]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网络调查的分析,提炼出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主要几项教学基本功为解题、教材解读、课堂组织、新授课教学设计、命题、复习课与试卷讲评。修炼教学基本功的路径有:训练扎实的解题基本功,练就过硬的数学专业本领;立足课程标准深度钻研教材,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锻炼课堂组织能力。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在教学反思中梳理中学数学的整体结构。站在系统观
孩子年龄虽小,可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友谊对孩子非常重要,它满足了孩子在游戏、安全、自尊、认同等方面的需要。孩子在和伙伴的相处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学会维护友谊。爸爸妈妈要认真看待孩子和小伙伴间的友谊,使得那艘友谊的小船不是说翻就翻。  孩子理解的友谊  吴敏善爸爸  儿子善善去广场学溜旱冰。学溜旱冰的小朋友挺多的,几次课后,善善找到了几个比较要好的朋友,孩子们每次上课排队都在一起。一次上完课后,善善自豪
爸爸妈妈们都知道,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很重要。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少。该如何针对自家孩子的特点,找到好的方法,来看一看老师们分享的经验。  丁钱栎爸爸: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大班。在幼儿园学过的、比较熟练的手工,如一些剪纸、绘画等,孩子回家会很喜欢做。但对新事物的探究、尝试,就会依赖老师,要等到学会了,他才愿意在家里开展。  沈艳老师支招:  一般来说,大班的孩子很愿意玩,也会自主玩。如果孩子有一
佐佑:爸爸,我发现了个秘密。   爸爸:啥秘密呀?   佐佑:我發现太奶奶的牙齿一到晚上就会掉个精光,第二天早上又会长出来。  记录人:浙江湖州 施薇薇老师
墙上的老钟停止了摆動。  聪头:闹钟生病了,得了健忘症。  爸爸:为什么这么说?  聪头:因为他忘记几点了!  记录人:北京 聪头妈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意思是解决问题时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在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中,“垂直”无疑是进行切线判定的先决条件.下面结合2014年的中考题谈谈这个“七寸”——垂直的证明.
【摘 要】 期末测试命题工作是一个学期教学评价的重点工作.期末数学卷最后一题的命制目标有:①检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的达成情况;②检测命题老师以该册课本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导向的综合命题能力,包括试题命制的融合度和创新力.期末测试数学卷最后一题的编制可从分析学期所学知识出发,通过提炼数学思想方法,选择合适的素材,经过多稿讨论、辨析、修正,形成正卷,通过测评后的反思,累积经验,实现两大命制目标.  【关
1前言  命制试题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一方面需要教师深入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内容及其所倡导的考试评价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熟悉数学试题命制的原则、程序、方法、技巧、策略等.为了在教学中快速高效地命制出一些内涵丰富、形式新颖、别具一格的试题,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注重提炼几何模型,以几何模型作为命制几何试题的源头与活水,不但可以快速高效地命制出一些优秀的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