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乐须及春”的另一种解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流传千古。然其中“行乐须及春”的注解.大多语焉不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注“【须及春】趁着美好的春光”;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未注。一些常见的名家鉴赏辞典的理解也大同小异:《李白及其作品选》释为“乘着美好的春夜,及时行乐。排遣苦闷”。(王运熙等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唐诗三百首辞典》解读为“明月身影暂且作伴,寻求乐趣还须乘这春风”。
其他文献
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7套试卷,其中按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命制的试卷有9套,分别是广东卷、山东卷、辽宁卷、福建卷、浙江卷、天津卷、安徽卷、江苏卷和全国新课标
刘文岩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广东广雅中学语文科组长,为广雅中学人才库骨干教师。曾获广州市第二届十佳青年语文教师、区优秀教师等称号。连续三届受聘为广州市语文特约教研
文学作品作为意向性结构而且富有召唤性,也正是召唤性呼唤着读者去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对文本有一种思维的定向和期待,而随着阅读的进行,文本以一种不为人知的审美形式打破了读者的期待,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否定”的发生。其在文本中表现为文本结构的不合理处存在的或隐或显的相互抵触的因素,具体表现为在文本中有“矛盾”。叙事文本本身就是由赋予它实质的种种矛盾构成的。分析文本结构的内在矛盾是批评和阅读文本的关键,我们
生活中的人和事是纷繁复杂、充满矛盾的。所以,反映社会生活的记叙文在安排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不妨“矛盾化”.在矛盾的统一中掀起波澜,让作文尽显精彩。因此.我们写作记
时下,不少中小学都在纷纷推广教师备课“学案制”,学案迅速在全国各地走红。所谓“学案”,简言之就是教师从指导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设计的师生共同拥有的学习方案,而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学案教学法”。  一、风靡的学案  1997年,浙江金华一中率先提出了一个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①学案教学法一经提出,山东、江苏、广东、湖北、北京等地的一些教学部门积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 033例孕后自然流产者、233例原发不孕妇女(实验组)及10 284例正常孕产妇(对照组)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97%、13.30%和1.89%,差异有统计学
一、直面现状:集体之失语幽默(humour)一词自从被引入汉语词汇以来.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从坊间普通的玩笑话.到文人笔下的幽默小说,无不表达着人们对幽默的喜爱与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