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习最终给孩子的不只是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课堂教学过程不单是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兴趣;演示;操作;语言;变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02-01-108
小学阶段是孩子思维能力开发的黄金期,而一年级是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今后发展思维能力的奠基石。刚进入小学学习生活的孩子,理解能力开始大幅度提升,开发启蒙阶段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初步培养孩子全面、有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拥有更加灵活的思维。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启蒙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动的天性,想让他们在开始上课时就能静下来学习的有效方法就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左右》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我创设了“小小机器人”的游戏教学情境,教师做遥控器,学生做机器人,听口令做动作。
举起你的左手,举起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
用你的左手摸一下右耳,用你的右手拍一下左腿。
以动作促思维,从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自己的身体展开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建立“左右”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人的身体也有数学知识。通过创设这样有趣的教学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直观演示,启发学生的思维。
由于年龄特点,一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呢?我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因为画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具,学生可以借助图形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帮助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問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排序问题中, 在从右边数起的第5辆,一共有多少辆汽车?
我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进行分析,用代替,用代替其它汽车,如下图所示: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直观演示,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思维,这样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生的思维。
思维是和动作分不开的,动手操作是发展启蒙阶段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实践操作活动,耐心地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和方法。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例如:在教学《有几瓶牛奶》,也就是计算9+5=?时,我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汇报如下:
方法一:从5根小棒里拿出1根小棒,9和1凑成10,10根再加剩下的4根就是14根。
方法二:从9根小棒里拿出5根小棒,5和5凑成10,10根再加剩下的4根就是14根。
通过摆一摆小棒的实践操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并掌握了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实践证明,利用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形成表象,最终才能发展到抽象思维。
四、训练语言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又是表达思维的外观。一年级学生抽象概况能力比较欠缺,因此就要注意培养学生有依据的思考问题,并能比较完整的叙述思维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前后》时,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小兔的位置。
学生1:小兔在松鼠的后面。
学生2:小兔在乌龟的前面。
师:小兔为什么一会儿再前面,一会儿在后面呢?
学生3:因为小兔在松鼠和乌龟的中间。
师小结:原来小兔与不同的小动物比较,前后位置也不一样。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小兔、松鼠和乌龟的前后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前后的相对性,建立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运用变式训练,发散学生的思维。
启蒙阶段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思维没有受到现成答案的束缚,发散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运用变式训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开阔。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积累变式习题,由浅入深,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经过这样长期地坚持,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红花有10朵,黄花有6朵,一共有多少朵?”时,学生得出求一共有多少朵用加法计算,10+6=16(朵)这时,我根据题目数学信息进行了变式训练,如下:
变式一:红花有10朵,黄花有6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
变式二:红花有10朵,黄花有6朵,红花比黄花少几朵?
变式三:红花有10朵,红花比黄花少6朵,黄花有几朵?
变式四:红花有10朵,红花比黄花多6朵,黄花有几朵?
这样变式训练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用减法计算,以及求大数用加法计算,求小数用减法计算。通过一道课本应用题的引申,发展和拓宽,使学生对所学地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地内在联系。运用变式训练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从学生的启蒙阶段开始抓起,研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活动规律,把握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易虹辉.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小学数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素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3)。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兴趣;演示;操作;语言;变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02-01-108
小学阶段是孩子思维能力开发的黄金期,而一年级是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今后发展思维能力的奠基石。刚进入小学学习生活的孩子,理解能力开始大幅度提升,开发启蒙阶段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初步培养孩子全面、有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拥有更加灵活的思维。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启蒙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动的天性,想让他们在开始上课时就能静下来学习的有效方法就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左右》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我创设了“小小机器人”的游戏教学情境,教师做遥控器,学生做机器人,听口令做动作。
举起你的左手,举起你的右手。
用你的左手拍左肩,用你的右手拍右肩。
用你的左手摸一下右耳,用你的右手拍一下左腿。
以动作促思维,从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自己的身体展开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建立“左右”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人的身体也有数学知识。通过创设这样有趣的教学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直观演示,启发学生的思维。
由于年龄特点,一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呢?我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因为画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具,学生可以借助图形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帮助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問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排序问题中, 在从右边数起的第5辆,一共有多少辆汽车?
我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进行分析,用代替,用代替其它汽车,如下图所示: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直观演示,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思维,这样获得的知识更加牢固。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生的思维。
思维是和动作分不开的,动手操作是发展启蒙阶段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实践操作活动,耐心地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和方法。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例如:在教学《有几瓶牛奶》,也就是计算9+5=?时,我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汇报如下:
方法一:从5根小棒里拿出1根小棒,9和1凑成10,10根再加剩下的4根就是14根。
方法二:从9根小棒里拿出5根小棒,5和5凑成10,10根再加剩下的4根就是14根。
通过摆一摆小棒的实践操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并掌握了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实践证明,利用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形成表象,最终才能发展到抽象思维。
四、训练语言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又是表达思维的外观。一年级学生抽象概况能力比较欠缺,因此就要注意培养学生有依据的思考问题,并能比较完整的叙述思维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前后》时,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小兔的位置。
学生1:小兔在松鼠的后面。
学生2:小兔在乌龟的前面。
师:小兔为什么一会儿再前面,一会儿在后面呢?
学生3:因为小兔在松鼠和乌龟的中间。
师小结:原来小兔与不同的小动物比较,前后位置也不一样。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小兔、松鼠和乌龟的前后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前后的相对性,建立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运用变式训练,发散学生的思维。
启蒙阶段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思维没有受到现成答案的束缚,发散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运用变式训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开阔。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积累变式习题,由浅入深,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经过这样长期地坚持,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红花有10朵,黄花有6朵,一共有多少朵?”时,学生得出求一共有多少朵用加法计算,10+6=16(朵)这时,我根据题目数学信息进行了变式训练,如下:
变式一:红花有10朵,黄花有6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
变式二:红花有10朵,黄花有6朵,红花比黄花少几朵?
变式三:红花有10朵,红花比黄花少6朵,黄花有几朵?
变式四:红花有10朵,红花比黄花多6朵,黄花有几朵?
这样变式训练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用减法计算,以及求大数用加法计算,求小数用减法计算。通过一道课本应用题的引申,发展和拓宽,使学生对所学地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地内在联系。运用变式训练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从学生的启蒙阶段开始抓起,研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活动规律,把握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易虹辉.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小学数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素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