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年前的夏天,德国科学家在北太平洋海底800米深处,第一次取出可燃冰样品,并使人类第一次看到,冰雪般的东西被点燃后,发出魔幻般淡红色的火焰,耗尽能量后,硕大的冰块竟变成了一摊清水……
  1.可燃冰的由来
  可燃冰的学名叫甲烷水合物,它的形状像石蜡遇热未融化前的样子,洁白而绵软。它是甲烷气体和水分子在高压低温作用下的特殊产物,它像地毯一样覆盖了10%的海底,总面积达4000万平方公里,深度在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可燃冰总储量高达2.5万万亿立方米,是石油、天然气和煤总储量的两倍,假如能够安全开采,至少可供人类使用数百年。
  按美国科学家的说法,可燃冰是海洋微生物和海底油气在海洋板块作用下的产物。因为占地球2/3的生命是由生活在海床下微生物构成的,那里没有氧气,一片黑暗,亿万年来,不计其数的微生物从不停歇地制造着甲烷。另外,当海洋板块下沉时,海底油气随板块边缘喷涌而出,在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后,天然气与海水发生化学作用,日积月累,在高压低温的作用下,就形成了浩瀚厚实的可燃冰,像地毯一样沉睡在海底。
  可燃冰储量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其次是日本、加拿大和美国。据美国地质勘探局估计,美国的可燃冰蕴藏量为9600万亿立方米,是国内传统天然气储量的200倍,丰厚的利润自然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可是,美国科学家却一再告诫政府,对可燃冰的开发务必慎重,因为这种极易挥发的气体曾经多次危害环境,甚至会给地球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2.可燃冰延迟开发的原因
  时值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阿波罗计划”时,NASA的燃料专家正在苦寻可以替代液氧的质量更轻、热值更大的燃料。因为体型庞大的“土星”火箭进入太空后,最多时每秒需消耗13吨燃料,极大地压缩了宇宙飞船的有效载荷。得知可燃冰的存在后,美国科学家兴奋不已,立刻确定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全力以赴地投入分析研究,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可燃冰这块世界新能源高地。他们制定了《国际深海钻探计划》,派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格洛玛·挑战者号”钻探船,连续在各大洋海域的450个点,打出了700个钻孔,同时进行了80次深海钻探,取得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对可燃冰的研究,美国科学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他们迟迟没有进行后续开采动作。有人猜测,美国人重点进行理论研究,因为他们希望在未来的星际旅行时,开发其他星球上甲烷水合物,用作飞船能源,在即将到来的星际大开发中确保难以撼动的领先地位。
  其实,情况远非那么简单。就在各国科学家纷纷建议政府投资开发可燃冰,以解煤炭、石油等能源告罄之虞时,美国科学家却告诫世人审慎开发可燃冰,因为它可能加剧温室效应,即使是极少的可燃冰被释放到大气中,后果可能都是灾难性的。
  3.可燃冰是天使还是魔鬼
  目前,科学界对可燃冰开发有两种观点:以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地质学家格雷沃里为首的一派认为,甲烷水合物是自然界中隐身的恶魔,会不定期地向地球发难,应是人类今后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之一。
  远在2.5亿年前,在二叠纪末期,一种突然降临的灾害,短时间内毁灭了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科学界普遍认为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但格雷沃里认为是海底积存的巨量的甲烷发生爆炸,导致气候温度骤然上升,泛滥至地面的大火消耗了大氣中的氧,所以多数地球生物相继毙命,甚至包括很多鱼类。他估计,北冰洋可能是今后甲烷水合物泛滥的导火索。因为那里可燃冰大多在浅海,并且得益于低温而非高压,所以一旦发生溢出爆炸,就是上帝降临也束手无策。
  另一种观点是,可燃冰就像陆地的森林,生生息息,自有规律,即使作用于自然,也不是很严重的,完全不必杞人忧天。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海洋地质学教授海格尔。
  海格尔说可燃冰的变迁会给地球带来灾难性后果还没有直接的证据,很多人可能是被它庞大的储量给吓坏了。问题其实没有那么严重,即使有甲烷溢出,也是非常少的,根本不足以影响气候。在俄勒冈附近的海面,他曾对一块漂浮的可燃冰进行追踪,很远就能看见它光闪闪的一片,起初还以为它正在释放甲烷气体,接近一看,原来它释放的气泡被石油包裹着,故而五光十色。他做了观察试验,发现有相当多的可燃冰会自行溶解在海水里,而没有释放出来。这充分说明,可燃冰释放的甲烷也是海洋食物链的一环——海水里的需氧菌会消耗甲烷,而进入大气的部分却是甲烷消费者释放的二氧化碳。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开采可燃冰计划将开采活动可能对环境的影响考虑在先,自始至终对作业周边海域的空气变化进行密切的追踪监测。在试采可燃冰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根据甲烷水合物区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工程地质特征、水合物储层特征,通过合理设计井位及降压方案,从工程设计上避免发生甲烷泄漏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和灾害问题;另一方面,技术人员通过布设海底地形、气体渗漏等监测设备,构建了海水——海底——井下一体化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实现了对温度、压力、甲烷浓度及海底稳定性参数的实时、全过程监测,确保整个开采过程安全、友好、可控、环保。
  中国此次安全环保试采可燃冰的意义,比其获得经济价值更珍贵,因为它一定会为人类未来大规模开发可燃冰提供宝贵的经验。
其他文献
一次偶然的发呆,让我发现了墙角那一株康沃尔锦葵的秘密。那平时被我称为杂草的小野花,其桃色的花瓣和宽阔扁平的叶子居然一整天都会追随着日光移动。我诧异道:难不成这小野花有记忆?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把原本一點儿也不起眼的锦葵推到了科学家的聚光灯下。  在黎明来临前的几个小时,锦葵开始行动。它将自己的叶子对准预测中太阳会升起的方向,似乎能记住前几天日出的时间和方位,并以行动确保自己在每天早晨能收集到尽量
夜已深,天愈冷,昏暗的灯光下,老人轻抚照片,喃喃自语:“阿信,你冷不冷?”  老人满头白发,步伐缓慢,她起身,从床头拿起手机,发出了短信。  “奶奶,我不冷的,您记得多盖点被子。”  “奶奶老了,就不会冷了,阿信你还小,不要踢被子。”  “好的,奶奶,我加了睡衣,不早了,明天还要上课。”  “阿信好梦。”  “奶奶晚安。”  老人微笑着,放下手机,准备睡觉,阿信睡了,自己也该睡了。门却打开了,进来
这是属于我的少女时代,熠熠生辉,无可替代。1  前段時间我填写一份表格,需要写上本人的求学经历,有一栏填在何地、何校学习,还要写上证明人。我突然间把初中班主任的名字给忘了,明明记忆里有个模糊的印象,但就是想不起来,遂打电话给初中好友问了问,也一起回忆起往日时光。  年少时光稍纵即逝,我们又步履匆匆,抛下过往。这样想来,我们好像还得感谢总要填些奇奇怪怪的表格,让我们有闲心来唠唠嗑。如今的我和好友回忆
他或笔直站立,或盘腿而坐,或双膝跪地,但始终静默儒雅、沉着淡定,吹奏着空寂深邃的乐曲,强劲有力,直入人心。随着电影《夜孔雀》剧情的发展,我知道他吹奏的乐器叫尺八,一种陌生的乐器。    苍凉浑厚,清澈空灵,或高或低,婉转自如,如寒夜里吹过竹林的一阵风,如此美妙的乐器发源于中国。尺八,一种吹管乐器,因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竹制、外切口、五孔,属边棱振动气鸣吹管乐器。  尺八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而来,盛行
1  台北有款烤肠风味独特,一吃难忘,名称更是让人一听便忘不了——人生无常,大肠包小肠。从台北回来,我偶然间看到一部美食纪录电影《孤独的美食家》,那一集恰好碰到主人公五郎正在吃那美味的烤肠,顿时感觉口齿生香,味蕾回荡台北之味。  此后,每每路过烤肠小摊,我脑海里都会蹦出那句无厘头式的广告——人生无常,大肠包小肠。  渐渐地,浓缩成四个字:人生无常。继而,再缩成两个字:无常。  这是人生的真谛?抑或
雨雾弥漫,一棵棵参天大树高耸入云,绿叶婆娑,幽静的热带雨林里时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在马来西亚偏远的丛林中,一群来自捷克共和国的研究人员正在探寻一种隐藏了一百多年的神秘植物——“仙女灯笼”。  一路搜索,研究人员走进砂拉越西部的马坦山。这儿的气候炎热潮湿,遮天蔽日的雨林中,除了直插云霄的高大乔木,巨大的绿萝、滴水觀音之外,还有大量不为人知的低矮植物,它们外观奇特,长得似花非花,似果非果,正生机勃勃
田鼠离不开田,只要有田,吃喝不愁。可人类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偷走。田鼠呢,自有对策,它们个个都是建筑高手,像挖掘机一样,走到哪里挖到哪里。它们最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特点:地势高,防水淹,既隐蔽又凉爽。  把房子建在这里再理想不过了。装修方面,田鼠可是大动了一番脑筋:里面呢,要有卧室、餐厅、卫生间,还要有一个仓库,反正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建成后的田鼠
公元260年的一天晚上,司马昭命贾充带领骑兵刺杀了皇帝曹髦。  这事非同小可。“弑君”毕竟与普通的过失杀人案性质不同,此事一旦传扬出去,作案行凶者便会被载入史册,甚至会激起民愤,遗臭万年。更何况这于一贯讲究“三纲五常”的司马家族来说,那绝对是一笔永远都抹不掉的政治黑史。  司马昭接到亲信报告:“贾充的谋杀行动已经得手。”于是,他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就“弑君”事件如何给天下人一个交代。眼见所有与会人员
看见美丽的公主,张牙舞爪的恶龙突然发起袭击,迅速把公主制服于深山,即使她拼命挣扎,也无法逃离魔爪。听说公主陷入困境,勇士乔治马上前去救援,全力以赴之下,乔治最终战胜了恶龙,成功把公主从山林中解救回来。逃脱魔爪后,有惊无险的公主对乔治感激涕零,立即将自己随身携带的书籍当作贵重物品赠送给他。  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随着乔治解救公主的传说逐渐传开,书籍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每个人都对书顶礼膜拜。  
1.再见他时,我突然被他的苍老蜇了一下  时光终归是个残忍的东西,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毁掉一切。如一段长久的感情、一尊精致的雕塑、一个人的样貌,或是拉长了的影子。  大四实习还没结束的时候,父亲就不停地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家,他的语气软绵又轻柔,带着点孩子气的期待。因为忙着做材料,对于他的催促我自然有些不耐烦。我语气急冲地跟他说,等到实习结束后就买票回家,不要总是这样催我。  大概是语气太过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