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婕妤:成也楷模,败也楷模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264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楷模的悲剧
  她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人,出身贵族,为左曹越骑校尉之女;她德容兼工,端庄贤淑,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驱散汉成帝内心的积郁;又擅长音律,使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成帝而言,她不只是侍妾,也是知己。她平时还在德、容、才、工方面加强修养,希望对成帝产生更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有道的明君。总的来说,她就是一个理想女性的楷模。
  以至于有人评价她:几百年间,女人只有一个,就是班婕妤。
  她整个是薛宝钗的化身。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贾政就悲叹过宝钗的命运:“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宝钗的命运是“更觉不祥”。那个隐喻是寂寞夜晚点燃的一缕青烟,是如花岁月掩埋在寂寞的空守——宝玉出家,她在无爱的寂寞中度过余生。
  同样的,成帝对班婕妤的宠爱到赵飞燕姐妹进宫就画上了休止符。她被卷入宫廷斗争里,在赵氏姐妹的诬陷下,成帝居然不顾旧情,想要把她处死。多亏平日的机智救了她,她对成帝说了一番情理并重的话:“我听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修正还没能蒙福,做这种坏事有什么用?鬼神如果有知,不会受理这种不正当的申诉,如果无知,申诉有什么用?所以我不屑于那么做。”
  结果,成帝感念她应对得好,怜悯她,奖给她黄金百斤。可是她的心死了,成帝已经移情别恋,只要赵氏姐妹在,她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她自请去长信宫侍奉太后,在寂寞的岁月里,消磨花季的生命。
  她终身所追求的,是幼年所接受的那些标准和训诫,是众人眼里完美的期许。她小的时候就被大人谆谆教导“应该”怎么做女人,并且坚信这样做就会得到幸福。不料,她那样做了,也习惯那样做了,却得到了无比凄凉的结局。
  自我觉醒的迷失
  班婕妤几乎完美,为什么成帝不要,却偏偏去喜欢一对歌伎?
  某种程度上,赵氏姐妹简直是坏女人的典型,狐媚罔上,残害忠良。难道真的是“男人偏爱坏女人”?
  班婕妤在《自悼赋》里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虽愚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兹。”这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甚至有野心的女人。
  太有思想的女人的自我意识都是很强的,而一个人只要独立,就必须去寻找适合的方式去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她们不会满足浮世荣华,也不会满足于男人的附庸与玩物,她们需要更高的东西来满足,宝钗想要的是管理贾府的权力,班婕妤则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历史上这样的女人很多,武则天、孝庄、慈禧……
  可惜与这些成功者不同的是,作为失败者,班婕妤用错了方法和手段。她错误地以为,只要成了楷模,世界就会给她想要的一切。而事实上,在那样一个时代,男权是至上的,皇权更是不可动摇,要想实现自我,只有一条途径——男人。
  正所谓武则天之于李治,孝庄之于多尔衮,慈禧之于咸丰——历史上真正成功的女人都对权力中心的那个男人有莫大的操纵力量。在严重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这是她唯一的出路,而不是成为楷模。
  必然的失宠
  在汉成帝时代,最容易施展抱负的是赵氏姐妹,因为她们对成帝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可惜她们没那档次。她们的满足仅仅限于驾驭后宫,荣华富贵,歌舞享乐,说到自我价值、政治抱负,可不是一个歌伎所能达到的档次。但是她们无意中却用对了手段。
  不少人这样遐想,如果班婕妤遇到的不是荒淫无道的汉成帝,而是有道明君唐太宗……班婕妤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长孙皇后?答案是不会。因为班婕妤不具备政治谋略。
  当时王太后权倾一时,外戚专政,把持朝政的主导权不在皇帝,而是王太后的儿孙。失去权力的成帝对外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只好放纵情欲,在声色犬马里释放自己的郁闷。这样一位皇帝要贤惠的班婕妤有何用?
  可惜班婕妤没有看透这一点。如果她稍微有些政治头脑,想做自己理想里的贤内助,自当帮助皇帝夺回权力。可她没有,她只是以身修德,劝诫皇上把心思放在政事上,成为所谓的有道明君——成帝不是不想做,是做不了。所以,班婕妤尽管才华横溢、贤淑明理,但一不能帮成帝夺回皇权,二不能陪成帝纵情享乐。失宠,是必然的结果。也正因此,赵氏姐妹成功地夺取了成帝的宠爱,而班婕妤只能孤寂一生。
  令人叹息的是,这位一直成为楷模的女子却有不同于宝钗的一点。宝钗无情。大观园抽签玩,成为牡丹花的宝钗,判词是“道是无情也动人”。这个女人理性得近乎无情,对宝玉、对母亲、对长辈、对姐妹都如此,她不是性情中人。但班婕妤对成帝是动了真情的。所谓“才女命薄,也多情”是有道理的。
  成帝也许并不明白,这辈子真正爱他的,就是这一个让他敬也让他畏的楷模——她被成帝抛弃在太后的长信宫里,对这个无情的男人依然恋恋不合。她回忆往昔恩爱,写下著名的《团扇诗》,觉得自己还不如做一只乌鸦,能天天看见成帝的身影。
  成帝驾崩,她自请守墓,日夜对着他的坟墓,寂寞地焚香。五年后,从日出的朝阳到日落的余晖,往昔恩怨如烟去,一代才女寂寞而终。留下的,是没有实现的抱负、没有表白的深情、没有胜利的争斗、没有恩爱的惘然、没有唱完的诗篇……
  编辑/洛夏
其他文献
据《夷坚志》记载,南宋年间,陈晦叔任江西转运使,到任后,他便率一队人马驾一艘大船浩浩荡荡地去辖地四处巡察。经过吴城(今属江西九江市)的一座寺庙时,一队人马上岸进庙休息。陈晦叔见庙中所供神像残破不堪,寂寂无闻,就不大在意,态度倨傲,没有参拜进香,更没有供奉祭祀。  晚上,当他们登船准备继续前行时,江面上忽然风雨大作,掀起惊涛骇浪,两根桅杆都被折断了,船夫和军士们想尽千方百计才维持住大船的平衡,使大船
法国波旁王朝第三任国王路易十四自比“太阳王”,但他的食量比口气更大。  孩童时代,他就对吃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兴趣;成年后,为了保持体力日理万机,更需要大量食物进补。《法国餐桌史》中记录了一份路易十四的午餐膳单,不仅菜式繁多,分量也相当惊人,普通人吃三天都绰绰有余。午餐已如此丰盛,却被称为“小食”,夜间十点开始的晚膳才是“大食”,才是真正的重头戏,分量更是不用说。路易十四进晚膳时,还喜欢召集王室成员与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御马监奉御陈奉被委派前往征收荆州店税,兼采兴国州矿洞丹砂,并管理钱厂鼓铸之事。  陈奉位高权重,又得万历撑腰,因此坏事没少干。他一到荆州,先笼络地痞流氓,迅速拉起了一哨人马,一来做探子,做好信息收集工作,以便迅速敛财;二来充作打手。那这帮人都干了些什么呢?对荆州当地的官僚集团,一言不合,他们就挥鞭而下;对商旅和百姓则直接明抢。  自古以来,中国百姓隐忍力非常强,不到万不
1000年前,宋朝人已经跟我们一样在谈论十二星座的运程了,只不过那时不叫十二星座,叫“十二星宫”。今天的人特别爱黑处女座,宋人则爱黑摩羯座。  苏东坡学问庞杂,对十二星座也是颇有研究。他曾不止一次感慨:“我与韩愈都是摩羯座,同病相怜,命格不好,注定一生多谤誉。”原来韩愈写过一首《三星行》诗,意思是说他出生之时,恰值月在斗宿,牵牛星耸动其角,箕星大张其口。不见牵牛星拉豪车,不见斗宿装美酒,唯有箕宿独
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官费留美的幼童,后来的外交家欧阳庚便在其中。九年后,在国内外各种势力的阻碍下,这些留学生被迫回国,但欧阳庚在耶鲁大学完成了学业。欧阳庚短暂回国后,被召入旧金山领事馆工作,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1894年,孙中山看到积贫积弱的中国,不禁忧愤交加,决定上书李鸿章,力主革新政治,富强中国。他花了十余天完成建议稿,并请了许多人帮忙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上书李鸿章。可李鸿章当时为了
在东汉风光一时的扶风马氏到数百年后的唐代早已风光不再,在那个升迁全靠户口本的年代,并非一线士族的马植只好走上了一条异常崎岖的仕途之路。  马植的父亲马勋曾在“泾阳兵变”时,为唐德宗立下大功。但因为朝中没人,马勋在凤州刺史的任上干了没几年,就被上司诬告而被贬到荒蛮的广西终了一生。这件事对马植的影响很大,让他明白了弱肉强食的官场法则,也奠定了他“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人生准则。  元和十四年(819年)进
上了那么多年学,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永远是那么枯燥和乏味,只有一份特殊的作业例外。  那是在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正好在学习一组关于“父母的爱”的文章,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这么一份作业:回去对妈妈说一句话——“妈妈,我爱您。”  这份特殊的作业可把我难坏了,因为我是一个内向腼腆的学生,当面对妈妈说这句话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而且即便是说出去了,妈妈如果知道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是我真心要说的,反而会伤心
1963年出生的卡洛斯·恺撒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球星,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成了“巴西球王”。奇怪的是,这个家喻户晓的球王在他长达20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真正上场踢过球。  恺撒小时候球踢得挺不错,还被墨西哥的一个足球俱乐部选中。然而,渐渐长大的他无论怎么努力训练,球技还是停留在业余水平。他沮丧地认为自己并不是踢球的料,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当球王的志向,深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要有职业球赛,
阵阵神曲扫大街,那是因为没有碰上有才华的段子手不信,给你改一下,让你分分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六王叫我来巡山》  深山有披发毛脸人,鸣鼓而歌曰:  新承王命游人间,巡遍。曾闻天外有神仙,不羡。  欲得僧尼入洞天,当饭。南山顶上望欲穿,难见。  《我在东北玩泥巴》  渤海寒冬,有昆仑儿捏土为像,对之泣曰:  闯关东,遇隆冬。寒无衣,戏黄泥。关东大,客无家。  《小苹果》  果木下有男女私會,男子指木
15岁那年,左宗棠到湘阴县城参加童子试。考场设在大成殿(孔子庙的主殿),搭了棚子,间隔起来,一名童子独坐一格。常以八股文自夸的左宗棠当然不怵这种考试,果然,他交出的考卷令考官大为赞赏,不仅字写得好,文章也有新意。  左宗棠迈过了应试的第一道门槛,爽不可言,决定继续考下去。第二年,他来到省城长沙府参加府试。交卷后,主考官张锡谦一看,非常喜欢,把左宗棠的考卷往前腾挪。眼看这份考卷就要名列第一了,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