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是这样学习文言文的,当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疏通文意、解说词句时,他们不以为然;而当教师一旦进行口头对译时,则专心致志,挥笔疾书。当教师进行复习检查时,他们就可以手持课本,眼观笔记,流利地进行对译了。这种学法只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长此以往,文言文的学习将越发地流于形式,前景堪忧。那么,怎样才能把文言文的教学落到实处呢?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接受并理解文言文,而不是把文言文的学习当作苦差事呢?
一、注重兴趣激发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必须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巧妙导入。好的导课,如钢琴家演奏,发出的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给人一种激情夺魄的艺术享受。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撩人心魄的教学情境中,或悬念于怀,或激情四溢,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讲授《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时,先打开录音机播放《送别》歌曲,接着在凄婉缠绵的音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读这首词。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立即转入悲欢离合的痛苦之中,达到移情入境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加容易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了学生的神经,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从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所无法学到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有时,课堂上播放的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投影、幻灯,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的兴趣,为理解文章的各个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如《口技》可由200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精彩节目《逗趣》的录像导入,通过这个节目学生可以对口技这门传统艺术有更直观的了解,而且也产生了一些悬念,让他们更想知道课文内容,这样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一扫古文的枯燥无趣。
多种形式的竞赛。学生思想单纯,争胜心强,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比较新颖,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在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课时,一位教师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知识竞赛——诗歌接龙。教师说上句,要求学生接下句,对接的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教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学生接“不及汪伦送我情”;教师说“海内存知己”,学生接“天涯若比邻”;教师说“劝君更进一杯酒”,学生接“西出阳关无故人”……然后,教师又问学生这些诗句是表达什么感情的,学生很容易就可知道这些都是表达离情别意的,水到渠成地引出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印象,也激活了课堂。
二、多元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问答式教学。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借助教材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阅读课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疑难,这时学生势必会向教师提出问题,而教师再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答疑。如在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时,“闻笛赋”和“烂柯人”很难直接译出,原因在于它们都使用了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了一百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般会有疑惑,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有针对的进行答疑。在这样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其学习兴趣自然高涨。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较多的知识信息。
设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要克服那种死板枯燥的讲授,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在在讲《伤仲永》后提问:如果仲永的父亲没有“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那么他还可能有什么样的结局?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注重兴趣激发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必须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巧妙导入。好的导课,如钢琴家演奏,发出的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给人一种激情夺魄的艺术享受。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撩人心魄的教学情境中,或悬念于怀,或激情四溢,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讲授《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时,先打开录音机播放《送别》歌曲,接着在凄婉缠绵的音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读这首词。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立即转入悲欢离合的痛苦之中,达到移情入境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加容易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了学生的神经,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从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所无法学到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有时,课堂上播放的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投影、幻灯,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的兴趣,为理解文章的各个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如《口技》可由200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精彩节目《逗趣》的录像导入,通过这个节目学生可以对口技这门传统艺术有更直观的了解,而且也产生了一些悬念,让他们更想知道课文内容,这样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一扫古文的枯燥无趣。
多种形式的竞赛。学生思想单纯,争胜心强,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比较新颖,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在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课时,一位教师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知识竞赛——诗歌接龙。教师说上句,要求学生接下句,对接的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教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学生接“不及汪伦送我情”;教师说“海内存知己”,学生接“天涯若比邻”;教师说“劝君更进一杯酒”,学生接“西出阳关无故人”……然后,教师又问学生这些诗句是表达什么感情的,学生很容易就可知道这些都是表达离情别意的,水到渠成地引出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印象,也激活了课堂。
二、多元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问答式教学。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借助教材注释和工具书认真阅读课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疑难,这时学生势必会向教师提出问题,而教师再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答疑。如在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时,“闻笛赋”和“烂柯人”很难直接译出,原因在于它们都使用了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了一百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般会有疑惑,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有针对的进行答疑。在这样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其学习兴趣自然高涨。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较多的知识信息。
设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要克服那种死板枯燥的讲授,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在在讲《伤仲永》后提问:如果仲永的父亲没有“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那么他还可能有什么样的结局?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