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视野中的历史政治学:以历史社会学、政治史、比较政治学为参照

来源 :政治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angel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政治学是中国学者提出的研究政治学之全新范式,但当然不是从零开始,而有众多可资利用之知识资源,本文探讨其与历史政治学之关系。历史政治学与历史社会学均致力于带回历史、带回国家,并共享众多方法;但后者有西方中心论偏见,奉行价值无涉原则,止于理解或解释;历史政治学则破除西方中心论,公正对待中国等非西方国家、文明丰富的政治实践,且有明确价值追求,致力于从历史中探究善治之道。历史政治学呼吁历史学再度重视政治史,并使之有政治学想象力。历史政治学可为比较政治学带入大历史视野,以矫正其以西式政治制度为标准的偏失。
其他文献
<正> 近几年来,科技人员与广大农民一道,为了顺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科技长入经济、探索产业规模生产的组织和经营管理诸方面的实践中,创造了一些充满生机的形式,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农村中正在兴起的全程服务体系,便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已经显示出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研究农村全程服务体系的形式原因,探索其发展趋势,并促其日臻完善,这是农村发展中的一个
<正> 钱庄起源于银钱兑换业务,后来发展为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等业务。它约在明末清初开始出现,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鸦片战争以后,又成为我国近代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地处瓯江下游,东面濒海,对外交通便利,是浙南货运咽喉和物资集散市场,也是金融、信息中心。钱庄出现之前,温州在“清咸丰同治年间,钱业集团已有组织,对上海关系很密切”。温州自1876年
<正> 在近年来出版的王国维研究论著中,我以为陈鸿祥先生的近著《王国维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版)是独具特色的。陈著的最大特色在于阐明了王国维的美学、文学思想既非一般的浅见妄说,也非照搬照抄叔本华、康德的思想,而是有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创意、自己的发现。作者令人信服地指出:王国维美学、文学论著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继承和终结,也是中国现代文艺的先声。这从陈著提出的论点和论据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
<正> 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明嘉靖时著名散文家,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同为“唐宋派”重要作家。茅坤于嘉靖十七年中进士,曾任青阳、丹徒知县及礼部主事、广西兵备佥事、大名兵备副使等职,但终因忤逆权贵,罢官乡居五十余年而卒。“其倜傥奇峭者既不得济于世,独敛缩而发于文”(明·王宗沐《茅鹿门先生文集序》),曾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史记钞》,
<正>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究竟属于什么派?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究竟是代表着哪个阶级的利益?这些都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论者抓住他积极参与并领导辛亥革命,有过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大土地所有制的言论,就肯定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有的论者抓住他反对资产阶级代议制、反对发展私人工商业、力图创设“奇觚之专制”,就认定他属于地主阶级反满派;还有的论者看到他论述中总是力图“抑富
<正> 哲学的对象和功能问题,不时地困扰着哲学家们,不止一次地引起过纷争。即使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也是如此。哲学同非哲学的具体科学特别是同自然科学确实有很大不同。后者,不管经历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它的研究对象和功能总是越来越清楚明确的。有些具体科学,在它的形成期,在它的早期,对自身的研究对象和功能也往往不那么清楚、明确,但总是越往后越清楚,其间呈线性演进,反复较少。可是哲学不同、
<正> 1939年3月,周恩来同志曾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鉴湖女侠的遗风,在我看来,主要包括秋瑾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对民族解放、男女平权、社会变革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为革命飞血成霞、洒骨化玉的大无畏气概以及咏诗明革命之志、著文述爱国之怀的雄浑文风。提倡发展女子教育,并为之身体力行正是其中一个具体的层面。“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秋瑾所处的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怎样一个时代呢?
<正> 能源是社会物质生产的技术基础。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能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怎样解决好这个矛盾,是关系到四化建设速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国民经济调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临安县在粉碎“四人帮”后的四年中,能源资源开发增长较快。小水电的发电量一九七九年比一九七六年增加了四百多万度,增长百分之九十;石煤产量,一九七九年比一九七六年增长了三万五千多吨,增长百分之三十五;国家统一分配的煤、电、油也逐年有所增加。但这种增长仍然赶不上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由于电力供应紧张,不少工矿企业开工不足,尤其在
选举制度的设计是现代代议制民主运行的起点,其主要功能是将选民的选票转化为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以实现代议民主。本文分析美国选举制度设计下选民的政党投票与政党在国会席位分配之间形成的结构性差异,即选举制度的“非比例代表性”(Disproportionality)问题,展示美国“单一选区多数制”体制下非比例代表性的独特结构。二战以来美国36次选举(1946~2016)以及2016年大选的州级数据表明,各州设置的选区数量以及选民投给两党之外的选票数均会影响非比例代表性,但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党之间的势力均衡是解释美国超低
身份成为政治的议题,古已有之,在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激烈碰撞的21世纪,身份所引发的政治问题更是空前棘手。2016年以来美欧政治剧烈右转,其间身份问题的影响清晰可见。由于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对西方民主和世界政治的重大影响,深入研析美国政治背后的身份困境显得格外重要。在美国,自由主义左翼倡导多元身份政治,主张差异性文化权力,标榜“个性即政治”并推动一系列平权政策的出台。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负面效应的不断显露,多元身份政治逆向诱发了一种白人身份政治,进而演化为一股右翼民粹主义浪潮。美国知识精英为解救自由民主的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