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为帮助读者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本刊特别摘编了这组解读文章。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
《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深入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与经验,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思想深刻、旗帜鲜明、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
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种提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文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全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格局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确立和强化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目标,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
党对文化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造巨大经济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成果,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也达到了空前程度。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同样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满足人们文化的需求,增强文化软实力,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价值体系。全会还提出“文化走出去”,不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中国的现代文化,要给世界人民展现一个现代的、光明的、美好的中国形象。
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研究员赵涛——
“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在当前世界文化和舆论格局中,西方文化仍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这与西方经济长期在世界经济中占主体和统治地位是相适应的。美国等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美国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三分之一,美国的电影业、英国和意大利的创意产业、日本的动漫业、韩国的游戏业产值都超过了各自国家钢铁业的产值。由于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资源节约、节能环保都具有积极意义。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经济结构就越趋向合理、平衡。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产值发展很快,规模也相当可观。但从整体看,我国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强调了加强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可以预期,通过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和各项任务,将进一步兴起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对夺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
建设“文化强国”首重“人民至上”
从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我们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至上”是其应当首重的理念。
首先,建设“文化强国”首重“人民至上”,应强调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一旦他们进入精神财富的创造领域或者说进入文化产品的创造领域,往往被冠以“草根”之名,如草根诗人、草根歌手等等。但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为此,全会提出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首重“人民至上”还意味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需求是一种生存需求,是人的生活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并追求更高幸福指数的需求。实质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文化产品的生产而言,不是“量”的增容而是“质”的提升,这尤为需要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先行拓展视野,提升境界。
此外,首重“人民至上”也意味着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中国动漫集团公司监事会主席徐世丕——
六中全会《决定》十大新提法
首先,《决定》首次明确了党在文化建设上的政治定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同样,新时期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取得的经验和成就,首次被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二,关于形势的分析,《决定》强调了三个“更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和四个“越来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些都是全新的提法。
第三,《决定》特别强调,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党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一提法前所未有。
第四,《决定》首次明确了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总任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首次提出了到2020年要实现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第五,《决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置于首要位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最新概括,显示出全党对于思想文化战线这一突出现实课题重要性的最新认识。
第六,关于繁荣文艺创作,《决定》首次从管理层面提出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第七,《决定》首次明确“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并提出要实现“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目标,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第八,关于文化产业,《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的发展目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资源发展中国文化产业。
第九,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提出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同时突出了创新,要求“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这些提法既充满新意,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十,《决定》首次提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治责任”,明确要求“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这对于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机关中仍然流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错误认识,从领导层面确保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
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構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标志着国家将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和产业格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也预示着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不能再走“摸着石头过河”的老路,而是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对产业体系的重建和产业格局的重塑提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构建起梯次型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是要形成不同层次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竞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当今时代,文化与技术、创意的融合不断诞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催生新兴文化产业,但新业态不仅仅是技术驱动下产生的新产业门类,传统产业形态经过融合、嫁接、整合和创意再生,同样会诞生出新兴产业,传统和新兴文化产业不存在“谁最终代替谁”的问题,它们会并存在文化产业领域,在不断的市场细分中发挥其各自不同的作用。
二是要形成核心层、外围层和关联层合理布局的产业体系,科学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意附加值,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
三是要形成传统和现代文化产业交融的产业体系,用现代思维武装传统文化产业,用传统文化浸润当代文化产业,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本刊综合摘编自《人民日报》、《瞭望》、《光明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
《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深入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与经验,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思想深刻、旗帜鲜明、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
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种提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文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全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格局中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确立和强化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目标,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
党对文化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造巨大经济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成果,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也达到了空前程度。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同样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满足人们文化的需求,增强文化软实力,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价值体系。全会还提出“文化走出去”,不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中国的现代文化,要给世界人民展现一个现代的、光明的、美好的中国形象。
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研究员赵涛——
“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在当前世界文化和舆论格局中,西方文化仍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这与西方经济长期在世界经济中占主体和统治地位是相适应的。美国等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美国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三分之一,美国的电影业、英国和意大利的创意产业、日本的动漫业、韩国的游戏业产值都超过了各自国家钢铁业的产值。由于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资源节约、节能环保都具有积极意义。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经济结构就越趋向合理、平衡。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产值发展很快,规模也相当可观。但从整体看,我国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及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强调了加强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可以预期,通过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和各项任务,将进一步兴起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对夺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
建设“文化强国”首重“人民至上”
从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我们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至上”是其应当首重的理念。
首先,建设“文化强国”首重“人民至上”,应强调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一旦他们进入精神财富的创造领域或者说进入文化产品的创造领域,往往被冠以“草根”之名,如草根诗人、草根歌手等等。但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为此,全会提出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首重“人民至上”还意味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需求是一种生存需求,是人的生活质量达到一定程度并追求更高幸福指数的需求。实质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文化产品的生产而言,不是“量”的增容而是“质”的提升,这尤为需要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先行拓展视野,提升境界。
此外,首重“人民至上”也意味着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中国动漫集团公司监事会主席徐世丕——
六中全会《决定》十大新提法
首先,《决定》首次明确了党在文化建设上的政治定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同样,新时期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取得的经验和成就,首次被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二,关于形势的分析,《决定》强调了三个“更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和四个“越来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些都是全新的提法。
第三,《决定》特别强调,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党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一提法前所未有。
第四,《决定》首次明确了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总任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首次提出了到2020年要实现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第五,《决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置于首要位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最新概括,显示出全党对于思想文化战线这一突出现实课题重要性的最新认识。
第六,关于繁荣文艺创作,《决定》首次从管理层面提出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第七,《决定》首次明确“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并提出要实现“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目标,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第八,关于文化产业,《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的发展目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资源发展中国文化产业。
第九,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提出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同时突出了创新,要求“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这些提法既充满新意,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十,《决定》首次提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治责任”,明确要求“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这对于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机关中仍然流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错误认识,从领导层面确保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
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構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标志着国家将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和产业格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也预示着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不能再走“摸着石头过河”的老路,而是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对产业体系的重建和产业格局的重塑提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构建起梯次型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是要形成不同层次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竞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当今时代,文化与技术、创意的融合不断诞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催生新兴文化产业,但新业态不仅仅是技术驱动下产生的新产业门类,传统产业形态经过融合、嫁接、整合和创意再生,同样会诞生出新兴产业,传统和新兴文化产业不存在“谁最终代替谁”的问题,它们会并存在文化产业领域,在不断的市场细分中发挥其各自不同的作用。
二是要形成核心层、外围层和关联层合理布局的产业体系,科学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意附加值,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
三是要形成传统和现代文化产业交融的产业体系,用现代思维武装传统文化产业,用传统文化浸润当代文化产业,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本刊综合摘编自《人民日报》、《瞭望》、《光明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