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言文字训练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f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看起来简单明了,实质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和至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实践难题。因为语言文字训练是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进行的,这就涉及如何认识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如何把握编者的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合理安排训练过程等许多问题。我认为,要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一、“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关系
  
   我们在教学一篇具体的课文或一个语段时,既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内容”(即语文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又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形式”(即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在处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呢?请看A、B两位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段时各自设计的训练程序。
   A老师的教学着力于“言语内容”,其训练程序为:
   1 读出第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思想内容)
   2 朝鲜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什么称大娘是亲人?
   画出有关词句,并理解这些词句。(语言文字)
  3 这一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思想内容)
   以上教学模式,目前在阅读教学中较为普遍。这种教学模式用繁琐的提问把生动的语言文字层层引向抽象概念,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他们最终得到的仅仅是关于课文思想内容(即中心思想)的概念,违背了学生学习语言必须遵循“语言——思想——语言”的认识规律,这是造成目前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B老师的教学着力于“言语形式”,其训练的程序为:
   1 初读第一段,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语言文字)
  2 细读第一段,想一想:哪些词句能概括这一段的段意?哪些词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你是用什么方法体会这些词句的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3 再读第一段,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并选择带点的词语造句。(语言文字)
  ①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来给我们吃。这真使我们感动啊!
  ②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您为我们失去了亲人。
  ②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①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②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呢?
   以上教学模式始终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突出了语言训练程序的整体性,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结合。
   我们在处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先要引导学生从感知语言人手,弄清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从而掌握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二、“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重结果,轻过程”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误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掌握,必须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例如,不少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段意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就匆忙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的段意是什么?几名优秀学生回答后。教师便把现成的段意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这样的归纳概括,既偏离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没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训练过程。
   那么,如何处理语言训练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呢?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从感知分析语言到归纳概括语言,再从归纳概括语言到具体分析语言这两个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归纳段意”的训练是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把归纳段意的训练过程和学习语言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呢?现以《搭石》(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席二段(第2~4自然段)教学为例试做分析。
   以上教学程序,注意了训练的层次性与渐进性,揭示了理解课文内容与语言文字训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整体联系,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理解”与“运用”的关系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语言训练的根本目的。语言训练既不能忽视“理解”,更不能忽视“运用”,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前提,没有理解,就谈不上运用,通过运用又可以加深理解。在目前的教学中,理解语言的训练设计多,而运用语言的训练设计考虑得少。因此,我们在设计语言训练时,应充分发掘教材中“运用”训练的因素,把“理解”与“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言训练中的“运用”,既包括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也包括运用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语言。请看以下教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瓜地刺猹”这一语段时,先让学生理解:作者是采用环境烘托和直接描写来介绍“瓜地刺猹”这一事例的,并懂得这两种描写手法的特点,然后设计一道运用性练习,运用环境烘托人物的写法改写“雪地捕鸟”的这个事例。
  
   四、“到位”与“越位”的关系
  
   语言训练既要“到位”,但又不能“越位”。“到位”是指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紧扣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训练的程序,使班级全体学生达到预定的目标要求。所谓“越位”,就是指语言训练脱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盲目地拔高训练的要求。目前语言训练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既有训练“不到位”的问题,也有训练“越位”的问题。
  那么,如何使语言训练既“到位”,又不“越位”呢?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 语言训练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要提高语言训练的效果,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这个教学目标体系是由“语文课程标准对该年段提出的总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这几部分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必须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并将教师“教”的目标内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练什么,怎样练,应达到怎样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阶段,也是他们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因此,在明确训练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实施严格的训练,对训练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从严要求,一旦发现学生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给予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读的训练来说,要求默读的,不能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放声朗读的,不要让学生以默读代之。以背诵训练来说,对要求背诵的课文或片段,要按质按时检查,直至达标为止。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训练切实到位。
  


  2 语言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语言训练的到位,是指全体学生的训练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训练内容时,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既要克服“少数尖子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不良倾向,又要防止出现“多数学生在活动,少数尖子当陪客”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要搞“活”训练的形式,变单一为多样,变平面为立体:将训练题分为基本题、综合题和发展题,这样,既可以扩大训练面,提高训练的频率,又可以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 语言训练要确保足够的训练时间。扎实的语言训练首先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这是确保训练到位的重要条件。目前课堂教学中训练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屡见不鲜,如,阅读理解训练,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提出来了;一个问题提出后,多数学生还在思考之中,教师马上让尖子学生把答案和盘托出。这样的训练谈不上“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训练时,要有足够的耐心,要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回答问题时,要兼顾不同起点的学生,以确保训练真正落实到位。
  
  责任编辑:徐桥
其他文献
一旦错服了药物,首先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做初步的急救处理,如催吐和洗胃。将病人送往医院时要带上错服药瓶和患者的呕吐物、污染物等,供医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