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绵竹的三张面孔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kongqi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绵竹,“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位居四川县域经济前三,2007年西部百强县前十,正憧憬着冲进全国百强。
  这个雄心勃勃的梦在5月12日那一天被震碎了。大地震夺去近一万多绵竹人的生命,留下了遍野哀鸿、一地狼藉:90%的面积受灾,90%的房屋损毁,90%都是灾民。
  失血的城市,如何重拾曾经的梦想;
  被改变的生活,又将怎样重新开始?
  
  从景观大道驱车进入绵竹城区,随处可以看到灾难肆虐后的伤痕。一些垮了的房子还没有清理,仍然矗立的楼房外墙上满是触目惊心的裂口。当街有一栋五层的楼房正面看似完好,换个角度来看,后面部分已经垮塌,只剩一堵墙。
  地震过去一个月后,生活气息开始在这座城市蔓延。喧嚣的人声和来往的车流让人觉得亲切和感动。记者看到,市区主要街道两边摆满了露天商铺,不少市民正在采购。在已开张的一些面馆米粉店前面,食客排起了长队。
  不过,目前这座城市的功能还未完全恢复,供水只在部分区域的一层,供电也只在部分街道。当地人告诉记者,现在绵竹的消费只是在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初级阶段,比如说,不会为了爱美去买衣服,女士也不会去买化妆品。“只有城市功能恢复正常的,人们安定下来以后,才能慢慢恢复到过去的样子。”
  这个时间会有多久?
  
  迷茫的面孔:被震掉的工作
  
  6月12日,天晴。一早,35岁的绵竹剑南镇居民张明钻出了帐篷,迎面就是景观大道上的尘土飞扬,来来往往的车辆运送着各种物资。
  这条宽82米的双向8车道,是从德阳进入绵竹城区的主干道,也是当地最宽畅、绿化最好的大道。而今,这条道上最大的“景观”就是两边绿化带上绵延不绝的帐篷,张明一家三口就住在其中。和大多数绵竹人一样,他在市区里的家已经成了危房。
  早饭是安置点免费供应的馒头稀饭,吃过饭,张明准备去参加一个招聘会。地震前,他和妻子都是当地一个制衣厂工人。在5月12日那阵地动山摇后,制衣厂的厂房垮了半边。地震后他找到了妻子和小孩,还好,一家三口都没事。
  接下来,怎么生活就成了问题。地震后的3天,绵竹市区断水、断电、断气、断通信,无家可归,天又下雨,水和粮也成了问题,习惯了现代城市生活的绵竹人一下子好像回到了“原始社会”。张明实在不愿回想那几天,就像一场恶梦。
  还好,解放军来了,救济品来了,政府也建起了安置点。先是体育馆,再是彩条布搭的棚子,然后是帐篷;先是方便食品和矿泉水,现在是一日三餐供应热饭热菜。张明自己在帐篷边搭了个炉子,可以开开小灶。如今,对面的空地上正在建活动板房,他看着白色的板房一天天一排排拔地而起,政府说很快就可以搬进去了。
  吃住的问题暂时解决了,张明又开始犯愁。好手好脚的,总不能老吃救济饭啊。他听到一些企业复工的消息,试着给工厂的老板打电话,老板说要重建厂房。什么时候可以上班,不知道。
  地震中,绵竹100%的工业企业受灾,东方汽轮机厂、剑南春、龙蟒集团,绵竹三大支柱产业的三个龙头,皆在这次地震中遭受重创。很多企业难以在短时期内恢复,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张明知道,他必须要尽快找一个新“饭碗”。
  在劳动部门的努力下,从5月25号起,当地已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招聘会,来自省内外的258家企业提供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张明之前已参加了4次招聘会,但是很多招聘企业都是外省的。他原来厂里的好几个工友都已经启程去江苏盐城务工了。但张明舍不得离开绵竹,妻子也不愿意。
  招聘会就设在公路斜对面的“帐篷人才市场”里,张明到时,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像他一样来找工作的人。这次招聘企业有近百家,有贵州、广东、河北、江苏的,四川其他地方的也有,但没看到合适的绵竹本地企业。
  在一家广东制衣企业的招聘点前,招聘人员对他说:“考虑到绵竹受灾严重,许多群众急需重建家园,公司决定将灾区员工的工资提高30%,住宿也都准备好了。”张明有些心动,也有些迟疑。旁边一个认识的大姐说,有经济才能像以前一样过上好日子,等家乡建好了还可以回来找工作。
  张明觉得,这也是个办法。先登记起,回去再给妻子好好商量商量。
  
  希望的面孔:打工盖房
  
  在张明家的帐篷对面、景观立交桥另一边,就是江苏援建绵竹活动板房的建设工地,占地2400多亩,是当地在建的最大的居民安置点,建成后可以容纳两万多户人家。
  明晃晃的日头下,工地上江苏建筑工人鲜橙色的工服特别醒目。另有一些人也在工地上挥汗如雨。他们属于工地在绵竹当地招募的本地人,主要从事活动板房的配套设施工程,如平整土地、下水设施等。
  随着大规模的过渡安置房建设铺开,亦为很多绵竹人提供了打工的机会。穿着灰衬衣、正抡起铲子挖土的老彭就是其中一个。
  老彭家在绵竹遵道镇棚花村,如果不是这次的大地震,他没想过到工地打工。他家所在的是当地有名的年画村。街道整齐,院落漂亮,各家各户都在自家外墙绘上各种绵竹年画。和村里多数人一样,老彭在自己小院办起农家乐,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然而这个离震中直线距离仅约30公里的美丽村庄,在地震后却成了一片残垣断壁。整个镇,几百人死亡或失踪,90%以上的民房都垮塌。镇政府大楼倒塌,镇党委书记在内的4名干部遇难。
  “儿媳妇被落下来的房梁砸死了。” 老彭神色黯淡地说。叹口气,“这是天灾,没得法子。”
  生活还要继续。在政府组织的集中安置点住了几天后,老彭待不下去了,和同村的许多人一起回了家。正是农忙时节,不能让庄稼烂在地里。还好,有解放军和志愿者的帮助,总算赶着把小麦收了。插秧的时候又遇到了麻烦,地震把水渠震坏了,好在政府及时运来提灌机械、维修机沉井,紧急疏浚水渠干道,才把水稻栽起来。
  收割的麦子卖给专门到重灾区流动收购的粮食企业,家里人又住进了政府发的帐篷,老彭就和同村的许多村民一起,到工地上打短工。
  老彭被安排修建化粪池的工作,他以前在农村修过沼气池,算得上是有经验。在这里,他一天能挣百多块,收入还算可以;但顶着烈日,一天工作超过12小时,脸晒得紫红紫红。
  “现在赶着出房子,每个人都在拼。”老彭说。绵竹有46万灾民,要在8月初全部完成过渡安置,建设者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江苏的工人每天早上8点不到开工,直到晚上9点过才收工。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李一宁等几位援建工作组负责人天天泡在工地上。江苏省建设厅副厅长,也是援建房前线总指挥顾小平,累得心脏病发,送进医院,第二天又跑到工地上来了。“他们真把这事当自己的事在干!”老彭很感慨。
  虽然老彭对正在修的这种活动板房打心眼里喜欢,但他还是打算自己盖房子。他说,政府盖的过渡安置房虽然好,但是要集中到乡镇上居住,离承包地远,不方便。“我们跟城里人不一样,自家有宅基地,农村用来搭房子的材料也多,找些砖瓦木板,盖间过渡房不难,况且政府还有补助。”
  目前政府出台政策,农民可以自主选择过渡安置的方式,对自建过渡房的补助2000元,以后建永久性住房再补贴2万元。“我寻思着,还是自己盖房子划算。现在要多挣点钱好早点把房子建起来,以后还办农家乐!”说这话时,老彭的眼里闪着光。
  
  坚定的面孔:不准住帐篷的人
  
  
  “我们也是灾民,却是不能享受灾民‘待遇’的灾民。”王莉笑着对记者说。她是绵竹市监察局副局长,像她这样的机关干部是当前绵竹惟一没有住进帐篷的群体。
  虽然各地的帐篷源源不断地运向绵竹,但由于46万人的庞大受灾人群,帐篷始终处在紧缺状态。四川救灾物资的分配原则是“先群众后干部,先基层后机关”,因此,干部领不到帐篷。
  王莉告诉记者,市上一个机关干部的家属遇难,按规定属于优先分配帐篷的对象,“但是,帐篷发下去一天就被收回来了,听说是市委书记蒋国华亲自下的命令。在最后一个群众住进帐篷之前,所有的机关干部都不能住帐篷。”
  办公楼也成了危房,绵竹市纪委在城郊租了几间私人厂房作办公室,用来存放重要文件档案和电脑等重要物品;并在厂房的空坝子里,自己用竹笆和彩条布搭起了两间窝棚。市纪委书记毛文华与二十多名纪委干部一起,开始重温学生时代“男女宿舍”的生活。
  一间不到20平米的棚子,被十多张单人床挤得满满当当,记者侧着身子走进去,感觉身在烘笼中。纪委干部说,要等夜深暑热散去了才能入住。
  王莉一家四人,现在“四分五裂”:母亲被外地的姐姐接走了,小孩送去重庆亲戚家,她先生也是一名机关干部,就住在自己单位搭的“集体宿舍”里。王莉说,“分居”是目前绵竹机关干部家里的普遍状况。不过,“这样也有个好处,就是工作起来方便。”
  地震发生之后,绵竹干部就没有了休息时间的概念,从第一时间的抢险救人到转移安置、灾后重建,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
  目前,纪委有一半的人员每天都到各个物资接收发放点进行现场监督;同时还加强了对市场物价的监督检查。地震后一个时期,绵竹的彩条布从十多块涨到三四十块,翻了几番。“绝不能让国家补给老百姓的钱,被人拿去发国难财!”毛文华严肃地说。
  抗震救灾监督举报电话12588开通之后,天天都是热线。一名在信访一线调查的纪委干部告诉记者,“其实很多问题都出在公开上”。比如说一个村发矿泉水,群众举报不公。去调查,原因是上面发的数量不够,村上干部一瓶都没给自己留下。“事情不公开,有时做了好事还背黑锅”。因此现在纪委的重要工作就是督促公开。
  “可以骄傲地说,绵竹绝大多数干部都经受住了这次考验。”毛文华说,在前期帐篷奇缺的情况下,群众情绪基本稳定,安置工作能有序开展,就是因为群众看到,干部都在一线奔忙,也没有一个干部先于群众住进帐篷。“关键时候,群众看干部。通过干部的行为影响群众,鼓舞人心,非常重要。”
  就在记者采访的这天,绵竹从江苏援建组手中接过了第一批2000套活动板房的钥匙,纪委也在这天拿出了过渡房的安置办法。指挥部一名干部拿着这份文件,开玩笑说,“看来,我们都又没指望了!”
  “没事,等群众搬进去后,就有空出来的帐篷住了!”纪委的干部笑着回答。
其他文献
全南县种桑养蚕的历史较长,广大蚕农在养蚕过程中有使用石灰消毒的习惯.笔者就如何使用石灰消毒进行了总结,以供蚕农参考.
我国二化柞蚕区包括辽宁省和山东省、吉林省部分蚕区,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二化柞蚕区由于年放两季柞蚕,放春蚕是为秋蚕生产种茧,放秋蚕才用于生产原料茧.所以,利用杂
2004年秋蚕生产季节县蚕桑站陆续接到兴隆乡三溪、庙首、版书等地电话,反映旌德县蚕桑站卖劣质、带病蚕种给养蚕户,使秋蚕发生严重病害.县蚕桑站立即派员深入养蚕户进行调查
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曾先后选育出沙2×伦109、塘10×塘7、苗61×伦109等较优的桑树杂交组合,其中沙2×伦109,经过农村多点多年鉴定示范及全国大面积推广
为促进蚕桑生产发展,实现蚕桑"四化"(规模化、专业化、省力化、标准化),生产优质蚕茧,确保蚕桑生产持续高产、稳产,高效.经农技人员潜心研究,总结出了一套优质高产省力养蚕技
当你美美地品一杯茶时,你可知道我国茶文化之"最"吗?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据<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见,神农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的第一人.茶叶为
千阳县蚕桑工作站立足“打造丝绸之路蚕业航母,建设东桑西移工程基地”,紧扣建设蚕桑之乡、促进蚕农增收主题,认真落实蚕桑科技入户工程任务,以蚕农土专家和高级蚕农培训班为抓手
该文提出了从全新的、三维空间的角度认识一幅“汉代建筑画像石”且联系古代典籍、考古发掘实物资料和现代文献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论证。
2004年,我省蚕桑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稳面、提质、高产、增效”的总体思路,大力普及先进实用技术,推进蚕桑产业化经营,提高蚕农素质,努力实现今年全省蚕桑面积达到20万亩,发种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