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范照人——访红军老战士李衍福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sc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在江苏省军区第一干休所拜访了今年94岁的红军老战士、副军职离休干部李衍福。
  
  在干休所领导的陪同下,我们踏进了李老的家。客厅不算很大,陈放着沙发和茶几,还有几盆赏心悦目的花卉,显得整洁优雅。李老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身子骨硬朗,思维清晰,身着布衣,脚穿布鞋,说话很和蔼,是那种很纯朴的老布尔什维克的形象。他听我说明来意后,表示十分欢迎我的采访。他说:“我年事已高,最近两年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但这次你受家乡《老友》杂志社的委托来采访,不在此例。”他用浓重的客家口音给我们回忆起70多年前的中央苏区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诸多战役、战斗。他的回忆声情并茂,生动感人,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当年烽烟滚滚的战场,听到了激昂的冲锋号,看到了一个个红军战士冲锋陷阵的飒爽英姿。
  
  朱老总招来的“红小鬼”
  
  1914年1月,李衍福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鼎龙乡茶岭村。父亲李功 为人忠厚善良,勤劳朴实,是种田的一把好手。但自己没有一分土地,靠在外做长工、打短工养家糊口。母亲李刘氏是一个聪慧勤劳又心地善良的贫家女子,家里家外全仗她一个人操持。尽管家中日子过得艰难,父母还是让他读了三年私塾。10岁时,李衍福就到离家15里的一家鞭炮作坊里当童工,饱尝了人间冷暖。1929年,李衍福的家乡闹革命,年仅15岁的李衍福参加了共青团,第二年秋参加了地方武装——赣南独立师兴国团。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后,李衍福参加了红军。
  李衍福清楚地记得,1931年1月的一天,17岁的他和兴国团的几十名赤卫队员一起,到赣县田村集中后,经过一天跋涉,来到位于宁都县的红军总部所在地东韶乡报名参军。那天各地前来报名参军的有数百人。这时,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人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进人群,他向大家客气地招招手,然后开始讲话。他的讲话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他是谁?一打听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红军总司令朱德。朱老总就参加红军的目的、意义、要求发表了简短有力的讲话,然后对大家说:“愿意参加红军的站出来,不愿意的可以回去。”李衍福渴望扛枪为人民,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得到批准。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毛主席和我们一起徒步行军”
  
  李衍福参军不久,连长就发给他一支步枪。当时枪支很缺乏,许多红军战士入伍一年多还发不到枪,只能用大刀、梭标战斗。在国民党军队重兵压境的局势下,红军练兵活动抓得很紧。时任连队文书的李衍福参加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练兵活动,他们不停地练爬山,练打仗,时刻准备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1931年5月14日,红军官兵3万余人在吉安县东固山区隐蔽20多天后得知:国民党王金钰部公秉藩第28师和上官云相47师王景德旅终于脱离富田阵地,正向东固地区进犯。参军不久的李衍福赶上了这场战斗。那些天下大雨,道路又窄又滑。敌人穿着胶鞋,一下子就拥挤到稻田里去了,胶鞋怎么也拔不出来,红军趁敌行动不便之机发起进攻。首战告捷后,红军部队士气高涨,李衍福跟着部队一路追杀。从赣江东岸到闽西山区,红军横扫700余里,半个月内连打5个胜仗,歼敌数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7月,蒋介石以30万之众的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毛主席和我们一起徒步行军。”李衍福回忆说。7月18日,红军主力回到了根据地,到达兴国西北的高兴圩,然而却被国民党军重重包围,处在北、东、南三面受敌和西临赣江的危险境地。毛泽东、朱德再出险招。8月5日晚上,李衍福随部队冒雨摸黑出发,出敌不意地向东急行,翻越一座高山,穿越两地敌军相隔20公里的间隙地带,跳出了包围圈。夺回战场主动权的红军,连续进行了兴国莲塘、良村,宁都黄陂以及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等地一系列战斗,以3万兵力打败了蒋介石国民党军30万之众的进攻,击溃敌人7个师,歼敌3万余人,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参加红军不到一年的李衍福,在镰刀斧头下举起了右手,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李衍福作战英勇顽强,在资溪县丰山铺的一场战斗中左臂中弹负伤,仍一直坚持到战斗结束。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李衍福编在红一军团一师一团一营三连。强渡大渡河时,李衍福是连指导员。他回忆说:“我在一师一团,是乘小船过去的。第一船是二连,第二船是我们三连。船在河中的时候,不停地有子弹呼啸着从头顶擦过,或是打在水里溅起好几尺高的水花。小船一颠一簸的,感觉好像随时会翻船似的。但那时候谁也顾不得自己的安危,只想着可别打中我们的宝贝船。我和战友们一边渡河,一边对敌人还击。我用的是驳壳枪,岸上的战友则用重机枪、迫击炮掩护,整个大渡河成了一片水上战场。”强渡大渡河的成功,有力地配合了红四团抢夺泸定桥,红军大部队即从泸定桥越过了大渡河。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美梦彻底破灭了,而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英雄壮举为后人所传颂。
  
  “这里装着理想,装着信念”
  
  翻过雪山后,穿越川西北无人草地,这是长征最艰难的日子。纵横数百里的茫茫草地一望无际,没有人烟,乌黑的积水散发出腥臭气,腐草结成的表面十分松软,下面却是布满陷阱的大泥潭,稍不小心就会陷于灭顶之灾。走到草地中心地带时,大部分同志都断粮了,就挖草根、野菜充饥。因为没有东西吃,不少人被活活饿死。李衍福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那时候,连皮带都吃。我们把身上系的生牛皮带、生猪皮带,拿火烧烤后,用刀刮去烧焦层,再切成条块用锅煮了吃,在草地上这就是美味了。”李衍福告诉记者,在快要走出草地的前一晚,队伍到达班佑,听说前面有房住大家很高兴。近前一看,原来是一间牧人用来避风遮阳的“牛屎房”,墙壁和屋顶用灌木条编扎,外面糊上湿牛粪晒干而成。里面可住一个班,但睡到半夜时下起瓢泼大雨,牛粪遇水溶化,李衍福和战士们身上滴满了牛粪。草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温差极大,天气变化无常。刚才天还是好好的,一转眼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下雨的时候没地方躲,雨就淋在身上。雨停了以后,太阳立刻就出来了,那个太阳特别辣,我们就像在蒸笼里似的。很多战士病饿交加,走走就不行了,就牺牲了。李衍福身边的一个小战士,身体虚弱无力,走着走着实在走不动了,喘着粗气,李衍福跟他说:“走不动就休息一下再走吧。枪支弹药给我背,你慢慢走。”结果他还是走不动,走了没多远就倒下了,再也没起来。李老说,事隔70多年了,这位小战士倔强的形象,仍然时常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记者问李衍福:“长征路上很艰苦,那么多红军战士牺牲,你怎么能坚持到最后?”李衍福回答说:“我也走不动,就是咬牙坚持,靠毅力。毅力来自这里。”他指指自己的脑袋,“这里装着理想,装着信念。”记者又问:“这么艰难的跋涉,你有没有想到放弃?”他坚定地回答:“怎么能放弃呢?放弃了怎么打仗?我们坚信:跟着毛主席,革命肯定能成功!”
  
  平型关大捷功不可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篇章。
  平型关是古长城上的重要隘口,地势十分险要。1937年9月25日晨,日军装备精良的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共4000余人,经过平型关。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的指挥下,居高临下,打得日军人仰马翻,乱成一团,四处溃散。经过一天的激战,歼敌1000余人,毁敌汽车100余辆,缴获大批辎重和武器。
  李衍福所在的一一五师独立团参加了这场威震敌胆的战斗。他们这个团在杨成武团长的率领下奉命担任阻援任务,在腰站打退了敌援兵多次进攻,歼敌300余人。李衍福回忆平型关大捷时满怀激情地说:“平型关战斗是八路军出师后同日军打的第一仗,也是卢沟桥事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而取得的第一个大捷。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抗日战争期间,李衍福随所在的晋察冀军区一分区部队,参加了歼灭日军900余人、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著名的黄土岭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他随所在的华北野战军第四纵队驰骋于华北战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思念乡亲 思念家乡
  
  李衍福17岁参加红军离开家乡后,经常思念乡亲,思念家乡。1931年9月中旬,李老随军转移到兴国鼎龙水头庄附近,驻地离他家只有2.5公里。这时他参军离家已达8个多月,很想回家看看,但是他认为“打白狗子比什么都重要”,硬是没回去,真是“过家门而不入”。
  建国后,李老曾两次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第一次是1950年秋,他带着革命胜利的喜悦,回老家看望母亲和父老乡亲。从乡亲们口中得知,他的1933年参加红军的弟弟长征时在贵州的一次战斗中不幸阵亡,在红军医院服务的姐姐也在长征路上牺牲了。孤苦伶仃的老母亲靠邻居和乡亲们的接济才活到解放,见了儿子面不久,他母亲便于1951年去世了。第二次回老家是1991年6月,李老携妻子、子女共4人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家乡。在家乡住了几天,他走村串户看望乡亲们,和大家叙旧情、拉家常,和村干部谈生产、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乡亲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别前,他带着妻子和子女按照家乡习俗,为双亲大人扫了墓,还在坟头装了一包红土带回南京留作纪念。
  李老回老家的次数不多,却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关心着父老乡亲的疾苦,并尽可能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老有所为 家庭和睦
  
  1980年,老红军李衍福办理了离休手续,但他并没有休息,仍然关心国家大事,继续新的长征。他看到部分青少年在理想、前途等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就自觉地承担起教育青少年的责任,受聘当了一些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人们经常看到他奔走于大街小巷,满腔热情地向青少年讲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经历。随着年龄增大,他的身体已不如从前,但仍然时刻为青少年的成长操心。只要有人找他作报告,他都有求必应。他担任南京市下关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还先后担任过十余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作过革命传统报告300多场次,受教育的青少年达5万余人次。
  李老对子女和亲属一向严格要求,并言传身教。他的老伴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参加解放军。参军前,在大生产运动中,她获晋察冀边区“劳动英雄”光荣称号。如今她虽已80岁高龄,但仍无微不至地关心李老的生活。他们育有五个子女,这些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力更生,如今分别在企业、教育、金融、公安等部门工作,各自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五个孙辈,有的已经工作,有的在国外留学,有的在大学读书。李老“一大家子”跟普通家庭一样居家过日子,四世同堂,子孙孝顺,其乐融融。老夫妇与晚辈们和谐相处,深得人们的好评,他家连续多年被评为“五好家庭”。
  老红军李衍福坚信党的事业,为军队建设尽心尽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党和人民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1955年被共和国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责编/木艮
其他文献
会议
目的:探究三拗片联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于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有效性.方法:采纳70例慢性支气管炎为探查指标,病例筛查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依据入院序号单双数分组方式,
目的:对高血压疾病左心室肥厚的患者予以心可舒胶囊与缬沙坦联合应用治疗方案后,分析和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与效果.方法:以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的高血压病左心室
猕猴桃立体矮化栽培有以下优点:①建架技术简单,投资少,只相当于篱架、棚架建架投资的7%~10%;②树体成形快,结果早,产量高;③整形修剪、果实采收、病虫防治等管理方便。其栽培
本实验旨在研究母体瘦素水平对布氏田鼠后代生长发育的作用,并检验母体瘦素处理是否会使后代对高脂食物所诱导的肥胖产生抵抗。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对高脂食物敏感程度似乎存在
命运让周志慧幸运的仅是出生在让人羡慕的首都北京。几年前,周志慧刚把儿子送到国外上学,自己却下岗了。不得已他只能到外面去找工作。一个50岁的半老头在都市的大厦中穿梭寻
在我国广大山区,散生着大量的野生山杏,果实小品质差,改劣换优也就是利用野生山杏,通过嫁接方法,将其改造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优良品种。1改接树的选择应选择立地条件相对较好,便于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乳果糖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到2020年患有功能性便秘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正常给予双歧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急诊胃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进行急诊胃出血治疗的患者60例,并对其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常规护理组
目的:研究老年失眠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以72例老年失眠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36例采用中医内科护理.结果:研究组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