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蓝染 最工者愁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wend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凤凰古城的深巷中,有一家传承了六代的蓝印花布老染坊。在传统印染风起时,却愈发显得失落。
  这么多年过去,一直记得谢晋导演的电影《芙蓉镇》里的场景,刘晓庆扮演的胡玉音着一身蓝白碎花布徐徐出场,惊住了许多人。在那个时代,蓝印花布可是时尚潮品,不仅胡玉音穿,《边城》里的翠翠、以前的湘西姑娘都这么穿!
  而这些湘西蓝印花布,大多出自凤凰古城深巷中的一家老染坊,如今已传承了六代。染坊里,还住着一位传奇的老染匠。
  古镇深巷寻染坊
  凤凰古城收取的高昂门票,让大批游客在沱江畔的城门入口滞留,等待守城门卫“开小差”时溜进古城。
  逮住机会,我们也慌不择路地闯入一条名叫文星街的小巷。虽是石板路,但古城的商业味已经十分浓郁,好在还能见到红灯笼、听到打银声、闻到姜糖味,内心还是生出几分好感。灯红酒绿中,一条蓝白黑三色相间的布幌子在风中摇曳,定睛一看,写着几个飘逸的草书:刘大炮老染坊。草书下面有一行蝇头小楷:丙戌,黄永玉题。
  这便是我们要寻访的传奇染匠刘大炮?
  刘大炮,本名刘贡鑫,祖上连续五代都是凤凰县城的名染匠,染布技艺到刘大炮这一代时尤为惊艳,引得沈从文、黄永玉等文化名人纷纷回来寻访。沈从文赠其字,两联;黄永玉为其画像,两幅。
  但如今,这曾受大腕们争相拜访的老染坊却门前冷落车马稀,人气远不敌气派的熊希林故居,也逊于随处可见的姜糖铺。偶有人举起相机留影,也匆匆而过,鲜少有人发现这染坊上的几个字是黄永玉亲笔所提。
  走进老染坊,堂屋并没有手艺作坊的模样,却似读书人家的中堂。堂屋正中摆放着一把躺椅,墙上挂着一幅漫画。漫画上是一位老者,怒目圆睁如金刚,双手扶膝而坐,蓝色的双手染蓝了裤脚。
  两联:“大炮在此,百无禁忌。”落款又是黄永玉。
  大炮在此,百无禁忌
  穿过堂屋,老染坊的模样立马清晰起来:一个40平方米的天井,靠右是蓝渍斑斑的大水泥池。虽然盖着石棉瓦,却不断飘出淡淡的腐味。
  连呼几声都无人应答,于是从一间敞开的小门往里望,一位大爷正静静地烤着火,看着电视里的NBA。我们进屋后喊了两声,大爷才抬起头来,眼睛瞪得如铜铃,表情和堂屋里的挂画一模一样。他一定就是传说中的老染匠刘大炮了。
  表明来意,老人的手脚才从八仙桌下的火炉上移开,慢吞吞地走到天井里的水泥池旁,掀开石棉瓦,手伸进蓝色的池中搅动片刻后说:“今天印染不成,明天吧!”
  “怪不得那画上的手是蓝色的,原来是被这池水染的啊!”听到这一声感叹,刘大炮的热情立刻被点燃了。他快步走到堂屋的画像前,用蓝色的手指着画说:“你说的是这画啊?其实黄老先给我画的不是这幅!”刘大炮把我们领进卧室,卧室墙上也挂着一幅正襟危坐的画像。
  “黄老第一次找我染蓝布,就给我画了这幅画,我说画得不像!后来他又找我染了几次,一次见我刚捞完布,双手沾满靛青就让我坐定,画了这幅像。这次,有几分像了!”刘大炮搬了把凳子,坐在堂屋的自画像前点了一根烟,开始说起自己家族和蓝印花布的故事。
  湘西蓝印花布是利用板蓝根的根、茎、叶、皮给纺织品染色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古语称“缬”,即在丝织品上染制出图案和花样。中国传统的染有“四缬”:夹缬、蜡缬、绞缬和灰缬,对应是夹板染、蜡染、扎染和印染。湘西的蓝印花布,就属于传统的印染。
  过去,做染可不是一件文艺范的事。12岁那年,黄永玉因为家贫,辍学离家外出闯荡。而12岁那年的刘贡鑫,也因为家贫辍学,子承父业做了染匠。此后的70年,他每天的生活便是山上、染坊、沱江三点一线。先在山上采板蓝根后捣碎做染料,在染坊里给布上色,然后把染上色的布匹挑到沱江边漂洗。14岁那年,沈从文刚外出从军,黄永玉开始发表作品,而刘贡鑫已经独当一面,在沱江边开起了一家新染坊;20多岁,沈从文开始用文字写湘西成为名作家,黄永玉用绘画描湘西成为名画家,而刘贡鑫依然是一个染匠,但却因为染布名气和脾气一起大而博得了“刘大炮”之名,也成为凤凰城里最有名的染匠,以至于人们慢慢只记得刘大炮之名,而忘记了他真名。
  草木本心蓝白间
  虽然没能像沈从文和黄永玉那样名动天下,但是刘大炮却拥有了一个染布匠人最高的荣耀。
  在和同城的染匠切磋无敌后,刘大炮也像沈从文和黄永玉一样,从沱江边的码头登船,上溯到贵州、四川,或顺江而下抵沅水、过洞庭湖到湖北,几十年下来游遍湘西周边四省,收集印花图案100多款,印花雕版300多张。通过研究收集来的图案,刘大炮慢慢融百家之长,利用象征、比喻、谐音等方法,将传统图案的吉祥寓意发挥到极致,成为全国蓝印花布界“百无禁忌”的顶尖高手。
  但现在的他已经不染蓝印花布好多年了。因为销量不好,儿子刘新建也不经常制作。若要进行工艺演示,还得提前做准备。
  第二天,在约定时间抵达染坊时,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正拿着两张镂空黄纸板从楼梯间下来,他就是老染坊蓝印花布的第六代传人刘新建。他手上拿的黄纸板,便是蓝印花布的印版。纸版上的镂空,就是蓝印花布上的白花。
  雕版是蓝印花布工艺中的第一道工序。做雕版时,先用七层牛皮纸叠在一起涂抹桐油。待桐油风干后,将设计好的花样画在纸板上,然后用锉刀在纸上镂空。“蓝印花布的图片通常都是对称的,只要画出四分之一的花样,其余部分依葫芦画瓢就行了!”刘新建拿着一张约70厘米的雕版比画,这是父亲上世纪80年代云游时,从湘西三山镇一家倒闭的染坊里收的老版。
  “做完这次演示,这张雕版就要退休了,因为牛皮纸不耐磨,一张版通常印10张花布就要作废!”刘新建对着清晨的光线检查雕版,然后在案板上平铺一层白布,再搁上雕版。随后从案板底下拿出一只桶,用木勺子舀出白色“面团”倒在雕版上。“面团”是防染浆,由细石灰和大豆粉混合而成,它们是用来填充雕版的镂空图案。   刘新建在雕版中涂上防染浆,用木刮板反反复复地来回刮,直到防染浆把雕版的镂空完全填充,使整个雕版形成一个平面。“这一步叫刮浆,刮浆完成后,接下来要上演重头戏染色了!”
  在一旁的刘大炮也没闲着,他抡起一根木棍在水池里搅动,池中蓝靛开始翻滚,一股更强的腐味扑面而来。
  “搅缸时,味道的确挺难闻,不过蓝靛是无毒的,完全由板蓝根、碱和石灰组成。”这时,刘新建拿着一块印有白花的棉布走到染缸前,双手把白布浸入池水中。
  “这一步,学名叫入染,有白花的地方,因为防染浆把地方占了,蓝靛进不去,所以就形成了蓝印花布的白花。没有防染浆的地方,就被蓝靛入染了,自然形成蓝底图!”如此反复浸染四五次后,刘大炮让儿子“收手”。一看时间,整整花掉1个小时。
  最工者愁,食肉者谋
  清洗后,父子俩一前一后走上三楼的露台,把布匹晾上竹竿。刘新建给父亲递了一支烟,然后二人对着布匹发呆。在晾房,只有四五根竹竿,刚刚晾晒的两块印花布便占了一根竹竿的三分之一长。
  “蓝印花布曾经是湘西底层百姓居家必备的物品,但如今早已没人穿了,也没人穿得起了。”刘大炮走进晾房边的房间,这里摆放着几只木质的老式衣柜,打开衣柜,里面塞满了各式印花布。
  “现代人嫌蓝印花布太重、颜色太单一,就连我们湘西人也不拿它做衣裳了。但我就不信了,六代人的祖传老布就没人要了!没人要,我就留给我儿子!”刘大炮说着看了儿子一眼,见他偷笑,于是转变语调:“儿子嫌弃,那我就传给孙子。我就不信,连沈老、黄老、张仃教授都当成宝贝的东西,会没有人要!”
  听到刘大炮开始“放炮”,刘新建连忙给老头子点烟:“我要,沈老给您写的对联,黄老给您画的画,还有张仃教授给您题的词,我全要!”刘新建边说边把刚才用的雕版晾在竹竿上。
  “其他的你别想了,这些花样、雕版传给你,你可别再给我弄坏了!”刘大炮看着儿子正在晾晒牛皮纸雕版,疾速地走进晾房的角落处。那里有一个木架子,百叶窗模样,每个小隔间都像个大而浅的抽屉,每一个抽屉,都放着一张镂空的黄色牛皮纸。这个花样架,就是刘大炮一生的收藏,也是“蓝印花布的基因库”。
  “最工者愁”,是画家张仃曾到凤凰拜访刘大炮时送他的题词,但却成为刘大炮的紧箍咒。“让我父亲来‘愁’整个蓝印花布的未来,有用吗?做了六代的老染坊,如今在沱江里漂洗却变成非法了,无毒的蓝染作坊成了污染企业,最工者当然愁了!可最工者愁有用吗?食肉者谋我看行!”刘新建不但继承了父亲的染布技艺,也继承了父亲“大炮”的本色。
  但刘大炮已十分淡然,他很少过问蓝印花布的“江湖事”了。
  凤凰有所学校开了非遗班,刘新建坚持每天去上课,尽管家里的染坊很少开工,但刘家的事业也算得到了延续,只不过从一个染匠变成了教书匠。其实,对从事湘西蓝印花布的手艺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艺不离手,但如今,手艺却变成了纸上谈兵。
  时代在发展,几乎一夜之间,凤凰古城生出了许多家蓝印花布作坊。这些店铺的主人,大多是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有新的理念,有好的绘画功底和新颖的设计,于是人们在游凤凰古城时,总会把店铺当成一种风景。因为里面有工艺展示,游客甚至还会露一手,再通过网络秀一下,店铺的名字就被记住了,客户也就流入了。
  反倒是凤凰老街上的“最工者”,在蓝印花布风起时,愈发显得失落。
其他文献
张志峰:NETIGER(东北虎)时装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艺术总监,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区主席。    因为长得虎头虎脑,张志峰的小名就叫“小老虎”。如今,“老虎”的知名度远超张志峰的本名,在国际时尚界,人人都知道有个不好对付的“中国奢侈品第一人”——TIGERZHANG。    唯有牡丹真国色    2008年11月5日晚,北京饭店金色大厅金碧辉煌,透着雍容贵胄的帝王气度。  只见灯光微暗,昆曲唱段在
6月2日,南京城南一栋民国建筑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吸引了众多昆曲爱好者的目光。近百本民国昆曲曲谱,40多张民国黑胶唱片把昔日的民国“美大纸行”旧址变成了昆曲盛宴。这是名为“纸上听曲”的民国昆曲资料展,所有展品来自一位30出头的年轻人——李宏。  工作日,他是一位国企中层,屏幕鼠标就是工作的全部;闲暇时,他就变成昆曲曲友,在故纸堆与黑胶唱片中找寻失落的民国昆曲之声。  收曲谱:纸上看戏生雅趣  和
旅英制帽师阿芋在帽子里种下一颗想象力的种子,将童心未泯的内心世界搬上了帽子舞台。看!她用羊毛毡做的帽子多奇妙。  在遥远的雪国常常发生战乱,神明们选中一位英勇善战的年轻人,送给他一顶神奇的独角兽帽,只要戴上这顶帽子就能化身成独龙战士,长出长而尖锐的角,细而飘逸的龙须,拥有雪白无瑕的龙身,不过一旦头上的角被折断,他就会变成一匹普通的马驹,永不能变回人形。年轻人答应了,化身为独龙战士,身着银色盔甲,手
藏针手法:  “藏针”是苏绣术语,也是布艺技巧中很实用的一种针法,能够隐匿线迹,常用于不易在反面缝合的区域,可以使缝合处的线条转折自然,绣面平服。   1.按照上图依次剪下18cm×12cm(1片)、12cm×7cm(2片),以及直径12cm的半弧花瓣形(2片)5片牛仔布。   2.接下来用藏针方法缝合。将需要缝合的边(虚线所示)对折,毛边折向内侧,先从折叠内部向外侧出针,于对边相同位置进针,同时
清晨的空气中透着些许木香,泉州市清濛工业区的“卢思立艺术馆”如约敞开了大门,迎来了当天的游客。大厅里集结了木雕大师卢思立五十多年来上百件精品。与传统木雕追求精细传神不同,这些作品大多抽象写意,现代感十足:一块形如瀑布流水的崖柏木,被巧妙地略施刀工,呈现出温柔和善的女性脸庞,犹如一温婉的女子正在洗弄秀发;臃肿硕大的香樟木顶端,被雕出螺旋纹,内刻星眉剑目,好似一武侠高手袍中藏剑,正要发出致命一击……只
公子你做哪行啊?  咦,你反问我啊?我是诗人。  诗人靠什么收入啊?  出书啊。  你出过多少本书啊?  呃……还没。  那你算不算正宗的败家子啊!  相信看过《河东狮吼》的观众,都记得陈季常相亲被青楼姑娘嘲笑这段。可见,出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电影下半段虐得观众眼泪哗哗,男主角历尽千辛万苦找回老婆,并以自己为原型才出版了第一本书《我家有只河东狮》,引得众人追捧,生孩子都要看。  事实上,在古代,
两刀相交而成,可以做武器,“咔嚓”剪断人脖子,可以定情,永不分离,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剪脐带、剪布、剪纸……  剪刀,可戳、可剪、可切、可割、可扎……功能多变;青铜、钢铁、金银、玉石、陶瓷……材质全面;既家常可见,也可出席重大活动高调剪彩,必要时还可做武器。    刀前这把刀  剪刀,因两刀相交而成,又称“交刀”,汉字“剪”的象形意思“刀前还有一把刀”,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刀前那把刀
有人说,他手持两把刀:一把刀解剖着人体生理结构,另一把刀则在木头上镂刻着人生。  师父是9月19日凌晨往生的。  9月21日,重庆下了一两个星期的雨终于停了,天气晴朗,蓝天白云,像极了师父错过的这个云霞漫天的美丽夏天。出殡时,师父的儿子柯昌熠捧着遗像,师兄捧着牌位,我捧着骨灰盒,连同其他亲属及几位弟子,一路泣行,从灵堂去往火化场。我心里只有一句话:师父一路走好,来生再见。  搞兼职的国大师  大约
回归本初的素人,像阔别多年的老朋友再次相见,久违的亲切感中更多一份岁月沉淀出的笃定,这份笃定让素人向着经典一步步靠近。    在这个追逐品牌的时代,不少消费者都有自己钟爱的品牌,无论是买一包纸,还是买一只包,都会冲着自己的品牌去。但是,当蒙住产品上的品牌名,消费者又能否一眼认出自己喜欢的那个品牌来呢?  “素人的顾客可以挑出素人的包和鞋。”素人的老板兼总设计师杨宝光一脸诚恳又十分自信地回答。   
从绘制草图、铸模、雕琢、镶嵌到成型,一件闪耀的卡地亚高级珠宝诞生,需要几千小时甚至更多。顶级珠宝的背后,到底有些怎样的手工秘密?    和平街是巴黎最时尚美丽的街道,1897年,当卡地亚创始人阿尔弗雷德卡地亚将店址定于和平街13号,百余年来,从没对外关闭过敞开的大门,也未曾拒绝过任何一位进店的顾客。但顺着深红色地毯延伸而至“阁楼”,却不是人人都有幸能进入。内行人说,那是神秘的卡地亚高级珠宝工作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