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有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兴趣激昂地掌握知识。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营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一个值得作深入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教学情境;数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087-01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改变数学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根据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及个性特点,遵循教学规律来设计数学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变得趣味化、艺术化、生活化、个性化、科学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注入,而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被动的学习,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并不高。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以问题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
以境导学。以境促学。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有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兴趣激昂地掌握知识。当然在情境创设中,我们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新异性,内容上的生动性和科学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和挑战性,活动上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要避免只是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奇而忽略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倾向,要注意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教师只有以学科知识创设情境,以情感来掌握知识,多总结生活经验、教学实践经验和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更多的教学情境,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赞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在设计数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让学生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可以把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等的故事用来设计数学情境。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胜心理比较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或游戏。创设数学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情趣。这样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理解。同时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使他们去动手操作,通过设计的实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动,把数学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学习素材,以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图案设计”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片展现丰富的几何图案,让学生欣赏这些美丽图案后,告诉学生:“这些图案我只要用一个圆规就可以画出来,你想学会吗?”然后,师生一起探究这些图案的画法,并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与设计。通过图案设计,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将圆六等份、三等份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电脑上画图,设计图案,学生的兴趣会非常浓厚,设计的图案丰富多彩。创设信息型情境,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自制教具、课件,多媒体应用等,这是创设信息型情境的前提。
“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这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继续和延伸。还可利用旧知到新知的联系创设问题情景,以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知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新知的产生往往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或减弱条件,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或发现新的规律。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展开与折叠”这节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带一把小剪刀和几张旧的挂历纸。上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在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经过大量的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根据立体模型想象展开图形。最后,让学生再动手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整堂课在活动情境中开始,又在活动情境中结束。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参与,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统计图选择”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课前调查我校各初中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别获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数及每班总分等情况。并将收集到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经过学生的调查活动,教师将该节的教学放人了实际背景中,放入了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并对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避免了单纯的制图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尝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应既具有可操作性,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给学生有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通过活动、交流,进而形成新的知识。
如何使情境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的一种“气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究,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这已经成为每个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能够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通过兴趣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在实践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教学情境;数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087-01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改变数学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根据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及个性特点,遵循教学规律来设计数学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变得趣味化、艺术化、生活化、个性化、科学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注入,而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被动的学习,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并不高。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以问题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
以境导学。以境促学。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有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兴趣激昂地掌握知识。当然在情境创设中,我们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新异性,内容上的生动性和科学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和挑战性,活动上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要避免只是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奇而忽略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倾向,要注意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教师只有以学科知识创设情境,以情感来掌握知识,多总结生活经验、教学实践经验和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更多的教学情境,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赞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在设计数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让学生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可以把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等的故事用来设计数学情境。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胜心理比较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或游戏。创设数学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情趣。这样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理解。同时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使他们去动手操作,通过设计的实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动,把数学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学习素材,以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图案设计”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片展现丰富的几何图案,让学生欣赏这些美丽图案后,告诉学生:“这些图案我只要用一个圆规就可以画出来,你想学会吗?”然后,师生一起探究这些图案的画法,并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与设计。通过图案设计,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将圆六等份、三等份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电脑上画图,设计图案,学生的兴趣会非常浓厚,设计的图案丰富多彩。创设信息型情境,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自制教具、课件,多媒体应用等,这是创设信息型情境的前提。
“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这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继续和延伸。还可利用旧知到新知的联系创设问题情景,以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知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新知的产生往往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或减弱条件,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或发现新的规律。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展开与折叠”这节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带一把小剪刀和几张旧的挂历纸。上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在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经过大量的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根据立体模型想象展开图形。最后,让学生再动手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整堂课在活动情境中开始,又在活动情境中结束。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参与,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统计图选择”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课前调查我校各初中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别获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数及每班总分等情况。并将收集到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经过学生的调查活动,教师将该节的教学放人了实际背景中,放入了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并对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避免了单纯的制图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尝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应既具有可操作性,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给学生有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通过活动、交流,进而形成新的知识。
如何使情境成为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的一种“气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究,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这已经成为每个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能够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通过兴趣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在实践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